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014年工作简报第2期(4—6月)
目 录
1、常建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出版
2、杜文玉教授、李鸿宾教授应邀来中心进行学术讲座
3、中心主办“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召开
4、常建华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演讲
5、鲁大伟(DavidN. Luesink)博士访问中心并发表讲演
6、《中国珍稀家谱丛刊?明代家谱》出版
7、夏炎副教授出席“中古中国的政治与制度”学术研讨会
8、《稀见姓氏家谱》第1辑出版
9、余新忠教授应邀赴港参加学术会议
常建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出版
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1月推出,全书74万字。该书为所选24篇论文配有“导读”以及延伸阅读目录,编有人名、著作、学术名词三种索引。书前的“前言”回顾了海内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介绍了编选标准。这是一部适合研究生与青年教师阅读的教研参考书。
目录
前言
傅衣凌与《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张政烺与《古代中国的十进制氏族组织》
林甘泉与《秦汉帝国的民间社区和民间组织》
瞿同祖与《汉代社会结构》
何兹全与《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
唐长孺与《南朝寒人的兴起》
周一良与《敦煌写本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
伊沛霞与《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
王曾瑜与《宋朝户口分类制度略论》
陶晋生与《北宋士族妇女的教育》
陈高华与《论元代的称谓习俗》
萧启庆与《元朝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
何炳棣与《明清社会史论》
喻松青与《明清时期民间秘密宗教中的女性》
吴 晗与《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
刘志琴与《晚明城市风尚初探》
森正夫与《寇变纪》的世界——李世熊与明末清初福建省宁化县的地域社会
施坚雅与《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经君健与《试论清代等级制度》
郭松义与《清代人口问题与婚姻状况的考察》
冯尔康与《十八、十九世纪之际的宗族社会状态——以嘉庆朝刑科题本资料为范围》
张仲礼与《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
蔡少卿与《关于哥老会的源流问题》
王庆成与《晚清北方寺庙和社会文化》
索引
杜文玉教授、李鸿宾教授应邀来中心进行学术讲座
2014年4月22日、23日,应中心邀请,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所长、《唐史论丛》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杜文玉教授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鸿宾教授来到南开,分别为中心及历史学院师生作了学术讲座。杜文玉教授的讲座题目是《唐长安大明宫朝堂功能新探》、李鸿宾教授的讲座题目是《粟特及后裔墓志铭文书写的程式意涵——以若干墓志为样例》。讲座由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王利华教授、王力平教授、夏炎副教授,历史学院胡宝华教授、汉语言文化学院胡明瞾副教授出席,来自中心、学院的40余名博士、硕士、本科同学积极参与,并与专家进行了学术互动。这两次讲座是中心主办的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第八期、第九期系列活动。
中心主办“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召开
2014年4月25-26日,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在南开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是中心系列学术项目之一。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名青年才俊汇聚南开,围绕古史理论探索,政治史新探,制度与仪式,出土资料新研,地域变迁与地方社会,宗族、聚落与日常生活,信仰、思想与文化等七个议题展开讨论。同时,论坛还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杜文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与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余新忠教授为论坛作了特别演讲。中心王利华教授、王力平教授、闫爱民教授、历史学院胡宝华教授、汉语言文化学院胡明瞾副教授及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德章教授作为特约嘉宾出席了论坛。
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在致辞中说,参加论坛的青年学者都有很强的学术潜力,有的已经取得出色的成绩,这让人感到中国史学界后继有人。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新一代学者在治学方法上具有独到之处,这是很多年长的学者所不具备的,希望大家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取得更出色的成绩。
此次论坛的组织者夏炎副教授说,举办论坛的意义有二,一是为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与互动平台,整合各地学科优势,助推古史后辈力量的学术发展。二是打破断代史研究的畛域,让青年史学者拥有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
常建华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演讲
4月17日晚上,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为历史学院“博导论坛”演讲,二主楼A501室座无虚席,常教授的题目是:《他山之石:海外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启示》,在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就欧美日常生活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海外中国日常生活史的研究、海外学者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启示三大问题,发表了的看法。
常教授认为:日常生活史在欧美等地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可以视为社会史或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史的出现,从诺贝特·埃利亚斯所著《文明的进程》到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私人生活史》,都贯穿着西方历史演进“道德私人化”的基本思想。如今的日常生活史,已与物质文化、社会性别、科技、医疗、身体、艺术诸史相融合,研究采用多种视角,成为跨学科的学问。欧美日常生活史学家尖锐批评社会科学史学“见物不见人”的特点,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面对海外日常生活史研究产生的一批优秀学术成果,晚起的中国日常生活史应当将中外日常生活史的比较研究,作为自觉的行为。表面来看,似乎是西方公私分立,中国公私相混,中国历史上公与私的生活以及二者的关系与西方究竟有何不同,值得深入研究。
鲁大伟(DavidN. Luesink)博士访问中心并发表讲演
2014年5月13日下午,应我中心之邀前来南开大学访问的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副教授鲁大伟(DavidN.Luesink)博士,于范孙楼226室发表了题为《近代中国的国民与身体解剖学》(“The Body Politic and the Body Anatomic in Modern China”)的学术报告。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主持了报告会,来自历史学院和医学院等院系近5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席了报告会。
在报告中,鲁大伟博士颇具新意地将近代中国解剖学的建立与身体政治的转变联系了起来,并强调其中权力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最初是通过旨在规训身体的个体化解剖学知识加强国家对国民的控制权而得以实现的,其次才是通过公共卫生的大众集体知识。自1910年代始,面对儒学政治与知识结构崩溃后所造成的权力真空,中国开始寻求新的政治与医学权力形式。许多知识分子将身体当作国家的隐喻,并将解剖学视为重建中国的工具,他们试图利用身体解剖来建构一个强大的政治身体。近代中国解剖政治权力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得以建立:一是通过制度性的立法建立常规的医学基础,二则是确定解剖学的中文术语。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中,与会师生围绕精英与大众关于解剖学的不同看法,以及在中国解剖学的建立是否是公共卫生观念推行的基础等问题等与鲁大伟先生展开了积极而富有意义地交流。最后,余新忠教授对报告作简要总结,指出鲁大伟先生将近代中国解剖学的建立与身体政治的转变联系起来进行探讨,颇具新意,并为医疗史研究洞开了一扇可以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新窗口,值得我们借鉴和关注。
《中国珍稀家谱丛刊?明代家谱》出版
该书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与北京采薇阁书店合作,列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资料丛刊”,收录明正德至崇祯年间所修明代家谱二十三种,由凤凰出版社于2013年6月分三十二册影印出版。
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为《中国珍稀家谱丛刊》作序。
常建华教授《序》
中国谱系之学源远流长,一般称之为家谱、族谱、谱牒的此类文献,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演进息息相关。家谱发展到宋代进入新的阶段,宋元文集谱序跋文大量增加,欧苏谱学流行天下,传播后世。明中叶之后,随着宗族组织化,族规家训与有关宗族制度性规定进入族谱,同时族谱大量收入碑铭志传等家族文献,使得族谱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更加丰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印刷业的繁荣,修谱逐渐普及,数量大增。清代宗族制度进一步发展,修谱继续普及,谱牒学得到了发展。即使到了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发生巨变,族谱作为传统社会文化的标志,因应形势,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学术的的需要,人们对于族谱的出版非常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出版了大型的族谱丛刊,约有10种。但这只是巨量族谱之中的极小部分,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北京采薇阁书店,作为一家民营书店,多年来活跃在京津的高校以及研究单位,致力于为学界服务,为学人服务,关注族谱有年。他们敬业、勤劳,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现在采薇阁决定影印明代家谱、抄稿本家谱、总目未收家谱、稀见姓氏家谱,以丛刊的形式出版。王强先生索序,我也愿意在此强调族谱的价值,以引人注目。
存世的明、清、民国族谱数量巨大,然而主要是清朝与民国的,明代的稀少,就是几百种,而且多有残破。因此,明代族谱自然十分珍贵。在出版的族谱丛刊中,虽有一些明谱,但是尚无专门的丛刊集中出版。《明代家谱丛刊》的出版自然有必要,道理不必多言。
抄稿本家谱的稀缺与原始性,在内容与版本上的珍贵性,众所周知。以往虽有个别族谱抄稿本出版,亦无专门的丛刊。出版《抄稿本家谱丛刊》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王鹤鸣先生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是目前收谱条目最多的书目,但是还有民间大量家谱未能入目。《总目未收家谱丛刊》的出版多少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此为采薇阁的独到之处。
谱牒学也是姓氏之学,以姓氏来谈族谱的存世数量,众寡不一。张王李赵遍地刘,这些大姓的族谱众多,进入百家姓的族谱也不算稀缺,小姓的族谱则相对难觅。采薇阁出版《稀见姓氏家谱丛刊》,收录2010年11月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姓氏排名200位以后的姓氏,不能不说是有创意的想法。稀见姓氏族谱的稀见,很多情况下是特殊社会历史的产物,耐人寻味的东西自多,使其别具价值。
采薇阁书店出版家谱丛刊的设想很好,所选家谱内容如何,还需读者的鉴别与利用。
是为序。
收书目录:
谱名 年代 编者 形态 原始册数 卷数
丰城湖茫重修李氏族谱 嘉靖13年 未详 抄本 1 不分卷
休宁邑前刘氏族谱 嘉靖37年刘显富等倡首 活字本 2 6卷
张氏统宗世谱 嘉靖末年 张宪、张阳辉 刻本 10 不分卷
程氏宗谱 嘉靖28年 程德彰等 抄本 1 不分卷
汪氏统宗正脉 隆庆5年 汪仲儒等 活字本 10 不分卷
泾川张氏宗谱 万历46年 张春等 刻本 3 3卷
黄氏家谱 万历42年 黄凤腾 活字本 1 不分卷
三田李氏统宗谱 万历43年 李春融 抄本 1 不分卷
临溪吴氏族谱 崇祯14年 吴元孝 刻本 3 14卷,缺卷3-4、8-14 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 万历36年 司马晰 活字本 4 8卷
廖氏宗谱 抄万历本 抄本 1 不分卷
重修汪氏家乘 正德 汪奎等 刻本 4 不分卷
汪氏乘言不分卷 汪仲华 刻本 2 不分卷
吴越钱氏宗谱全乘 钱氏 抄本 1 不分卷
左田黄氏宗派图 明末 黄天衢 刻本 1 不分卷
新安黄氏会通宗谱 弘治14年 黄云苏 木刻 4卷首序、图,2.3册卷1-16,4册文献录
稿本皂湖陈氏族谱 嘉靖33年 抄本 1 不分卷
洪氏宗谱 嘉靖43年 洪有源 木刻 5以支系分册,不分卷 罗氏宗谱 嘉靖12年 抄本 2 不分卷
方氏宗谱 万历 木刻 1 卷三、四
吴氏族谱要略 万历 抄本 1 不分卷
王氏统宗南北世系 抄本 1 不分卷
裴氏 抄本 1
夏炎副教授出席“中古中国的政治与制度”学术研讨会
2014年5月24-25日,夏炎副教授出席了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古中国的政治与制度”学术研讨会,并作论文评议。此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各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青年才俊,围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政治史与制度史主要论题,展开讨论。
《稀见姓氏家谱》第1辑出版
本辑为“中国珍稀家谱丛刊”之一种,属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文献丛刊”,由常建华、王强主编,凤凰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选辑中国姓氏中人口较少的姓氏家谱分46册影印出版。所收家谱多为清中叶后及民国时期修纂,因姓氏稀见,其家谱从修到保存都十分不易,为学术界研究家谱文化及中国宗族制度提供珍贵的资料。
本辑收录习、生、缪、公冶、阴、宛、熬、区、光、穆、展、逄、邝、扶、羊、利、明、尚、简、蓝、古、蔺、封、桑、晏二十五姓的家谱。其中不乏习、蔺、古、简、光、晏等大部头谱书,也有相对简单数姓合刊的缪、公冶、熬、区、穆、逄、明、尚、封等家谱,其他则篇幅较为适中。上述谱书有八种为清代所修,余为民国时期编纂。所选谱书遍及湖南、山东、辽宁、浙江、湖北、广东、安徽、江西八省,特别是六部山东谱有助于了解北方族谱,集中于鄂湘赣地区的十三部族谱,对于认识这一地域的宗族与谱牒有益。为了便于了解这些谱牒文献,我在此略作提要,以飨读者。
《习氏族谱》,版心作“习氏六修族谱”,习名质等总修,堂号东阳,民国三十七年(1948)刊,十九卷,首末各三卷。六修谱序谓:“东阳习氏以国受姓,系出陕西武关,由汉襄阳侯郁数传至东晋荣阳侯凿齿公,而族始大。递传至我始迁祖逸庵、卧江两公,由吴来楚,养晦资阳,历元明清而民国,阀阅簪缨,累世不替。”该族溯源陕西、祖述史学家习凿齿,元明之际从江南迁至湘湖,主要居住在湖南省益阳县。此谱为益阳、汉寿、沣县、临湘、太白湖五支习氏的合谱,一修于乾隆九年,再修于乾隆四十九年,三修于道光二十四年,四修于光绪十二年,五修于民国九年。该谱仿苏式谱例,注意大小宗谱法。卷首收录家训、家规、家传,世纪著录生卒年详细,卷末收录祠堂、坟墓,图文并茂,附有祠墓地产交易契约。这是一部研究人口、宗族等问题颇有学术价值的族谱。
《生氏族谱》,生克昭纂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北京法源寺刻,四卷。该族居于山东省滕县,族谱序跋由邑人故翰林院编修高熙喆所作,津门著名书法家、学者华世奎题写书名亦作序。十七世克昭自述该族元末自晋迁兖,明初来滕。卷首收录制诰、先茔图、家祠图,卷一至卷三为世系图,卷四收录传、碑文、墓表。这是一部文献丰富的北方族谱。
《缪氏宗谱》,卷端题“续修长洋缪氏宗谱”,缪成乐主修,乾隆五十年(1785)序刊,一册不分卷。该族居于浙江温州乐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始修谱,此为二修。谱序之外,收录祖图、例言、家训、墓志铭、记、寿序等。
《公冶族谱》,公冶宪亮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刊,五卷。公冶为孔子学生公冶长后裔之族,居住山东诸城、汶上等地。
《阴氏全谱》,纂修未详,民国刊本。谱谓洪武年间由洪洞徙居山东肥城。例言介绍姓氏、世次、坟墓、宗嗣、名字、丁男、祭田、谱例、谱式,叙述较详。世系分为张理庄中支、东支、西支等。
《宛氏宗谱》,宛德辉等纂修,分为两卷。第一卷《南阳郡宛氏宗谱》,卷端题“湖口宛氏重修宗谱”,即居于湖北湖口。始修于乾隆二十二年,再修于乾隆四十五年,三修于嘉庆十六年,四修于道光十八年,五修于同治六年,是为光绪十二年六修本。该谱收录“凡例十条”、“家训十条”,其分为一年十二个月的“劝士歌”颇具特色。采用欧谱,为总世系、波明公支下世系。第二卷《传家实录》民国十四年(1925)刊,为波昭公支下世系。
《敖氏族谱》,敖大章督修,版心作“敖氏重修族谱”,堂号“樵国”,道光二十九年(1849)崇实黄能举梓。该族明正德年间自湖南华容迁平江。卷首,卷一为世系。
《区姓族谱》,区炳良民国十三年(1924)序刊本,黄瑞和印局承印,不分卷,一册一0九页。该族聚居广东云浮。是谱前有“修谱条例”、祖先纪略,世系分房记载,附录罗定州柑园堡永艾公后裔,并有碑志。
《光氏宗谱》,光循陔等纂修,同治十三年(1874)刊。一世祖庆一、庆二、庆六,明初由徽州祁门迁桐城,庆一、庆二公后裔称西一股、西二股,庆六公后裔称东股。此为三股合谱,股下分卷,记载世图、世录,世录记载生卒婚葬颇详。该谱收录例说十六则、家政十六则、禀请家规十则、宗礼图、祠制四则、祭典七则等,宗族制度较为详备。
《郑隘穆氏后穆宗谱》,穆子湘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敦睦堂抄本。郑隘穆氏居于浙江鄞县,《穆氏宗谱序》言:“郑隘穆氏前后两支,皆微甚,而后穆仅十八家,其人多以捕鱼为业”。同治八年后穆德义与族长宗壬始修谱,以汉匡、汉臣起,下传六世。光绪二十三年德才、经垣续修,民国十三年富商穆鸿重修,邑人柴永琪执笔,此时穆氏已有九世。是谱载谱序、凡例、墓记、祠堂记、寿序、圹记、事略、自述、寿颂、排行、世系图、世次传、闰谱。
《展氏族谱》,展庆选等修纂,民国五年(1916)平阴石印书局印,八册。谱载鲁孝公生公子展,至无骇为世族,以祖字为氏。展氏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后裔分为展、柳二姓。该族明洪武二十五年友才祖自山东青州益都迁往东原、平阴、肥城三界间,后称展家洼。该谱乾隆四十九年国勋一修、乾隆五十二年瑞五再修、道光二十九年德立三修、光绪十一年文捷四修,是为五修本。谱有总序之册收录展氏族谱总序、柳下志、谱序等,头册收录凡例、圣祖年谱、圣夫人诔、神像图、行辈衍代诗、世系,次册、天部、地部、人部、忠孝部、风雅颂部六册为世系。
《逄氏宗谱》,逄宝琛总纂,民国七年(1918)石印本,四卷四册。以明逄孜为始祖,居于山东黄县。该谱创始于乾隆二十八年,再修于嘉庆二十四年,三修于咸丰十一年,是为四修本。是谱卷一收录例言、杂记、茔图、长支世系图,卷二、卷三为长支世系,卷四为二支与三支的茔图、世系图、世系。
《宣城邝氏宗谱》,邝化龙纂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卷。谱称南宋方谆,字愈平,受封宣城侯,御赐姓邝。愈平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三七公讳奎、名昆、号以平。该族居于广东惠州河源、广宁等地。卷一有凡例、目录、谱序、转迁、恭纪、历代衣冠、附各地谱序,卷二世系图,卷三为世系。
《扶氏七修族谱》,版心作“桂东扶氏族谱”,不分卷,二册。谱有雍正五年扶人龙“扶氏族谱世系源流旧序”,记事至道光。旧序谓:宋传至元芝、林芝、丰芝兄弟九人,林芝以荐元官桂东,卒于任,子汝端,无力归榇,乔寓桂东城南。丰芝任江西上犹军卫,元芝任光禄大夫,同解组来桂,与汝端买业于一都龙塘。丰芝为湖南桂东扶氏基祖,丰芝传至林伯、雷伯、寿伯,三房繁衍。是谱记载桂东丰芝祖位下世系与三派的世录。
《羊氏魁公房谱》,版心作“羊氏魁公六修宗谱”,卷端题“太原羊氏魁公宗谱”,羊克念主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刊印,十一卷。始祖魁公由江西迁楚,派分五房,该族居于湖南邵阳。卷一家礼编、卷二祠堂编、卷三祭田编、卷四茔墓编、卷五列传编、卷六行述编与墓志编、卷七寿序编与赞文编、卷八族居编、卷九古迹编附联语、卷十班排编、卷十一世系图、卷末领谱号次与跋文等,宗族制度文献丰富是该谱的特色。该谱多图。
《利氏宗谱》,利方亮、利方恒纂修,同治十二年,五卷。该族由广东迁江西,分为义宁州排埠、茶舍、奉新县(字:石+喿)溪,此为三支的合修宗谱。谱序、源流迁徙、家训、敦睦记、家教杂言、谱法凡例、家规十则、源流派号、田号分单(明代)、世代簪缨、图像、五服图、世系,文献丰富。
《明小二公大成宗谱》,明谧之等督修、明安瑞等编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本,不分卷。该族以“同道堂”为堂号。信一公(冕公)由湖南靖州迁湖北兴国州(今阳新),历数传而至小二公自南归北,又数传广户鄂公、韦户敏公大功兄弟,先后移居安徽英山、湖北罗田。该谱为明氏英罗广韦合族谱。谱载谱序、缙绅录、传记、祠堂图、世系等。
《上党尚氏宗谱》,尚锡朋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本,不分卷。谱称宋末始迁祖克昌公,自闽省赤岸通判于浙江温州居住。二世明鲁、明参,伯仲为官,历五世道英、道松、道岳道川诸公分徙乐清。该谱始修于明万历五年,清乾隆四十三年、道光二十一年、光绪八年、民国九年不断重修。收录始祖克昌公像及赞、明参公像及赞、凡例、世行、诰敕、事记、谱序、传记、肇庆图、历次干事汇集、世系图。
《简氏五修家乘》,版心作“简氏五修族谱”,简长焜主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三卷,首二卷。谱载明永乐时升璋公携子太清由江西徙于湖南安化常丰乡,为安化简氏始迁祖。是谱清康熙十年一修,六十一年二修,嘉庆十八年三修,同治五年四修。卷首一收录谱序、敕文、家传、行述、劝学文,卷首二收录谱论、家规、要言、附训、凡例、修谱名号、领谱规条字号、墓寝记、坟山图并契据、五服图附录祭典、簪缨总录、派语、源流论,卷三为派联、谱表,卷四至十三均为各派五世合表。合表记载族人生卒、得子、婚宦等。是一部资料丰富的谱牒文献。
《蓝氏族谱》,蓝义宽纂修,民国十七年(1928)本,四卷。谱称始祖念佛公明洪武自江西迁往湖南,后裔分为三房,由明及清传至十四代。卷一收录续修序、源流序、正名义辨、世系引、家规引、凡例、家箴、家训、各公传、长生引、如生引、派语小引、先儒谱论、目录,卷二收录续修谱语、修谱名目、领谱引及名目、服制、祠堂纪、宗祠图、墓图,卷三为传记、赞词、垂丝图、派系,卷四为派系。
《古氏宗谱》,古光藩主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刊于浏阳,八卷,首二卷。以“新安堂”为堂号。谱载始祖云应公唐末居山西河东,调任洪州通判,后裔复徙广东嘉应,明清之际分迁湘赣交界地区,居于江西宜春、万载、萍乡、上高、湖南浏阳、醴陵等处。该谱一修于同治十一年,再修于光绪三十二年,三修于民国元年,是为四修。卷首一上收录谱序、凡例、像图附赞、诰敕,下为姓氏考、世系歌、祠堂图附说、寿序、派说、谱派、修谱呈文、行状、世系理由、家规、家训、领谱字号,卷首二上为赠序、祠堂昭穆记、烝尝记、祭文、祠祭凡例、陈设图、祠祭仪注、捐名、轮放鱼塘表、五服图,下为分迁志、传记、寿序、烝尝记、行状、产业记、行谊、墓图附说,卷一至八均为世系。
《蔺氏族谱》,蔺传珊纂修,民国三十二年(1933)浏南吴志一堂镌,二十卷。以“中山堂”为堂号。此为湖南浏阳泉江、江西万载龙田与宜春三阳桥三支合谱。原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续修于乾隆四十七年,三修于嘉庆二十二年,四修于道光二十八年,五修于光绪三年,六修于宣统二年,是为七修。卷首收录七修谱序、诰命、历修序、凡例、援古、家规、家戒、派行、领谱字号、修谱名录、祀产、禁约、合约、告文,卷二地形图、山水图、宗祠图、宗祠记、宗祠匾对、桥记、景诗、享堂记、家塾记、睦仓记、祭祖仪注、坟山图、祠基、禁约、祀产等,卷三至十五各派世系,卷十六、十七世系一览表与合族男丁生卒一览表,卷十八至二十传序赞、谱跋。
《封氏宗谱》,卷端题“封氏重修宗谱”,民国九年(1920),二卷。是谱以康熙四十七年封豫纂修本为基础,重修本不著纂人,有黄履坤的客序。谱载始祖邦胜公,始迁祖景二公由河南迁江西南丰。卷一收录谱序、凡例、领谱字号、谱说、遗像、迁居、字派,卷二为世系图。
《桑氏族谱》,桑勋岐、桑岐岩总理,民国三十八年(1949)续修,济宁庆华斋石印局印,四卷。谱载桑氏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佛寺迁居山东,列祖三位,长居东昌,次居济宁、三居平阴,此为居于济宁东皋村桑青后裔所修族谱。初修于乾隆四年,续修于同治十三年,三修于民国十二年,是为四修。卷一收录历修谱序、重修家祠碑志、凡例、先达实录、屏文、帐文、茔址、家祠图、祭田、世系图、世系目录、支世系,卷二至四支均为世系。
《晏氏宗谱》,晏若蘅编纂,民国十九年(1930)续修,二十年印,十八卷。始祖文三公明洪武年间由江西丰城来湖北罗田,后裔分衍,先前各支分别修谱,光绪二十六年文三公之宗子及四、六房始合纂。是谱分首传、正传两部分,首传十二卷,首传二收录先祖遗训、首传三历代总序、首传四祀产志、首传五忠孝节义集、首传六逸行序传(上中下)、首传七杂爼(考、跋、铭、表、记、引、诗、说、文、序、启)、首传八忠孝节义表、首传九祀产表、首传十历代远迁表、首传十一契约汇、首传十二案卷汇、村墓图、执务表、领谱名目表、年代支干对照表、庚午续修宗谱跋;正传六卷,正传首源流世系考、正传卷一至六世系表、世系考。该谱有关宗族制度文献丰富,一卷契约引人注目,反映时代变迁,颇具学术价值。
余新忠教授应邀赴港参加学术会议
2014年6月11-15日,我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应邀前往香港浸会大学参加了“身体、文化与社会:中国药物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浸会大学历史系和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共有来自两岸三地和美国的近30位研究者参与了会议。除主题讲演外,会议共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研讨,分别是“中西医药的流传”、“医药文本与药物”、“药物与香港医疗”、“防治与公共卫生”、“药物与身体观”、“中西医药的汇通”、“方药的应用”和“药物与消费文化”等。
余新忠教授作为三位特邀代表之一,在会上发表了“医圣的层累造成:‘仲景’与现代中医知识建构系列研究之一”的主题讲演,并主持了第二场题为“医药文本与药物”的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