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19年工作简报第1期

发布者:历史学院发布时间:2020-01-01浏览次数:2564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019年工作简报第1期(1—3月)


目 录


  1. 梁其姿院士做客“百年南开大讲坛”并发表演讲

  2. 余新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进与现代“中医”的形成研究》顺利开题

  3.  “改革开放史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成功举办

  4. 常建华教授出席“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梁其姿院士做客“百年南开大讲坛”发表演讲


2019322日晚,台湾中研院院士、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兼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梁其姿做客“百年南开大讲坛”,于历史学院海宗轩(119)以“清末穗港澳地区医学知识建构的全球在地化”为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坛,并向梁其姿院士赠予“百年南开大讲坛”纪念牌。台北中研院雷祥麟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翁乃群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梁嵘教授、北京大学赖立里副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教授、张树剑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郑洪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崔军锋副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陈红梅副教授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毛立坤副教授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校内外的研究生、本科生百余人出席了此次讲坛。本次讲坛通过慕校平台进行了直播。

梁其姿院士分四点讨论了清末以来岭南地区医学知识建构的基础。首先是在地与北方(中原)医学的交流。早期的《岭南卫生方》反映了北方医家对南方认识以及北方医学进入南方的过程,而到清代以后岭南本土的医者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晚清广东大量医书的出版以及对本地本草的研究反映了这些的声音的多样化。第二点是地方与西方医学的交流。牛痘技术以及西方解剖知识传入岭南地区并实现了在地化,与当地的医学知识融合,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第三点是新医疗制度的出现,医院这一新式医疗机构在穗港澳地区建立,提供治疗的同时也培养了当地的医生,使之“唐蕃医学并皆通晓”;中医医院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新的医疗机构实现了在地化。最后一点是地方自然风土与疫疾环境。对与鼠疫与脚气病的认识都体现地方风土对于医学知识建构的影响,“转水土”在长时间内都被作为了治疗脚气病的方法。

在最后的结论中,梁其姿院士指出,从区域的角度看医学知识的建构,我们更能看出“中医”传统的多元性而非纯粹性,医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并不纯粹基于经典,贸易、移民、政治、自然生态、疫疾环境等均深远影响着这一过程。从这些角度探讨不同历史阶段的医学知识的建构,不但能充分深化我们对医学知识传统的了解,也为历史增添了厚度。

演讲获得了强烈反响,演讲结束后,在座师生就东医西渐、医学知识建构中的融合与冲突、医学史的意义、亚洲脚气病知识的具体建构等诸多问题向梁老师提问请教,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最后,本次讲坛顺利落下帷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余新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进与现代“中医”的形成研究》顺利开题


2019323日上午,由余新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进与现代“中医”的形成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挺阁召开,南开大学社科处处长梁琪、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常建华教授、江沛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等评审专家以及台湾中研院院士、香港大学讲座教授梁其姿等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余新忠教授主持。梁琪处长代表南开大学向评审专家、课题组成员等海内外与会学者对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指出历史学科在当前南开大学文科振兴计划的和“双一流”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项目也符合南开大学建设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的战略计划。常建华主任指出此项目符合历史学院和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以科技史带动传统历史学科的发展方向,希望海内外专家严格把关,提出商榷性意见。江沛院长指出伴随社会发展进步评价指标的变化,下一代思维方式、方法论的改变能够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此重大项目也与社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评审专家组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翁乃群、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系教授梁嵘、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雷祥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明组成。组长郑金生主持了开题会。项目首席专家余新忠教授从项目的主旨、学术史梳理和发展空间、研究框架、重点难点和预计成果等方面向专家组作了汇报。评审专家组对项目的实施和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指出现代医学的形成是现代国家建构尤其是卫生健康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历史学、中医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共同来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医这一活着的“传统”及其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外史的融合也是当下日渐活跃的医史研究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同时,专家组也提出,中医史研究应当考虑伦理道德、社会性别、官方意志等相关因素,研究途径也不应局限于文本,还要参考图像、技术等,并强调要注重项目研究的可持续性,力争实现项目的滚动,以保证充分实现研究目标。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余新忠教授进行回应总结,并再次感谢各位领导的到来和与会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改革开放史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323日,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推动改革开放史学术研究发展,“改革开放史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廷黻堂举行,来自国内外多个学科的20余位学者参会讨论。历史学院青年讲师王凛然担任主持,江沛院长代表学院致辞。

参会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日本应庆义塾大学国际商学部、日本大阪学院法学科、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和《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

研讨会的主题是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阐释改革开放承上启下的意义,研讨改革开放史的学术趋势。研讨会分三场进行,分别由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李金铮教授、《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吴志军编辑主持。

与会学者对改革开放史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一些学者认为对改革开放进行史学研究具有必要性,由于距离较近、史料收集困难,从事改革开放时期政治史等领域的研究存在着诸多限制和困难,但是乡村史、城市史、环境史、国际关系史、移民史、企业史、高教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同时应下大力气搜集相关的民间文献以及亲历者的口述资料。

在闭幕式上,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王先明教授对会议研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提出改革开放史研究需要把握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两个命题。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正华副所长提出,希望结合南开史学的治学传统与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学术资源优势,持续合作,将改革开放史研究推向前列。


常建华教授出席“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330日,“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办,来自欧洲、美洲、亚洲、澳洲9个国家和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近200名学者莅会。主办方介绍说,海洋与中国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大课题,对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构建中国的海洋话语权,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国海洋史发展征程作适时的总结,是学术界的迫切愿望,也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上,杨国桢主编的《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杨国桢及其研究团队历经四年撰写的新著《中国海洋空间丛书》等海洋与中国研究新书举行首发式。现已年届八十的杨国桢先生,紧跟时代潮流,带领研究团队,开海洋史研究之先声,作出卓越的专业贡献。为此,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举办这场国际学术研讨会,藉此致敬杨国桢先生,向其恭祝华诞。

在随后举行的6场大会演讲环节,36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围绕“海洋与中国”的大会主旨,就海洋史的理论方法、海洋中国制度框架变迁、中国海洋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等问题各抒己见。,

331日,大会进行分组报告与讨论,主要围绕“台湾海峡与海洋史”“中国东南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史”“南中国海贸与海防”“东北亚海域与海洋史”“海洋史学视野下的中国与东南亚”“海洋生活与文化传播”等六个主题展开。会上,常建华教授作了题为《杨国桢教授<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读后二题》的报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