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南开大学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尹沧海教授受邀参加大会开幕式,并在“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智库平行分论坛上,应邀作报告。
尹沧海教授在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后说,”很激动、很振奋,总书记提出四个坚持,显示了我国领导人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我中华之大国气度。” 尹沧海教授认为,中国的文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明的自身发展,是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同时,中国文明的自身发展,离不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为此,我们应当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更富内涵的生活,共同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这是中国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世界大国的应有姿态。
“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办,邀请了国内外研究机构负责人或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国际组织负责人或代表参会,旨在加强亚洲国家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推动亚洲各国文明互鉴,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尹沧海教授在第三议题单元“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讨论中作报告,题为“中国绘画与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尹沧海教授说,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艺术作为文化观念的突出表征理应参与其中。中国绘画是最具代表性的亚洲艺术之一,沉淀着华夏先民的智慧,充分观照个体自身、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在当下全球文化互通有无的历史语境之中,中国绘画必将以其对于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提供中国助力。
尹沧海教授报告全文
中国绘画与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
尹沧海教授
众所周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审时度势,在全面、准确把握当下世界发展态势基础上,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涉及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维度。其中,文化交流与文化互鉴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艺术作为文化观念的突出表征理应参与其中。
世界各国文化虽然有着诸多不同,但是对于艺术之美启迪人类之真、人类之善有着相同认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将那些独具民族品格优秀艺术,作为全球人类的共享资源,推动多元化、整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绘画有着强烈的东方文明气质,是具有代表性的亚洲艺术之一。在亚洲与世界其他各洲文化交流、文化互鉴的过程中,相信沉淀华夏“意象”智慧、熔铸儒、释、道文化精神的中国绘画,将以自身所蕴含的对于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和”,为全球的共同发展提供中国助力。
(一)“意象”与中国绘画的起源、发展
中国绘画起源于华夏先民的巫礼、宗教活动之中,起源于华夏先民的生活与狩猎活动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古圣先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自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金册。庖牺氏发於滎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这些出现于巫礼、宗教活动中的纹饰与图案,广泛涉及个体自身、个体与社群、人类与自然多个方面的内容,是华夏先民全面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先秦哲人曾以“立象以尽意”一语概括以易经八卦为代表的巫礼、宗教符号的内在结构,揭示出华夏先民以感性形式表达理性认知的智慧——意象思维,而在这些符号的背后,实则暗含着并且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美学特质——意象审美。
从宗教性的“易象”发展为审美性的“意象”,哲学超越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粗略来看,这种超越主要是在老子哲学与《易传》哲学对于“象”的论述中完成的。老子哲学一则突出“象”的理性认知功能,认为宇宙万物无法以语言概念与逻辑判断的形式来进行,必须以“象”示之;二则突出“象”的涵盖能力,将上至本体运行,下至具体事物的义理以“象”表征。《易传》哲学认为“易象”是不仅对于外界物象的模拟,更是对于宇宙内在规律的再现,“易象”是“观物取象”的结果,是人类“俯仰”之间感性认知与理性创造的产物。这些思想实质上是以对于宇宙万物的认知否定天神的存在,强调在现实世界之中,在理性与感性统一的基础上,心与物的的汇通。
这种对于主体与客体交互关系的哲学论述,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审美观念。在进入审美自觉的魏晋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代表性的美学表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本质是说明文学艺术是以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传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起源、发展于意象思维、意象审美的文化语境之中的中国绘画,能够且必然对于人类文明的一切现象给予关注与理解。在人物画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于人类形象气质、人类社会伦理表现,所谓“传神写照”、“成教化,助人伦”是也,这是对于个体自我、个体与群体秩序关系的观照;在花鸟画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于自然生物情态、意趣的捕捉,以及人类与自然生物之间和谐共处、交融与共的关系,所谓“生意”、“托物言情”是也,这是对于其他物种、人与自然交互关系的观照;在山水画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于宇宙天地的玄妙幽微、浩渺无穷的描绘,以及人类期望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祈盼,所谓“宇宙在乎手”、“卧游”、“林泉之志”是也,这是对于宇宙规律、人与天地本然关系的观照。由此可见,中国绘画对于人类文明的关怀具有广泛性、多维性的文化特质。
(二)儒、道、释与中国绘画的文化精神
中国绘画对于人类文明的观照不仅与意象思维、意象审美有关,更与儒、道、释精神观念的影响关系密切。如果说意象思维、意象审美给予中国绘画进行人文关怀以可能、以广度,那么儒、道、释则给予中国绘画进行人文关怀以深度、以厚度。
儒家思想的主线是“礼”与“仁”,即强调社会道德的构建与个体道德的培养。儒家素来注重艺术对于道德的功用,《孔子家语》即有“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诚焉”的记载,《论语》更有“依于仁,游于艺”的说法。受其影响,中国绘画具有“明劝戒”、“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指向。同时,儒家关于“诚”的诸多论述,如《易传》的“修辞立其诚”,《礼记》的“诚在其中,此见于外”,使得中国绘画颇为看重人格修养与艺术价值的联系,提倡“人品即画品”的观念。此外,儒家在社会关系的处理、自我修养的培育方面强调“中庸”,使得中国绘画将一种不激不励的风格——“中和”作为追求的目标。
道家思想的主线是“道法自然”、“身与物化”,即体察宇宙本体规律、促成个体与自然的相互融通。道家所谓的“自然”意义有二:自然而然与自然万物,二者存在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老子曾以山水来表述“道”的基本性质,庄子更是乐于在山水之中体会“道”的神奇奥妙。这种思想观念使得中国文化对于山水抱有一种特殊的态度、认为身在其中可以认知“道”。如此,中国绘画便有“山水以形媚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说法。道家体察宇宙本体规律有着现实考量——获得个体的高度自由,此在庄子哲学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解衣盘礴”、“轮扁斫轮”、“佝偻者承畴”等等皆是相关的寓言表述。这种“进技于道”的精神追求,使得中国绘画向往“心手两忘”、“运思挥毫,意不在画”的自由境界。老、庄哲学对于宇宙本体意蕴——“朴”、“拙”、“淡”的把握具有美学意味,其使中国绘画追求一种具有朴素、稚拙、淡然美感特质的“平淡”艺术风格。
禅宗思想的主线是“心体无滞”、“真空妙有”,即个体身心的解脱,以及个体之于万物本真的认识以及二者的圆融。禅宗虽然与道家一样追求个体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的获得方式有所不同。如上所述,道家将自由与宇宙本体规律的把握相联系,而禅宗则强调通过个体的自我反思来实现自由。就某种程度而言,这种自由更为直接、更为彻底。这种自由观念使得中国绘画的特殊一支——禅宗绘画寻求“意思简当,不费妆缀”,“皆随笔墨点成”的表达方式。禅宗的“不二法门”意在消解物、我之分,其使中国绘画有着“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观念,描述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内心最直接纯粹的真实状态。此外,禅宗有关“清净”、“虚空”的境界追寻,使得“空灵”的艺术风格进入中国绘画之中。
在儒、道、释思想综合影响之下,中国绘画不仅形成了多样的风格面貌,更加对于人类文明进行着富有纵深感、厚度感的关怀。
(三)“和”与中国绘画的价值意义
作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和文化”之上的当代思考,而中国绘画则是对于这种“和文化”的感性显现。
“和”是中国绘画人文关怀的关键词,美的和谐便是中国绘画的境界。在以意象思维、意象审美充分实现主体与客体通感、交互的基础上,以儒家的“礼”与“仁”,道家的“道法自然”、“身与物化”,禅宗的“心体无滞”、“真空妙有”为精神内蕴的中国绘画,对于个体自身、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作以充分观照,并以或“中和”、或“平淡”,或“空灵”的感性形式作以显现。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一方面有义务将中国古代绘画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共同体会其中蕴含的“和文化”;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有责任创作属于当代中国的绘画作品,在传统绘画之“和”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佳作。这就要求每位画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高度上,从心灵深处对于人类的和谐律动、社会的和谐秩序、自然的和谐规律,进行富有广度、深度的清晰认知与直觉表现。相信,这种努力将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注入“和”的元素,展现中国绘画对于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
身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意识到,仅仅依赖科学技术的物质力量不能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艺术的力量看似微末,但其塑造完善人格、调节社会关系,融通人与自然的潜在力量却是巨大而长远的。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历史悠久并且历久弥新的中国绘画,必将以其独特的智慧品质与精神内涵,对于人类文明的继续前行产生有益影响,这是中国文化与亚洲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做出的一种贡献。
尹沧海教授中央电视台CCTV2财经频道专访
视频专访1:https://art.nankai.edu.cn/2019/0519/c11088a162660/page.htm
视频专访2:https://art.nankai.edu.cn/2019/0519/c11088a162660/page.htm
尹沧海教授中央电视台CCTV2财经频道专访实录
问题一、您如何理解“亚洲文明联展(艺术展)”主展“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的主题“大道融通”参展作品主要分为东方写意、美丽中国、美人之美三个部分,您觉得哪个部门的作品在艺术文化上与中国文化最为接近?最能触动人心?
尹沧海教授:“大道”就是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它普遍存在于亚洲各国与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对于这个问题的思索与探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因此,各国之间就要加强对话与交流,分享各自关于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智慧成果,求同存异、互通有无,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就是“大道融通”。 在我看来,“东方写意”这个部分的艺术作品,最为接近中国文化,也最能触动人心。在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中,有着意象思维、意象审美悠久传统,强调心与物的交融,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这使得“写意精神”深深注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正因如此,“东方写意”最为接近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亚洲其他各国文明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哲人,都主张用心灵感悟和认知世界。这种共同的智慧,不仅成就了亚洲艺术所共有的“写意”,更使得亚洲艺术是最为观照心灵的艺术。正因如此,“东方写意”也最能触动人心。
问题二、本次展览旨在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象,亚洲各国文化的独特面貌。从您丰富的艺术学术交流经历来看,本次亚洲文明联展将如何推动亚洲各国文化和文明的交流?
尹沧海教授:这次亚洲文明联展主要是一个亚洲各国优秀艺术作品的大型联展。亚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文化虽然有着诸多不同,但是对于艺术之美启迪人类之真、人类之善有着相同认知。 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亚洲各国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可以起到一种桥梁、纽带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展览展出艺术作品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充分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向亚洲各国以及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胸怀,展示了亚洲各国之间共生共融的文化渊源关系。相信通过这次艺术作品展,亚洲各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一定能够加深对于彼此文化、文明的相互理解,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问题三、在您刚刚出席的分论坛上,哪些观点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您对这场分论坛的主题有何个人见解?您对“通过艺术文化交流促进亚洲文明对话”这个观点有何建议?
尹沧海教授:这次分论坛的主题是“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一个亚洲国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过程,对于共同缔造亚洲的新未来意义重大。同时,亚洲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题是“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一个亚洲国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过程,对于共同缔造亚洲的新未来意义重大。同时,亚洲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解决当下世界发展的种种问题,探讨未来世界发展的有效路径,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亚洲贡献,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艺术文化交流促进亚洲文明对话”是一个很有价值,也很有建设性的观点。艺术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在促进亚洲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必然能够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激发亚洲文明之间的大家庭意识,为亚洲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力量。
问题四、习近平主席今天上午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给您留下了哪些印象?您如何看待中国文明的建设,特别是在发展自身文明的基础上,加强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
尹沧海教授:听取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很激动,很振奋,催人奋进,尤其总书记题出四个坚持:1,坚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2,坚持美美与共,美人之美。3,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建。4,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显示了我国领导人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我中华之大国气度。
目前,中国的文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目前,中国的文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尤为重视中国文明的自身建设,以及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这是符合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重要决策。 中国文明的自身发展,是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为此,我们应当深刻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努力推进“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走向世界、参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基础。 同时,中国文明的自身发展,离不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为此,我们应当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更富内涵的生活,共同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这是中国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世界大国的应有姿态。
会场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