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16年工作简报第3期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17-01-10浏览次数:11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016年工作简报第3期(79月)


目 录


1、余新忠教授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2、王晴佳教授做客“夏季名人讲座”

3、刘毅教授、夏炎副教授荣获南开大学第七届“良师益友”奖

4、台湾东华大学王鸿濬教授做学术报告

5、台湾中研院刘士永教授来做学术报告

6、“东亚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

7、习贤德教授做客第十四场“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

8、常建华教授、余新忠教授出席故宫学与明清宫廷史学术研讨会



余新忠教授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624-73日,中心余新忠教授应邀前往日本京都和东京,参加了AAS(美国亚洲研究学会)-in-Asia“希望的地平线”国际会议和“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工作坊。

624-27日,余新忠教授赴京都参加了在日本同志社大学举办的AAS-in-Asia“希望的地平线”国际会议,作为点评人(discussant)参加了小组讨论“近代中国的身体史”,点评了三篇从法医学知识,矿工身体形象,以及小儿麻痹症呼吸器方面讨论近代中国身体观的论文。三篇论文的发表人史志强、马玺和杨璐玮都是本院毕业生,现为东京大学,墨尔本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亚洲研究学会(AAS)拥有超过一万名注册会员,是目前最大的亚洲研究组织,涵盖了亚洲研究相关的所有学科。亚洲研究学会从2014年开始在亚洲举办AAS-in-Asia会议,已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举办两届。

随后,余教授前往东京与一桥大学访问,与社会学部佐藤仁史教授就江南地域史与中日两国中国史研究发展趋向进行了交流讨论,并于72日,在庆应义塾大学举办的“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工作坊上发表了“明清以来江南医疗社会史的现实与可能”的专题报告。

在日期间,余新忠教授还访问了森正夫、夫马进、山本英史和岩井茂树等日本东洋史学界重量级学者,并就与我院未来学术交流事宜进行了商谈。


王晴佳教授做客“夏季名人讲座”

201675日上午,美国罗文大学大学历史系王晴佳教授受邀来访,并在历史学院119室做了一场题为“从新文化史到情感史:当代史学动向一瞥”的学术报告,由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主持,历史学院孙卫国教授、朱洪波和董瑜副教授、庞国庆和王凛然讲师以及60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席了报告会。

王晴佳博士现任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教授,同时兼任英国《中国的历史学》(ChineseStudies in History)杂志的主编及国际史学史、史学理论委员会理事等职。

在报告中,王晴佳教授回顾了19世纪以来以追求“理性”、“客观”、“规律”为特征的科学史学的历程,及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始,后现代史学和新文化史对史学科学化的反动。在此脉络梳理的基础上,王教授指出,情感史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个国际史学潮流,亦可称为“情感转向”(emotionalturn)。情感史的开展将历史研究的关注点,从理性转到了以爱情、愤怒、激情、嫉妒等为代表的感性层面,代表了历史研究的一个崭新方向。随后,王教授重点介绍了当代情感史研究的现状和动态。

报告结束后,王教授和与会师生开展热烈的互动,就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如情感史与心态史的异同;情感史和史学科学化的关系;情感史的译名等。最后,历史学院孙卫国教授作了总结发言,指出王教授的报告视野宏阔,理论性强,颇多启发,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样新鲜论题的刺激,发掘出自己的新的学术兴趣,找到新的研究论题和方向。


刘毅教授、夏炎副教授荣获南开大学第七届“良师益友”奖

近日,南开大学研究生工作部正式发布第七届“良师益友”奖的最终评选结果,其中,中心刘毅教授获得较高投票,荣获“良师益友”奖,夏炎副教授荣获“良师益友”提名奖。

以下为两位老师的简介:

刘毅,男,1964年生。19877月起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2001年改为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工作,历任助理馆员、讲师、副教授,200112月晋升教授。19993月起任博物馆学专业主任。20008月至20018月,汉城梨花女子大学作访问学者。20023月出任历史学院院长助理,20035月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是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科带头人。主持教育部“马工程”人文社科重点教材《中国文物学概论》的编写(首席科学家)。2012年起,任历史学院副院长。2014年起,任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

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以及明清宫廷生活史的教学和研究,对于唐宋元陶瓷考古、宋明清帝王陵墓制度、明清宫廷典章制度等尤为关注。

夏炎,男,天津人。19952005年,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2005年留校任教。2008年晋升副教授。20112012年,日本爱知大学中国交换研究员。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制度史、社会史和生态环境史。现阶段为本科生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等课程,为硕士生开设《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与社会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料精读》等课程。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制度史、社会史和生态环境史。20165月,夏老师先后获得第二届宁一弘道“魅力教师”奖教金和第三届“魅力课堂”两项殊荣。


台湾东华大学王鸿濬教授做学术报告

2016628日至722日,台湾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鸿濬教授应中心王利华教授邀请来我院作学术报告,讲授东西比较视野下的东亚地区的环境历史与环境政策。讲座共分三场。

第一场讲座以“无尽藏——哈仑百年林业史”为题,精选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若干篇,为学生剖析哈仑百年林业所呈现的不同历史时期环境政策与环境历史的发展演变关系。第二场以近现代环境史所需的访谈为主题,重点介绍了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第三场讲述了美国巴尔的摩学派的城市生态系统理论以及美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听课学生纷纷表示在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层面受益匪浅。

期间,王鸿濬教授还访问了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与教授就环境历史、环境保育政策等前沿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交流,并就2017年即将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的东亚环境史大会筹备工作互通意见。王鸿濬先生讲学期间,还与历史学院院长江沛讲授进行了座谈,就双方所属单位的学术传统、学科特点以及学术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

王鸿濬教授所致力的环境史和环境经济政策学科均属于新兴交叉学科,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强烈的学术现实意义。以环境史为例,其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包括台湾和大陆地区迅速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学术共鸣和社会认可,相应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会期刊亦纷纷成立,正呈方兴未艾之势。

王鸿濬教授在环境史、环境政策等学科领域造诣很高,熟练掌握多种外语,洞悉学科发展的学术前沿动态。此次王教授前来我校讲学,对于进一步开展校际学术合作、交流事宜,以及对于我校学生学术视野拓展、素质提升都大有裨益。


台湾中研院刘士永教授做学术报告

201671日,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刘士永以“二战后东亚城市重建与环境冲击”为题作学术报告。刘士永教授的学术专长为医疗史与环境史,成果卓著。

讲座地点为历史学院237教室,讲座由王利华教授主持,同时出席讲座的还有台湾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鸿濬以及我院青年教师王凛然。

刘士永从“人类世”的概念切入,通过一张张由数据凝练出的指标曲线图表,以西方国家为参照,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二战后东亚不同地区基于不同的社会发展理念、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在当代的表征,进而如何走上不同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对环境产生了何种不同的影响。刘老师的讲座让同学们受益良多,讲座后的师生互动环节十分热烈。

讲学期间,刘士永教授受邀访问了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并与王利华教授就环境史、医疗社会史等前沿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交流,并就2017年即将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的东亚环境史大会筹备工作互通意见。


东亚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

由哈佛燕京学社、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我院和国际学术交流处协办的“东亚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高级研修班于81日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大楼开班。

在开班仪式上,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教授首先代表学校对高级研修班的顺利开班表示祝贺,对来自多个国家的学者和学员表示欢迎,希望学者们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勉励学员们开阔视野,加强交流,认真学习,有所收获。随后,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栗山茂久教授和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梁其姿教授分别介绍了该项目的缘起、特色和意义。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介绍了南开大学医疗社会史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余新忠教授主持了开班仪式。

据了解,该研修班先期举办两届,面向全球招收从事东亚医学研究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并在每期结束后选拔1-2名优秀学员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哈佛燕京学社访问一年。上期研修班于2015810-17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我校历史学院博士生王雨濛脱颖而出,荣获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奖学金。

本期研修班为期八天,至88日结束。邀请了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的著名医学史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和辅导,并与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位入选学员以及其他慕名而来的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研修期间,除了授课,交流讨论之外,还组织了师生前往安国考察药王庙和药材市场,并设立分小组的课题研讨和展示活动。该研修班以培养青年学者为主要目标,希望青年研究者在医学史的领军人物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对话,从跨学科的角度对医学知识与实践的互动进行探讨,通过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创造力以及团队配合能力,推动中国医疗史研究在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和脉络中不断向前发展。


习贤德教授做客第十四场“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

83日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举办“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第14场)。本场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侯杰主持,台湾辅仁大学传播学院前副院长,新闻传播学系前主任习贤德教授主讲,题为“孙中山与基督教(1884-1925)”,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湖南吉首大学、南开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等国内外高校的近60位专家学者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出席。

习贤德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新闻史,尤其是《益世报》、孙中山和基督教等专题研究,著有《孙中山与美国》、《孙中山先生与基督教》、《孙中山先与革命思想的传播》、《清末中文报刊呈现的美国形象》等著作。他本人曾任台湾《联合报》记者、《自由时报》副总编辑等,后转入学界,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的切身体会是,一定要追求史料的真实性,做到考证详实。为此,他曾亲自到过很多孙中山先生生前去过的地方,探访遗迹。

在演讲中,习教授讲述了孙中山的一生与基督教的关系。首先,习教授结合他的家世与幼年出洋的特殊经历分析了孙中山浸润在英美文化的世界观,探讨了其受洗入教之必然。习教授指出:孙中山年仅13岁时,即随母亲赴檀香山,第一次对西方文明、西方制度和西方历史有了了解。此后在长兄孙德彰的资助下,孙中山先后在美国受到了比较系统的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开始接触基督教。因此,受到哥哥的劝阻,孙中山转回香港等地求学、发展,并于1892年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习教授强调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一直都在海外奔走,了解世界局势,在美国本土及檀香山停留的时间总计达9年半,深受美国影响。在国内,孙中山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落败,转而走上了革命之路,遂联合基督徒和社会各界人士,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1894年,孙中山再次奔赴檀香山,并在此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推翻清廷、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1896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驻英使馆,幸亏得到恩师康德黎的救援,才幸免于难,使得孙中山为中国革命贡献毕生精力。习教授还从妇女/性别的角度分析了“孙宋联姻”及其对革命的影响,引起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

在回答师生提问的时候,习教授还强调指出:在从事妇女/性别史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媒体资料,从而有效拓宽性别史研究的史料来源,促进妇女/性别史与媒体研究的有效结合。在使用媒体资料时,一定要注重追求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小心求证,和其他史料辨证使用。

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由香港基督教文化学会发起,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合设立,旨在探讨和研究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等相关问题。从2014年起,迄今为止,已先后邀请多位海内外研究学者举办10多场讲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效果甚佳。此次讲座不仅有利于南开师生了解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关系,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扩大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为更多高校师生了解台湾及境外学术发展情况创造了条件。


常建华教授、余新忠教授出席故宫学与明清宫廷史学术研讨会

   2016819日,故宫学与明清宫廷史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召开。中心主任常建华出席,并发表《从西方文献看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一文。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出席,并发表《从宫廷到社会——中国国家医疗卫生的近代演变》一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