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17年工作简报第2期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18-01-15浏览次数:10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017年工作简报第2期(4—6月)


目 录


1、侯杰教授出席天津市张伯苓研究会第二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

2夏炎教授出席“第二届中国史共建论坛”

3、江沛教授赴香港参加“民国人笔下的民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4、江沛教授出席“第四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

5、侯杰教授出席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学建构中的性别议题:新理论、新视域、新解析”学术论坛

6、彭卫研究员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46)纵论历史与历史学的意义

7、冯尔康教授莅临学院“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第20

8、常建华、卞利教授出席“明朝及其所处历史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9、常建华教授出席“1500年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侯杰教授出席天津市张伯苓研究会第二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


2017416日下午,天津市张伯苓研究会第二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天津市干部俱乐部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为进一步推进、加强对张伯苓先生的研究和纪念工作,会员大会决定将“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更名为“张伯苓研究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中心侯杰教授当选为本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并在大会上发言。


会后,侯杰教授等还和天津市人大常委、张伯苓先生的孙子张元龙等一起参观“张伯苓史料展”,并合影留念。张伯苓从晚清走来,直到新中国诞生,饱经沧桑磨难和时代变迁,用他历经风雨的一生,丈量了同样历经风雨的中国近代历史;他从平凡中走来,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献身近代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大笔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说,“我并没有特殊的才华,也并没在某一领域发挥高超的技术。在我整个人生旅程中,我能创造这区区成就,完全建立于我对教育的信仰和热爱。”带着这份信仰和热爱,张先生创立了“私立非私有”的办学模式,以“留德不留财”的人格魅力,“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造就了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南开精神。其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确立了他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研究会会员、南开校友的不懈努力下,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了对南开学校、张伯苓先生、严修先生的长期纪念,有利于在历史视野中认识南开学校的价值。研究会呼吁海内外专家学者、南开校友、各行各业认同南开、热心教育的人士,加入到南开校史的研究行列中来,将南开精神发扬光大。


夏炎教授出席“第二届中国史共建论坛”


2017422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史共建论坛”在南开大学举办。


开幕式上,中心余新忠教授致欢迎辞,对远道而来的陕西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中国史和各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并对与会的青年学者寄予厚望,以期两校中国史的共建取得长远发展,最后余老师预祝大会顺利举办。陕西师范大学东北亚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唐史学会副秘书长拜根兴教授对南开的邀请表示感谢,并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与会学者。随后,余新忠教授和拜根兴教授代表两院互相赠送了学术论著,共同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此次论坛的时间维度横跨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先后阐述不同断代和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共同探讨了中国古代史各研究领域的共性和个性。中心夏炎副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与陕西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下午6点,此次论坛进入尾声,胡宝华教授主持闭幕式并致闭幕辞。胡老师特别提出,希望加强两院中国史研究的深入交流,并期望彼此深化合作,共同承担古代史研究的重担,尤其是促进在长安学这个国际课题的合作研究上,得到了与会学者的一致认可。此次中国史共建论坛的召开,对加强中国史共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史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也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家学者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双方学术的长远发展。


江沛教授赴香港参加“民国人笔下的民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512-14日,“民国人笔下的民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具体承办,香港旭日慈善基金、明远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来自台湾中研院、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韩国新罗大学等海内外30余位学者参加此会,中心江沛教授应邀出席。

江沛教授向会议提交论文的题目是“自保、爱国与屈从:一个伪满‘合作者’的心态探微”,并在大会上做了发言,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两天半的会议期间,与会者对会议进程保持高度热情,激烈讨论,学术气氛浓厚,收到了良好效果。会议主办方有意在选定新主题后将此会继续主办下去。



江沛教授出席“第四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

201762-3日,“第四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历史学院天挺阁举行。本次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主办,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5位青年学者,与来自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9位著名学者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时逢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之际,为纪念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永远牢记历史教训,全国陆续将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展开。在此背景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社科院《抗日战争研究》杂志社联合举行举办此次会议,旨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的伟大价值,反对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华罪行的滥言,同时培育青年一代学者将抗战史研究持续深化下去,具有重要的学术及现实意义。

中心江沛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致开幕辞与闭幕辞,对与会嘉宾和参会的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抗战史研究的领域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简要概述,对参会青年学者论文所表示出的抗战史研究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培育青年学者对于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也鼓励青年学者在学术科研道路上不懈努力。


侯杰教授出席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学建构中的性别议题:新理论、新视域、新解析”学术论坛

2017619-22日,由《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院和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学建构中的性别议题:新理论、新视域、新解析”学术论坛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历史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大学、上海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辅仁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工人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妇女研究论丛》、《天津大学学报》、《山西师范大学学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等6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出版机构的逾百位学者汇聚一堂,就“传统女性群体及其性别文化”、“传统信仰与形象中的性别”、“传媒与性别”、“群体与性别”、“文本、生活与性别研究”、“性别话语研究”、“革命、战争与性别研究”、“性别文化研究”和“性别研究新理论”议题发表研究成果。近50位男学者和女学者平等对话,开创近年来妇女、性别研究新格局。

侯杰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对观音的性别嬗变给予关注,并阐发了功能性变化。引发热烈讨论。


彭卫研究员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46)纵论历史与历史学的意义


2017526日晚,知名学者彭卫研究员应历史学院、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和天津历史学学会之邀,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发表《历史与历史学的意义》的学术讲座。彭卫先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兼《史学理论研究》副主编、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讲座由闫爱民教授主持,我院数十名师生到场听取了讲座。

彭卫先生的报告首先阐发了历史学的复杂特性,历史学于学术舞台是一个复杂的角色,具有科学性、艺术性、伦理性、实践性等多种特征。他从古代中西历史学入手,旁征博引,指明历史意识根深蒂固于人类心中,人类对于历史经验和现实关系的思考早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的出现。彭先生进而指出古代希腊与东方世界对于历史学在学科体系中位置的不同认识,历史学在古代西方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而中国古代史学则地位崇高,但求真是中西早期历史学的共同特点,都强调了历史学的实践性。随后,彭卫先生论述历史学的“逻辑的证明”,历史学是让无数个体的“有涯”生命转化为整个人类“无涯”生命,让无数个体提交有限的历史经验转化为绵延不绝的经验的学问,这一特性为历史学通过追忆往昔走向未来的实践性提供了思想依据。针对历史学“无用之用”的相关问题,彭卫先生主张历史真相的意义只有通过它的思考才能得以拓展,所有的历史既是“当代”的历史,也是“思想”的历史,由真实的历史所形成的历史知识对社会的影响,正是由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体,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认识,而被不断地激活。历史学是实践的中的历史学必须考虑历史学实践性的有限范围。历史学的智慧在于通过我们所记忆的流动的历史长河,启蒙人类的心灵,提高人类的判断力和道德感是我们能够进步的根基。他引用老子“有生于无”、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之言,指出历史学的“无用之用”却是历史研究最大的“用”,是历史学实践性价值的最终体现。

彭卫老师富于哲理和激情的演讲,深深感染了与会的同学们,报告结束后进入到互动环节,在场同学就历史学的意义、心态史学理论构建与运用,当今影视作品中历史学的作用等问题与彭卫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其后,学院刘敏教授、王安泰副教授和中国社会史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几位老师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畅谈历史学意义与史学研究的理论思考,希望同学们籍著彭老师的演讲,勤学敏思,提高史学研究的热情和学术理论的水平,不断推动南开史学研究的深入。本场讲座和讨论自始至终气氛热烈,最后与会师生对彭卫先生的演讲表示由衷感谢。


冯尔康教授莅临学院“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第20

520日,历史学院在天挺阁举办第20场“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由著名史学家冯尔康教授主讲“清代前期中鐸与禁教中天主教的延续”,侯杰教授担任主持人,副院长、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和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和长春师范大学的80余名师生共同参加此次学术盛会。

冯先生的演讲,是围绕“清代前期中鐸产生的原因、如何培养以及发挥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他从多种历史文献中搜集清代前期120多名有姓名或有姓氏的中国神甫、修士所接受的培养和从事传教活动为依托,进一步考察了西洋传教士认识到中国神职人员对传教事业的重要性,培养中鐸的客观原因。此后,冯先生详细展开思路,以例论证了培养中鐸的多种渠道和途径,探讨天主教在实践中培养中国神甫的主要方式。最后,冯教授分析了在清代前期厉行禁教和常态禁教两种情况下,中鐸所发挥的直接作用和协助作用。

讲座结束后,冯尔康教授热情地与同学们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所提出的多个问题。为了表示对老先生的感谢,侯杰教授将与基督宗教研究相关的书籍赠予冯教授,并合影留念。

从天津师范大学专程赶来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整场讲座,83岁高龄的老教授始终精神矍铄,体现出对于历史研究的严谨和热爱,展现了“中国社会史之父”勤于治学的精神风貌。老先生的讲座深深触动在场每一位南开学子,既是知识的传授、治史经验的介绍,也是学院文化的传承。


常建华、卞利教授出席“明朝及其所处历史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近日,“明朝及其所处历史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廊坊举行。本次会议由廊坊师范学院主办,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学者交流了明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传统研究领域仍是明史学界关注的重点,社会史、史学史等方向也不乏亮点之作。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在《从“日常生活”看晚明风俗变迁》的报告中以山西洪洞县为例,从“日常生活”的全新角度解读了晚明社会风气的变化。他认为,晚明山西洪洞县的风俗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衣食住行的消费生活、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人际关系的交往、生命礼仪上均有体现。当地经济消费的奢靡和社会身份的模糊混淆等日常生活变化正是晚明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卞利教授提交论文《郑舜功及其出使日本的几个问题考辨》。


常建华教授出席“1500年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516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1500年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津南校区举行,来自加拿大、法国、日本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近30名学者参加研讨。

两天的研讨会,共安排了七场发言研讨。据悉,本次研讨会,提交、发表论文的中外学者25人,其中外籍代表9位,超过三分之一。为了方便中外学者讨论交流,研讨会论文提要、论文发表以及会务安排全程以汉语、法语双语呈现。此外,研讨的时间跨度大,范围广。学者们的选题从公元1500年明朝后期以来的中外文化交流,直至当代国际关系。举凡600余年间的中西文化交流进程、西方宗教的传入、中国在异域的形象、中外关系变迁、西方涉中档案文献等各个议题。各位学者提交与发表的论文,或采用新史料,或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提出许多新的观点,代表和反映当前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提交论文《清康熙朝的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