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014年工作简报第4期(10—12月)
目 录
1、《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十五卷出版
2、夏炎副教授赴京出席“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3、“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举行第十期活动
4、中心协办第十五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生命、生计与生态”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5、常建华教授出席“繁花似锦:文明交会、人群汇流与个人境遇”学术研讨会
6、中心举办“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
7、陈宝良教授应邀来中心进行学术讲座
8、侯旭东教授应邀来中心进行学术讲座
9、我中心师生赴香港出席“食物与健康”国际学术会议
10、大型资料集《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选辑》(104册)出版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十五卷出版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十五卷,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该刊进入CSSCI(2014-2015)收录集刊名单。
本卷以特稿的形式发表了台湾医疗社会史专家李建民的《学习医学史的经验浅谈》。余下内容由八组文章构成。物质文化研究的三篇论文特色突出,探讨了牙刷的起源与传播反映的不同文明互动、皮场庙的源流、花茶的形成与文化消费,均能发现新史实,提出新观点,相信会给人留下强烈印象。
文化与地方性一组五篇论文,讨论佛教、谱学、均水观念、时间生活、同乡会问题,都是结合特定地方进行,涉及知识传播、现代化等理论问题,颇具启发性。
家族研究的六篇论文具有学术深度,既有探讨唐宋士族、武将家族、名族的,也有揭示明清鼎革家族动向,还有探讨现代的城市家族、土改与宗族的,呈现出家族、宗族研究的多样性,富有新意。
法制与社会的两篇论文,一篇讨论京控,另一篇论述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使我们看到了诉讼在京城与乡村的两个端点,研究资料的选择各具特色,反映了新的学术动向。
士人研究也有两篇论文,讨论庶吉士的身份、王韬的世界观,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其它一组四篇论文,偏重政治、经济,也各具特色。
士人研究也有两篇论文,讨论庶吉士的身份、王韬的世界观,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其它一组四篇论文,偏重政治、经济,也各具特色。
本卷发表了探讨台湾学界明清地域史教研、新世纪身体史研究的两篇学术述评,详尽论述了有关情况,相信会给有关研究带来方便。“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为读者提供新的学术信息。
最后是六篇书评,涉及多个领域,可以领略不同的学术视野。
目录如下:
【特稿】
学习医学史的经验浅谈………………………………………………【中国台湾】李建民
【物质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牙刷的起源与传播——不同文明互动的一个范例………………黄义军、秦彧
皮场庙的源流…………………………………………………………………………刘小朦
缔造“花茶时代”——清末以来花茶生产与消费初探……………………………许哲娜
【文化与地方性】
五代荆南政权的佛教…………………………………………………………………张跃飞
地方性礼法实践与谱学知识的地域流播
——以程文绣及《九仪九诫》为中心……………………………………李甜、张秀玉
八复渠水案与古代“均水”理念……………………………………………【日本】祁建民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时间生活的主体分层及其结构关系
——以近代江南为中心的研究……………………………………………………王加华
社会组织的“半现代化”转型:
传统与现代纠结中的河南旅沪同乡会(1930~1950)…………………………武强
【家族研究】
从公主婚嫁视角看唐代皇室与士族的博弈……………………………………………幺振华
上党雍氏考——藩镇时代下层武将家族个案研究……………………………………胡耀飞
墓志所见韩琦出身及婚姻关系述略——兼论北宋相州韩氏家族妾的封赠…………仝相卿
王朝鼎革·民族冲突·宗族纷争
——明清之际大店庄氏族人庄调之抗清的“历史”和“历史记忆”… 赵树国、宋华丽
民间借贷中的近代天津城市家族……………………………………………………………冯剑
土改中的宗族与宗族社会内部的土改
——以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50年代初期山东闵氏宗族为例…………………杜靖
【法制与社会】
清代的京控——以嘉庆朝为中心……………………………………………………………阿风
理讲、鸣神与鸣官:民间文献所见明清黔东南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研究……………吴才茂
【士人研究】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待遇及身份探究………………………………………………………邹长清
论王韬“世界观”的形成与演变……………………………………………………………王立群
【其他】
西周政治领域中的性别差异与王后参政……………………………………………………耿超
西周时期采邑土田形态试析………………………………………………………………李春利
清代前期的灶丁——以浙江为例的研究…………………………………………………薛理禹
从文牍到新闻:早期《北洋官报》中的新政展示………………………………………姜海龙
【研究述评】
2001-2010年台湾学界明清地域史教研成果………………………………【中国台湾】唐立宗
身体的属性——新世纪身体史研究综述…………………………………………………杨璐玮
置日常生活于社会空间——“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张传勇
【书评】
道教史与宗族史的结合:读吴真《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胡耀飞
从异求变,从变见性
——读《视野、社会与人物:宋史、西夏史研究论文稿》…………………………何玉红
祖先·神灵·礼仪与区域社会
——读贺喜《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李 军
明清徽商研究的深化与细化
——读《品鉴与经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张 雨
《器形、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以景德镇瓷器为中心的考察》读后…………………孙雅頔
一部人口社会史的佳作——赵英兰著《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评介…………………常建华
夏炎副教授赴京出席“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2014年10月12至15日,夏炎副教授赴京出席了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魏晋隋唐史研究室承办的“魏晋南北朝史的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向大会提交论文并发言讨论。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日本、美国的130余名学者齐聚盛会,共同探讨魏晋南北朝史发展的新趋向,同时,大会进行了学会的换届工作。
“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举行第十期活动
2014年10月31日下午两点,“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在范孙楼240B举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学术报告会(第十期活动)。出席本次报告会的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胡宝华教授和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夏炎副教授,共同参与的除了历史学院的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之外,还有慕名而来的外专业的同学。
此次报告会由2012级博士研究生王丁同学做了题为《孟子的古史观及其特点——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谈起》的报告,王丁从孟子对“武王伐纣”这一特定的历史认识的切入点入手,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比较详尽的指出了孟子的“史观”中所存在的与史实不相符合的情况。之后,他进而总结出了孟子古史观念所具有的系谱化、秩序化、道德化、模式化和圣化的特点,并最终带出对《孟子》一书运用上所应具有的史料利用意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由胡老师率先和王丁同学展开热烈地讨论。胡老师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分的去否定《孟子》存在的价值,而应站在一个适度的解决具体问题的维度来思考,还要注意当时的时空背景以及与当时的历史互动。此外,以何先成、任兆杰为首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就本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所存在的脸谱化、不注意时空交接等具体问题作出了分析。最后,由夏炎老师做最后总结。夏老师指出:王丁同学的这篇文章在不经意间似乎契合了时下流行的“历史书写”的研究方法,在这一研究范式下,《孟子》一书所涉及的“史实”材料的史源则必须加以具体分析,否则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危险性。我们究竟如何看待传世先秦典籍中的所谓“史实”记载,是先秦史或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将《孟子》中的所谓“史料”进行细化分析,并结合相关典籍及考古材料进行多重论证,应是本文继续努力的方向。
在这样热烈的讨论之中,与会的老师、同学都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两位老师和各位同学的发言,都在各自的思考角度下互相给予了新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收获一些单纯从书本和课堂吸收不到的东西。
“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是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创立的师生学术交流平台,虽然名为“中古社会史”,但论题却并不局限于此,基本涵盖中国古代史(1840年之前)的各个断代、各个研究领域。研究班十分欢迎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以此为平台互相切磋、共论学术,充分发挥南开古史研究的贯通理念,打造独具特色的南开学术品牌。
中心协办第十五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生命、生计与生态”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4年11月7—9日,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生命、生计与生态”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此次会议与会学者150余位,收到论文140余篇。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副主任余新忠教授以及李金铮教授、夏炎副教授、张传勇副教授共同赴会。
常建华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致开幕词,并在开幕式上作主题发言,演讲题目为《生命、生计与生态:清中叶江西的日常生活——以108件嘉庆朝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在分组讨论中,余新忠教授、李金铮教授、夏炎副教授和张传勇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生命史学:当今中国医疗史研究蠡探》、《近代中国农民经济行为的论争》、《环境史视野下“飞蝗避境”的史实建构》及《叶落归根:明清归葬礼俗考》的报告,此外,余新忠教授和夏炎副教授还分别作为主持人和评议人参与了第二组的分组讨论。
11月9日下午,会议圆满结束。中国社会史学会经研究决定,下一届年会将于2016年在武汉召开。
常建华教授出席“繁花似锦:文明交会、人群汇流与个人境遇”学术研讨会
2014年11月13日-15日,由台湾成功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繁花似锦:文明交会、人群汇流与个人境遇”学术研讨会,在台南市成功大学举行,来自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的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受邀出席了这次研讨会,以“闯关东:清中叶东北奉天地区的移民社会与日常生活——以27件嘉庆朝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为题,作大会报告,并应邀担任大会的主持人。
常建华教授的论文指出:清中叶奉天地区的关内移民主要是山东以及山西、直隶的百姓为主,尤以环渤海的山东武定州、登州、莱州的移民较多。移民生计主要是佣工、种地、开铺、卖东西,合伙经营、互相帮助不少。移民与土著以及移民之间的刑案,以经济纠纷为主因,如买地、租地、争地,分钱、分粮不均,绝大多数是因为工钱、借钱、赊欠等索欠引发。移民与当地盛行饮酒,这也是诸多事件发生的诱因。包括移民在内的居民服装比较体面,冬夏服装都是如此。居住有草房、窝棚等,房子中的炕是生活的重要场所。出行除了借宿,还有歇店可以暂住,歇店也是交流信息的场所。奉天移民似乎喜欢身上带着小刀,小刀也往往成为伤人、致死的工具。
中心举办“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
2014年11月21-23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近年来,日常生活史研究逐渐走进中国社会史视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成为重新建构社会生活史的重要研究路径。为此,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不仅将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作为近年的重点研究课题,同时为了探索中国日常生活史的研究理论、方法和范畴,加强相关学者之间的及时沟通与交流,三年前开始,中心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相关学术会议,从2011年的“中国日常生活史的多样性”到2012年的“日常生活史视野下中国的生命与健康”,从2013年的“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再到今年的“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主题,从多个视角,推动了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不断深化。
“日常生活史的学术共同体正在形成!”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上如是说。
民生问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话题,近年来特别被国家与社会所强调,成为媒体的流行话语。民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日常生活的变化,民生问题的解决又会维系或改变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联系起来的探讨,有助于加强对二者的深入理解。有鉴于此,此次研讨会试图通过社会史的研究视角,从信仰生活、城市社会、饮食、生计、地域生活、教育等多维度,深化对历史上民生诸问题的认识。
就研究视角而言,“保证学术质量,触及学术前沿”将是未来日常生活史的重要研究路径。“此次会议探讨了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前沿问题,妇女史、士大夫生活、城市生活、乡村生活等话题显得十分突出。”常建华教授说:“日常生活史研究必须突破以往传统的史学研究范式,跨学科研究是一个趋势,比如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等问题的研究,就需要借助营养学、体质人类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又如,过去比较难研究的家庭经济情况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也有所突破,如利用账本、日记等材料通过经济史的模式,将使研究成果达到更为细化的效果。”
“如何合理利用史料是日常生活史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夏炎副教授说:“就史料的多寡而言,宋以前的材料有限,而后半段的史料则逐渐呈现浩如烟海之势。在上述材料背景下,日常生活史研究必须加以区分对待。对于前半段的研究而言,由于史料有限,直接史料较少,我们只能通过大胆的史实推理与缜密的逻辑推理,尽最大可能地建构出比较完整的日常生活历史形象;而对于后半段来说,由于史料浩瀚,则需要在整体史观的指导下,抽丝剥茧、去芜存菁,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与主题中,建构出清晰的日常生活史研究脉络。简言之,前半段的研究范式可以称为‘史实建构’,要克服片面化,做到由简入繁;后半段的研究方式可称为‘史实提炼’,要克服碎片化,做到由繁入简。通过前后两段不同的研究范式,从而建立起更趋于整体性意义的中国日常生活史图景。”
陈宝良教授应邀来中心进行学术讲座
2014年11月24日下午,应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邀请,中国明史学会理事、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宝良教授来到南开大学,为中心及历史学院的师生作了题为《深化与拓展明清社会史研究的领域及其路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张传勇副教授一并出席。此外,历史学院的本、硕、博各级同学纷纷来到范孙楼226室,聆听本次讲座。
讲座起始,陈宝良教授指出:首先要对明清社会进行定位——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立足之基。同时,要打破“清承明制”的局限性思维,真正看到明清之间的差异性所在。而对于明清社会史的研究,陈教授认为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通过对区域、家族、宗教、文化、法律、医疗等不同领域的考察,促进明清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其中类似地讳之类的问题,在具有趣味性的同时又十分体现社会史的内涵。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路径问题,陈教授主张要不断拓展史料,除了对传世文献的挖掘之外,还可以利用文集、档案以及周边国家的资料,同时结合田野调查,共同推进对明清社会史的研究。另外还应当注意对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例如历史比较法、心态史学、计量史学等等,都是我辈应予重视的。运用好这些新理论新方法,也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史研究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陈教授的精彩演讲结束之后,与会师生与之进行了热切的交流。张传勇老师更是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向陈老师请教关于明清社会史研究入门的问题。最后由常建华老师给予总结,进一步使此次讲座的意义得以升华。
侯旭东教授应邀来中心进行学术讲座
2014年11月27日晚6点半,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第十一期活动(本学期第二次)在范孙楼226举行。此次活动,中心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侯旭东教授为南开师生做了题为《皇帝的无奈——西汉传置开支与制度变迁》的演讲。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作为此次活动的主持人出席了讲座。此外,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胡宝华教授和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夏炎副教授也出席了本次活动。同时参与的还有历史学院本、硕、博各级学生和外专业的同学。
首先,余老师就侯先生的治学经历进行了简要概述,并由此将讲座的话语权交到侯旭东教授的手上。甫一开始,侯老师以“帝国日常政治史”的关怀为切入点,通过结合当前的“三公”消费等时事问题,引出了主题。讲座过程中,侯老师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分析说明,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传置数量、一年接待量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同时,他一再强调:这些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估计,体现了其治学的严谨性。之后,侯老师根据自己的统计分析,进而探求在这样一个数量并非足够巨大的情况之下,何以能够得到皇帝的“日复一日”的重视的问题。由此得以发现:地方官吏的亲属、奴婢食于传置之中,传置马匹消耗的超常规的问题,政府机构在传达和执行上级有关对于传置问题的处理上的玩忽职守,招待奢华等四个方面是造成传置出现重大问题的动因。但是,由于官僚集团的利益网络的覆盖,进而使得达于天听的信息已经改变了内容,故而出现了皇帝对传置问题的不同认识。
一个事实性的陈述虽然告一段落,但问题随之产生:监督机制为何会失灵呢?侯老师指出:官场的不断发展,利益共同体之间的不断的犬牙交错的融合,使得这一问题不可能通过官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作为一个利益体的存在,它又并非一个特定的人群或者党派,因而无法被自上而下的皇权予以有效的打击。这些仅仅是就问题谈问题,如果我们跳出这一具体知识的框架,向更广阔的历史看去,就会发现更为深刻的历史认识。侯老师指出:西汉传置的问题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问题,它所蕴含着是一种皇帝、制度规定与官吏群体实践之间的博弈,这是一个悠久的课题,直到现在依然在生生不息。从中所体现的历史的反复和延续的特性应该是我们予以关注和深入思考的。
之后的一段时间,留给了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提问。余新忠老师、胡宝华老师及历史学院的几位同学都就各自的研究方向向侯老师提出了关于各自关心的话题。另有经济学院的同学慕名寻求关于历史的解答。最后,由夏炎老师做了最后的一个总结式的发言。夏老师指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一中古时期,普遍存在着史料缺乏的客观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们只能依托现有的史料进行解析,深入挖掘隐藏在直接史料背后的历史片断,通过大量的旁支史料与缜密的逻辑论证,建构出更趋于整体性意义的历史形象,这才是我辈学人应该予以追求的方向,而侯老师正是这条路上的佼佼者,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两个小时左右的讲座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其中的深意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理论的建构可能是我们现在尚且缺乏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可能是我们仍需历练的,但是对于具体问题的设想、问题意识的培养、思维方式的不断调整,却是我们当下应该努力进取的重要方向。
我中心师生赴香港出席“食物与健康”国际学术会议
2014年12月15日至18日,我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和历史学院本科生王凤展同学前往香港大学出席了“食物与健康”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Food and Health”),并发表了题为《牛奶的近代性:以营养和卫生为中心的思考》(OnModernity of Milk: A Study Centered on Nutrition and Hygiene)论文。
这次会议由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亚洲医学史学会共同主办,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两岸三地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作为治疗来源的食物”、“作为毒物来源的食物”、“作为医学史研究一部分的食物”、“食物、营养和国家”、“牛奶与健康”和“食物运动”等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这次会议通过公开征文的方式遴选与会论文和学者,由余新忠教授指导王凤展同学撰写的论文成功入选。会上,王凤展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学术和英文表达能力均赢得了与会学者广泛的好评。
本次会议同时也是亚洲医学史学会第七届年会,期间,亚洲医学史学会举行了谷口奖学金颁奖仪式,历史学院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现就读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博士生杨璐玮,非常荣幸地赢得了本届谷口奖学金。该奖学金由亚洲医学史学会为纪念谷口丰三郎先生而设立,面向世界各国大学研究生或医学生征集有关亚洲医学史的论文,从中选拔最优秀者,颁发奖学金。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一名。
大型资料集《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选辑》(104册)出版
由历史学院江沛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选辑》(104册),在历时数年艰苦的资料收集、编选和出版编辑程序后,近期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作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资料丛刊之一的这套大型史料集,在出版时被列入“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资助,同时也是由江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据介绍,该资料选辑分年鉴类、管理类、营运类、线路类、产业类、理论类若干个部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1881年中国自有铁路以来铁路建设的艰难历程、铁路建设、管理、营运以及与沿线及区域性经济发展、社会变动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对于推动江沛倡导的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领域的研究,具有学科建设的基础性价值和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