| 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主干课程第05期 - 影像南开

【篆书艺术研究】主讲人:王德恭 教授 | 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主干课程第05期

发布者: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7-11-15浏览次数:218

【篆书艺术研究】主讲人:王德恭 教授 | 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主干课程第05

20171114日至15日,王德恭教授受邀为“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学员讲授主干课程(五),从文字学角度阐发了从篆书艺术的发展与流变,并论述了大盂鼎的相关问题。

在“篆书艺术”一讲中,王德恭教授首先梳理了“文字起源”的问题,文字的产生大致经历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原始文字与仓颉造字四个阶段。其次,王教授为学员讲授了汉字的“六书”。“六书”是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一直到西汉末年经学家刘歆的《七略》才对“六书”有详细的叙述。后被东汉史学家班固采录于《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文字解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所讲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六书之说,每条均概括了八个字的定义,并各举了两个字例加以说明。许慎的贡献在于对汉字结构所做的说明,奠定了汉字形体学的基本理论,人们称这种基本理论为“六书说”。随后,王教授逐一介绍了甲骨文、大篆、小篆的基本艺术特征与代表作品。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书法形态,在抽象的“形”中积淀着自然万象的千姿百态,每一个形都可构成一个自足的建筑空间,每一个字都是有待书家去再创造的丰富无比的素材,这便是汉字能够发展为书法的“美的因子”。金文的内容多为祀典、赐命、征伐、田猎、契约等记载。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相当精湛,铭文字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书写的过程而具有了书写的意韵、美感,这就带来了和甲骨文线条上的根本不同。商代的金文,字数虽然不多,却每篇都有自己的风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等人推行的“书同文”运动,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史籀大篆基础之上进行的规范化的文字整理工作,从而使汉字形体开始走向定型。至此,杂乱无序的文字以小篆为唯一准绳,第一次使汉字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标准,小篆奠定了后世实用文字的第一块基石。

在“大盂鼎研究”一讲中,王德恭教授介绍说,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青铜器,清代道光初年在陕西眉县出土, 器通高102.1厘米,口径78.4厘米,器内壁铸有铭文,分前后两半,前半部10行,后半部9行,共计291字,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随后,王教授逐字逐句的为学员分析、解读铭文内容与艺术特征,并与同时期的其它金文作品相比较。课后,王教授为学员示范了大篆与小篆创作,并与学员讨论、交流书法、绘画创作问题。

课程的总结发言中,尹沧海教授谈道:在中西交流日渐频繁的新时代,我所能接触到的信息资源、艺术品类较之我们的前辈而言更加丰富。处在这样一种现实情境之下,我们既需要充分吸取中西融通的新鲜营养,更需要深刻体察传统精神的厚重积淀。汉字是中国的思想文化与哲学理念的体现,绘画艺术创作如要达到“进技于道”的高度,应当以汉字作为探析传统精神的门径。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绘画艺术创作素来强调“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在当下再次强调书与画关系,乃是对于绘画创作普遍缺失书法根基的及时补救。传统文化学养、艺术品格的修持并非朝夕之功,我辈应当以一生之力追求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