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研究通讯 第6期
2002年社会史论文索引
吴欣 整理
一、社会史理论
张旭曙:《思想史和社会史的沟通与整合——略谈艾尔曼“新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中华文化论坛》,2002(1)
何兹全:《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联系》,《高校理论战线》,2002(1)
侯建新:《人文的和整体的历史:西方经济—社会史初论》,《世界历史》,2002(1)
朱汉国、王印焕:《近年来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4)
陈亚平:《社会史研究的整体性刍论 》,《天津社会科学》,2002(3)
夏学花、薛雅丽:《历史社会学与社会历史学的比较研究:历史学与社会学交叉关系初探》,《中州学刊》,2002(2)
商传:《传统史学、新史学与社会性别史》,《历史研究》,2002(6)
马敏:《如何理解史学研究中的“范式转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4)
王先明:《社会史:走向新世纪的新取向》,《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6)
周振鹤:《历史学:在人文与社科之间?》,《复旦学报》(社科版),2002(5)
金宝丽:《试分析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对话的重要性》,《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4)
马俊亚:《混合与发展:中国近代社会形态和阶级结构辨析》,《南京大学学报》,2002(1)
赵志坚、刘云燕 :《经学与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经学与汉代社会>评介 》,《聊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李传印:《史学活动与社会结合的意义:读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学习与探索》,2002(3)
徐永康:《一部研究中国法律社会史的新作——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江海学刊》,2002(2)
刘建生:《近代社会史的又一部力作——评<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沧桑》,2002(5)
龙秀清:《经济—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历史》,2002(1)
吴海丽、黎小龙:《近二十年来明清西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2(1)
王挺之:《社会变动中的群体与个人:新微观史学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2(2)
左日非:《“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2002(4)
二、社会阶级、阶层
1、李靖莉:《唐代中原地区贱口部曲趋于绝迹的原因》,《史学月刊》,2002(5)
2、唐文基:《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经营地主——对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再认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
3、王继训:《从汉赋的历史层面看知识分子与皇朝政治的关系》,《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4、渠长根:《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心理路程》,《开封大学学报》,2002(1)
5、李雄诒、李露亮:《魏晋文人的疏离意识与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建构》,《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6、王安东、刘福芳:《试论我国封建社会真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东方论坛》,2002(1)
7、尹建东:《“豪族共同体”论辨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
8、吴炳守:《研究系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力及其基础》,《史林》,2002(1)
9、揣丽华:《奉系军阀统治时期知识分子及其历史作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10、赵沛:《汉武帝的豪强政策与地方豪族的士族化》,《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2)
11、赵沛:《河北豪族与西汉之际的社会政治》,《河北学刊》,2002(1)
12、冈安勇:《右扶风茂陵耿氏事迹考论——关于后汉豪族势力的个案研究》,《齐鲁学刊》,2002(3)
13、何玉红:《“二十四友”与西晋士人的精神风貌》,《甘肃理论学刊》,2002(2)
14、李国锋:《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15、祝军:《简析先秦时期商人阶层的精神世界与家庭生活》,《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
16、毕苑 :《晋中商人的家庭结构与晋中社会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17、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
18、牛建强:《明代奴仆与社会》,《史学月刊》,2002(4)
19、罗志田:《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关系》,《清史研究》,2002(1)
20、詹群慧:《〈盘庚〉看商晚期社会各阶层及盘庚迁都原因》,《殷都学刊》,2002(2)
宋成斌:《元代社会各阶级状况与包公戏的兴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李和承:《明代传统商人与职业神》,《中国社会机警史研究》,2002(1)
李明伟:《清末明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2(1)
金普森、易继苍:《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李林琦:《徽商与清代汉口紫阳书院——清代商人书院的个案研究》,《清史研究》,2002(1)
李兆成:《蜀汉政权与益州士族》,《四川文物》,2002(6)
张文斌:《唐代后期宦官与皇位继承权之争》,《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
齐秀娟:《义和团运动中所反映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社会科学论坛》,2002(12)
董丛林:《晚清官绅“容教”论中的文化因素解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6)
李文才:《简论会昌时期的宦官》,《史学集刊》,2002(1)
三、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李刚、宋伦:《明清山陕会馆与商业文化》,《华夏文化》,2002(1)
忻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边缘化现象——透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帮会》,《史学月刊 》,2002(10)
王云骏:《民国时期城市市民参政意识刍议——以南京城市社团组织(1927——1937年)为个案》,《江苏社会科学》,2002(1)
萧云岭:《论会党与辛亥革命的失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雷冬文:《论民初陕西会党与革命党的冲突》,《史学月刊》,2002(8)
彭先国:《民国湖南会党散论》,《历史档案》,2002(3)
梁波:《市民社会团体在近代化城市过程中的作用探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4)
陈炜、吴石坚:《商人会馆与民族经济融合的动力探析——以明清时期广东会馆与广西地区为中心》,《广西地方志》,2002(2)
陶海洋:《湘军集团的经世实践述评》,《华东船泊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
卢开宇:《中国地学会与辛亥革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6)
张剑:《民国科学社团发展研究——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安徽史学 》,2002(2)
欧阳恩良:《也论“社团改进会”——兼谈民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会党关系的转变》,《史学月刊》,2002(3)
孟宪实:《论唐宋时期敦煌民间结社的组织形态》,《敦煌研究》,2002(1)
冯金忠:《唐代幽州镇组织体制探微》,《中国史研究》,2002(2)
陈辉、谢世诚:《建国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4)
张竹云:《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史学集刊》,2002(2)
韩世明:《清入关前满族组织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史学集刊》,2002(1)
江仁宝:《民国时期土匪组织内幕》,《炎黄春秋》,2002(3)
贾熟村:《对李秀成集团的考察》,《史学集刊》,2002(1)
四、宗族
王燕玲:《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宗族组织的变化》,《云南社会科学》,2002(5)
刘淼:《中国传统社会的资产运动形态——关于徽州“族会”的会产处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2)
尹建东:《论汉代关东豪族宗族组织的构成特点》,《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5)
谢仲礼:《族谱与宗族边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6)
瞿州莲:《土家族的宗族观简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1)
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底再认识》,《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20
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族族产分配与家庭伦理》,《江苏社会科学》,2002(2)
衷海燕:《清代江西家族、乡绅与义仓——新城县广仁庄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4)
乔素玲、刘正刚:《清代台湾与四川移民家族发展比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梁茂春:《如何看待家族制度——与徐扬杰先生商榷》,《中国史研究》,2002(2)
何成:《明清新城王氏家族兴盛原因述论》,《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
汪崇 :《洪秀全家族婚姻状况量的分析》,《史学月刊》,2002(5)
魏斌:《东晋寻阳陶氏家族的变迁》,《中国史研究》,2002(4)
梁丽霞:《蒙元时期哈撒儿家族兴盛原因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6)
陈永志:《羊群庙石雕人像与燕铁木儿家族祭祀地》,《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6)
李小宁:《孔氏南宗家庙制探析》,《东南文化》,2002(1)
王焕林:《〈郭氏家庙碑〉探略》,《文博》,2002(3)
王燕飞:《家谱与族志关系小议》,《江苏图书馆》,2002(6)
刘起釬:《<尚书·顾命>行礼场所在路寝在宗庙异说考》,《中国史研究》,2002(1)
秦燕:《明清时期陕北社会宗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3)
钟扬:《桐城<戴氏宗谱>之戴名世史料》,《安徽史学 》,2002(4)
李静、孙昊:《家族内人口与生活:以浦江义门郑氏为例》,《史学月刊》,2002(4)
郭文亮、,陈金龙:《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恢复拓展的历史条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3)
五、宗教、信仰
钱杭:《忠义传说、祭祀圈与祭祀组织:浙江平阳县腾蛟镇薛氏忠训庙的历史与现实》,《史林》,2002(1)
黄彰健:《论衣礼与商代周祭制度》(上),《中国史研究》,2002(1)
杨永俊:《论北魏的西郊祭天制度》,《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张宏明:《民间宗教祭礼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民俗研究》,2002(1)
林国平:《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陶发祥:《民间年节神鬼信仰的严禁态势》,《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2)
王宁:《中国崇神民俗多面观》,《山系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2)
宋俊华、王开桃、李风炼:《徐闻县前山镇元宵节游神仪式的文化考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2)
江百炼:《太平天国运动中宗教信仰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
李锦全:《太平天国宗教思想剖析:兼论与中西文化的关系》,《东方论坛》,2002(2)
吴天明:《门神文化研究》,《中原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傅连仲:《昆宁宫祭神祭天》,《紫禁城》,2002(3)
林继富:《碧波荡漾闪灵光:藏族湖神信仰》,《西藏艺术研究》,2002(1)
邱国珍:《宗教与中国医药民俗》,《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4)
吴琳:《浅论郑和宗教信仰的包容性》,《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夏春涛:《太平天国宗教“邪教”说辨证》,《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许兆昌:《略论周代史官宗教思想的人文取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
廖义军:《信仰危机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灭亡》,2002(1)
项一峰:《中国早期弥勒信仰及其造像艺术》,《敦煌学辑刊》,2002(1)
李登峰、马五海:《浅谈明代行人的妈祖信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
王国平:《关于太平天国宗教的几点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赵英霞:《乡土信仰与异域文化之纠葛——从迎神赛会看近代山系民教冲突》,《清史研究》,2002(2)
杨玉荣:《鄂西南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及其社会控制功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
周耀明:《从信仰摩尼教看漠北回纥与粟特人的关系》,《西北民族研究》,2002(4)
文挺海:《论明清时期世俗社会的关帝崇信》,《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11)
欧清煜:《千年不绝的龙母祭》,《神州民俗》,2002(10)
叶涛:《海神、海神信仰与缉私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民俗研究》,2002(3)
刘岚、张文江:《吴川年例祭祀活动调查报告》, 《民俗研究》,2002(3)
吴效群:《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研究史》,《民俗研究》,2002(3)
汪受宽:《 祭原始说》,《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
刘源:《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历史研究》,2002(6)
杨永俊:《拓拔鲜卑祭天礼俗探源》,《寻根》,2002(6)
张洁:《稻作祭祀——崇拜心理——出生原型:永仁直菹赛装节演变个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4)
杨永俊:《拓拔传统祭天时地考》,《甘肃社会科学》,2002(6)
郑晓红:《岭南民间俗信的成因》,《广东史志》,2002(4)
鄂崇荣:《浅析土族民间文化中的多重宗教信仰》,《青海社会科学》,2002(5)
高中华:《广西祁雨民俗与雨神崇拜》,《农业考古》,2002(3)
六、妇女
段塔丽:《唐代女性家庭角色及其地位》,《中国文化研究》,2002(1)
郭素美:《论渤海妇女的风俗礼仪》,《北方民族》,2002(3)
何玉红:《试析党项妇女的强捍之风》,《固原师专学报》,2002(5)
波少布:《蒙古族女性敖包的文化内涵》,《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5)
张维慎:《试论唐代女子拜礼的拜仪及其适用场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6)
白晓清:《黑龙江蒙古族妇女服饰风俗与审美》,《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4)
宋东侠:《理学对宋代社会和妇女的影响》, 《青海社会科学》,2002(4)
杜芳琴:《等级中的合和:西周礼制与性别制度》,《浙江学刊》,2002(4)
白晓霞:《浅析“花儿会”对土族女性的心理影响》,《青海民族研究》,2002(1)
赵东玉:《周代“男女有别”和“夫妇有别”的方方面面》,《孔子研究》,2002(2)
金少萍:《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禁忌》,《云南社会科学》,2002(2)
窦向军、甄冬霞:《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女子军》,《甘肃高师学报》,2002(7)
曹兆兰:《金文中的女性享祭者及其社会地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胡进驻:《商周妇女称谓及婚姻制度浅探》,《殷都学刊》,2002(1)
许曼、易素梅:《唐宋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历史研究》,2002(2)
刘正刚、魏霞:《清代广东妇女社会角色探析》, 《广东社会科学》,2002(2)
林中泽:《晚明妇女的闭居与耶酥会士的反应》,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韩廉:《戊戌时期妇女运动侧重民族革命的文化分析》,《清史研究》,2002(1)
刘文平、孙金会:《论汉画中的妇女形象》,《南都学坛》,2002(2)
贾艳红:《唐代妇女离婚类型浅析》,《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乔新华、杨国勇:《先秦女子角色变迁的原因》,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高世瑜:《关于妇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历史研究》,2002(6)
定宜庄;《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史研究的史料问题》,《历史研究》,2002(6)
李伯重:《问题与希望:有感于中国妇女史研究现状》,《历史研究》,2002(6)
刘广平、刘凡振:《曹魏大逆不道的演变及妇女连坐问题》,《许昌师专学报》,2002(6)
王晓南:《太平天国娼妓问题探析——兼论禁娼不能做为太平天国妇女解放之论据》,《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5)
黄运丽:《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
陈信琼:《试论五四运动与安徽妇女解放运动的关系》,《安徽史学》,2002(2)
刘冰清:《“五四”时期湖南妇女运动初探》,《船山学刊 》,2002(1)
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妇女的“财产权”》,《史学月刊》,2002(1)
郭瑞敏:《浅析民国时期妇女职业不发达的原因》,《文史杂志》,2002(4)
李惠钦:《论孔子对妇女是尊重而非轻视》,《孔子研究》,2002(5)
肖振宇:《司马迁的妇女观》,《民俗研究》,2002(2)
何黎萍:《抗战以前国统区妇女职业状况研究》,《文史哲》,2002(5)
张远军、刘舸:《试谈王明的妇女解放思想》,《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范若兰:《允许与严禁:闽粤地方对妇女出洋的反应(1860-1949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3)
王玉立:《五四运动对我国妇女体育的推动》,《体育文化导刊》,2002(2)
曹虹:《从<北江诗话>看洪亮吉对妇女德艺的评章》,《中国文化研究》,2002(4)
释大智:《佛教的妇女观》,《中国宗教》,2002(3)
丁宏:《伊斯兰教的妇女观》,《中国宗教》,2002(3)
褚汉雨:《天主教的妇女观》,《中国宗教》,2002(3)
王芃:《基督教的妇女观》,《中国宗教》,2002(3)
王宜峨:《道教的妇女观》,《中国宗教 》,2002(3)
王玲:《唐女大有胡气》,《华夏文化》,2002(1)
张芳梅:《中国古代第一位女教师班昭》,《华夏文化》,2002(3)
吴秀华、尹楚彬:《论明末清初的“妒风”及妒妇形象》,《中国文学研究》,2002(3)
七、婚姻、家庭
顾向明;《中古时期的士庶婚姻及“卖婚“习俗》,《民俗研究》,2002(3)
桂丽:《中国古代婚恋风尚在近代的转变》,《孝感学院学报》,2002(5)
赵晓鹰:《走婚: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古老情爱》,《玉龙山》,2002(4)
王儒年:《上海近代婚姻习俗变迁的背后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3)
余品芬:《红色婚恋:苏区婚变形态》,《南方文物》,2002(3)
许秀胜:《谈宋人重陪嫁陋俗》,《南方文物》,2002(3)
肖芒:《双重文化构建的回族婚姻:云南通海县纳家营村回族婚姻考察》,《思想战线》,2002(6)
刘露山:《对四川近现代赘婚字约的研究》,《南方文物》,2002(3)
周宇:《从〈甲渠言部吏毋嫁娶过令者〉文书看汉代社会中的婚俗奢靡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4)
亚西:《一妻多夫制等婚姻习俗在巴塘地区的演变几原因》,《西藏民俗》,2002(4)
张白茹、李必友:《魏晋南北朝家诫论略》,《安徽史学》,2002(3)
段塔丽:《唐代婚姻习俗与妇女地位探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杨希义:《唐代婚姻礼俗述略》,《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魏向东:《论魏晋南北朝财婚风气及其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2(5)
李银河:《婚礼的变迁》,《江苏社会科学》,2002(5)
陈立明:《藏族传统婚俗文化及变迁》,《西藏大学学报》,2002(2)
彭林:《合二姓之好:婚礼》,《文史知识》,2002(8)
谢宝富:《北朝的再嫁、后娶与妾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4)
林茂雨、李龙彬:《高句丽民族的婚丧习俗及宗教信仰》,《北方文物》,2002(3)
李达珠:《女儿国里的走婚习俗》,《民族与宗教》,2002(2)
杨西海亮:《史前基本婚制与中国十二属相史探》,《史学月刊》,2002(2)
瞿州莲:《土家族的家庭关系及其演变》,《贵州民族研究》,2002(1)
卢玉华、孟祥义:《浅释车北达斡尔族的婚姻习俗》,《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1)
李肖:《论隋唐时期的婚姻习俗》,《中华文化论坛》,2002(2)
魏哲铭:《论氏族社会族内、族外婚形成的原因》,《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毛佑全:《哈尼族奕车人婚姻、家庭形态透视》,《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1)
朱凤祥:《漫谈“赘婚”》,《中外古今》,2002(3)
姚力:《裕固族帐房戴头婚再研究》,《民族研究》,2002(3)
姚周辉:《少数民族传统婚礼仪式闹剧式程序的实质、功能及产生原因》,《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4)
王大良:《关于六朝世族婚姻的几个问题——以琅邪王氏为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丁鼎:《仪礼•丧服的亲属称谓所反映的上古婚姻遗俗》,《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金霞:《浅论唐代后期婚姻的特点》,《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3)
马斗成、马纳:《宋代眉山苏氏婚姻圈试探》,《天津社会科学》,2002(2)
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初探》,《文史哲》,2002(3)
于瑞桓、何成:《明末清初新城王氏婚姻简论》,《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姜振飞、许中继:《蒙古族婚姻形态的宗法性初探》,《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周洪:《春秋时期的婚姻状况》,《江西社会科学》,2002(6)
顾向明:《中古时期的士庶婚姻及“卖婚”习俗》,《民俗研究》,2002(3)
冉万里:《略论唐代公主的婚姻生活》,《历史研究》,2002(6)
罗自强:《20年来魏晋南北朝婚姻家庭综述(1980—2000年)》,《许昌师专学报》,2002(4)
马汝军:《战国时期婚姻观念浅论》,《学术论坛》,2002(2)
史海娜:《论中国早期的婚姻形态》,《洛阳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
潘清:《元代江南地区蒙古、色目侨寓人户婚姻状态分析》,《学海》,2002(3)
毛立平:《百年来清代婚姻家庭史研究评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
任文利:《“儒学与家庭伦理”研究会综述》,《孔子研究》,2002(2)
高楠:《浅谈宋代的家庭立嗣纠纷》,《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祝军:《简析先秦时期商人阶层的精神世界与家庭生活》,《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3)
李桂梅:《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特点》,《湖湘论坛》,2002(2)
王利华:《中国家庭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历史研究》,2002(6)
郑显文:《唐代家庭财产继承制度初探》,《中国文化研究》,2002(3)
吴成国:《清末民初的婚姻新气象及其评价》,《民国档案》,2002(2)
张志永:《建国初期华北农村婚姻制度的改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5)
张建世:《20世纪藏族多偶家庭调查研究述论》,《中国藏学》,2002(1)
张少成:《宋代阆中陈氏的家庭教育》,《文史杂志》,2002(1)
李长莉:《家庭夫妇伦理近代变迁的民间基础》,《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2(5)
张佩国:《制度与话语:近代江南乡村的分家析产》,《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2(2)
魏哲铭、倪殿德:《西周时的婚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华夏文化》,2002(2)
尹旦萍:《<周易>的生存智慧与中国家训文化》,《孔子研究》,2002(2)
周铁项:《家训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及其现代审视》,《史学月刊》,2002(7)
八、节日、娱乐与风俗、礼仪
刘鹏举:《中国民俗文化的嬗变与社会作用》,《群众文化研究》,2002(3/4)
裴登峰:《战国社会新风尚》,《寻根》,2002(6)
赵伯雄:《生肖说狗》,《文史知识》,2002(12)
梅铮铮:《汉末三国丧葬若干问题考论》,《四川文物》,2002(6)
多尔吉:《试析嘉绒地区藏族的丧葬习惯》,《中国藏学》,2002(4)
张海元:《粤东客家的“圆坟“习俗与稻作》,《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
陈立明:《西藏民俗文化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4)
彭林:《立德正己之礼:射礼》,《文史知识》,2002(12)
张勃:《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管子学刊》,2 002(3)
梁丽丽:《试论藏族崇白习俗的发展与演变》,《青海民族研究》,2002(4)
陈桂炳:《泉州沿海地区的特异习俗及其文化意蕴》,《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5)
杨晋涛:《川西农村“称粮“习俗和亲自关系的探讨》,《思想战线》,2002(5)
巫瑞书:《土家“赶年“》,《寻根》,2002(5)
李锦山:《中国古代农业礼仪、节日及习俗简述》,《农业考古》,2002(3)
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节俗的嬗变》,《史林》,2002(4)
赵伯雄:《生肖说鸡》,《文史知识》,2002(11)
汤夺先:《藏族诞生礼仪中的发文化》,《西藏民俗》,2002(4)
李乐民:《三国时期的薄葬风俗述论》,《史学月刊》,2002(10)
施扣柱:《佤族葬俗谈》,《殡葬文化研究》,2002(5)
黄锡惠、王岸英:《满足火坑考辨》,《黑龙江民族论丛》,2002(4)
慈勤英:《礼仪习俗中的性别规范》,《人口学刊》,2002(5)
李小红:《宋代的尚巫之风及其危害》,《史学月刊》,2002(10)
于春梅:《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4)
潘年英:《西江风俗琐记》,《民族艺术》,2002(3)
赵书:《北京民俗史研究与古都文明建设》,《北京社会科学》,2002(4)
刘军:《试论少数民族对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4)
窦修林:《西南民俗与佛陀“相好 ”制的渊源》,《民族艺术》,2002(3)
李道和:《前人对寒食习俗的解说及其内在矛盾》,《民族艺术研究》,2002(5)
魏向东;《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交际风尚》,《江海学刊》,2002(6)
陕锦凤:《江河源民间工艺管窥》,《青海民族研究》,2002(4)
何晶:《此州地极三湘,俗参百越:柳宗元与柳州风俗》,《柳州师专学报》,2002(4)
陈创生:《民俗符号的象征意义》,《探求》,2002(5)
郭松康:《戴柳、插柳风俗考论》,《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
卞利:《试论明清以来徽州山区的经济民俗》,《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张士闪:《读〈济南城市民俗〉》,《民俗研究》,2002(1)
彭林:《礼尚往来:士相见礼》,《文史知识》,2002(9)
余和祥:《略论中国的社稷、祭祀礼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李娟芳:《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的移风易俗举措及其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2(8)
程念祺:《明朝江南士大夫的俗趣》,《史林》,2002(3)
杨立川:《年节:中华民族的传播盛宴》,《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梁方:《武汉的庙会与城市化进程》,《湖北方志》,2002(4)
韩英:《藏族饮茶习俗》,《青海社会科学》,2002(4)
徐若军:《宋人的出行风俗》,《民俗研究》,2002(2)
张勃:《丰收的祈愿:“拜麦芒奶奶”习俗见闻及几点思考》,《民俗研究》,2002(2)
冯瑞、艾买提:《哈萨克族尚火习俗解读》,《青海社会科学》,2002(4)
徐波:《舟山群岛渔民词汇及其海岛民俗特色》,《民俗研究》,2002(2)
王立军:《宋代的民间家礼建设》,《河南社会科学》,2002(2)
《乾隆朝乡饮酒礼史料》,《历史档案》,2002(3)
沈立岩:《乐语之教与行人专对》,《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4)
马粼:《浅议先秦儒家孝道观与厚葬陋习》,《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1)
卢敏飞:《追求群体的永生:融水苗族自治县滚贝侗族文化透视》,《广西民族研究》,2002(2)
蔡明伦:《魏晋薄葬原因探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2)
阿勒达哈甫:《哈萨克族婚俗》, 《民族与宗教》,2002(2)
吴家阔:《男婚女嫁茶为媒》,《农业考古》,2002(2)
田晓岫:《浅析道真仡佬族“哭嫁”民俗的民族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功能》,《贵州民族研究》,2002(2)
覃芳:《邕宁县顶蛳山遗址葬俗试释 》,《广西民族研究》,2002(2)
汤夺先:《裕固族的宗教民俗》,《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刘世生:《沦彝族密枝节》,《云南社会科学》,2002(1)
董平均:《论秦汉社会风尚的地位差别及其原因》,《天中学刊》,2002(1)
夏维波:《中国古代蜡祭的民俗心理探析》,《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2)
岑贤安:《壮族牛魂节考察》,《广西民族研究》,2002(1)
萧放:《闹元宵:元宵节俗的文化精神》,《文史知识》,2002(2)
赵伯陶:《生肖说马》,《文史知识》,2002(2)
黄艳莲:《浅析广西藤县汉族的哭嫁习俗和<哭嫁哥>的民俗文化现象》,《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2)
杨清平:《试论六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对岭南地区葬俗的影响》,《广西民族研究》,2002(1)
朱爱平:《过度礼仪:云南巍山坝区汉族表葬习俗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2(1)
闫振中:《光荣随鹰背苍茫而去:天葬》,《华夏人文地理》,2002(7)
蒋飞:《揭密湘西“赶尸”》,《旅游》,2002(3)
朱松林:《试述中古时期的招魂葬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王英:《试探厚葬的起源》,《殡葬文化研究》,2002(1)
凌春辉:《“伞”民俗的文化意瘟及其象征意义》,《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1)
杨虹:《从社会民俗看广东客家人的教育观》,《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周亚成:《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浅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1)
罗锦芬:《左村客家民俗与妇女家庭生活》,《韶关学院学报》,2002(1)
蔡秀清:《试论“花儿”中的土族民俗风情》,《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1)
刘学雄:《从清诗中看土家运输和饮食习俗》,《湖北方志》,2002(2)
刘学雄:《清诗记述的土家农事习俗 》,《湖北档案》,2002(1)
彭林:《礼的要素》,《文史知识》,2002(2)
彭林:《礼与乐》,《文史知识》,2002(3)
晁福林:《谈先秦时期的“民”与“俗”》,《民俗研究》,2002(1)
张启成:《端午探源:兼论重阳》,《贵州文史丛刊》,2002(2)
赵命育:《黔北的“说春”》,《民俗研究》,2002(1)
王牧:《神游流坑,傩舞南丰:江南古村落的正月民俗》,《中国国家地理》,2002(5)
林德忠:《迪政舟独龙人的房葬》,民俗研究,2002(1)
段塔丽:《战国秦汉时期巴蜀丧葬习俗:船棺葬及其民俗文化内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
宝贵贞:《蒙古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1)
马林涛:《唐代民间社会的文身习俗》,《民间研究》,2002(1)
燕达;高嵩:《屯堡:定格明代汉族的风俗》,《中国国家地理》,2002(5)
肖军:《近代四川生活习俗的演变趋势及特征》,《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纪德君:《宋元以来市井间官名滥称风习探赜》,《社会科学》,2002(4)
汤夺先:《裕固族的宗教民俗》,《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2)
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禁忌论》,《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2)
贺喜焱:《民和土族“纳顿”节日的文化功能刍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2)
王勒:《江苏宜兴丁蜀的丧葬祭奠习俗模式与内涵》,《东南文化》,2002(5)
韩喜玉:《关于天葬》,《青海民族研究》,2002(2)
温军:《中国少数民族丧葬的类别、成因及改革建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2)
崔德旺:《食子习俗探析》,《阴山学刊》,2002(1)
哈正利:《饮食禁忌与回汉关系:从禁食猪肉习俗解读回汉关系》,《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2)
李朝、崔春晖:《试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异:从打醋弹谈起》,《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徐杰令:《朝觐礼考》,《求是学刊》,2002(3)
任同芹:《太平天国丧葬礼俗初探》,《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
张皓:《欢乐的“社巴节”》,《民族论坛》,2002(5)
萧放:《中古上古岁时观念论考》,《西北民族研究》,2002(2)
段甲成:《浅谈白族的丧葬礼仪及其功能》,《大理文化》,2002(3)
苏照杰:《山东鄄城蒙古族丧葬礼仪》,《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2)
周洪:《江西丧葬风俗的古礼遗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李立:《折柳送别》,《文史知识》,2002(6)
朱爱东:《作为过渡礼仪的葬礼: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调查分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科版),2002(4)
陈巴黎:《北京东岳庙会综述》,《北京文博》,2002(1)
陈海涛:《唐代“泼胡乞寒”习俗考探》,《社会科学辑刊》,2002(3)
刘锡涛:《宋代江西民俗特征述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彭林:《贯穿生死的人生礼仪:<仪礼>》,《文史知识》,2002(6)
彭林绪:《土家族承嗣与称谓习俗的演变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1)
王明坤:《祭祖与婚姻的互动生成及其延续——析美孚黎传统节日“三月三” 》,《琼州大学学报》,2002(1)
刘永连:《突厥丧葬风俗汉化问题述论》,《唐都学刊》,2002(1)
孟晋:《唐都长安休闲娱乐文化发展的背景考察》,《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2)
胡廷:《土族礼仪文化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02(1)
李卫国:《时尚与风俗中的文化互动现象:北京、上海、河南,中国文化大三角格局民俗分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
九、社会生活
歧周、歧从文:《云霞映日,晴空散虹:中国汉民族服饰云肩》,《东南文化》,2002(12)
邵耀华、李纲强:《吴地民居屋脊文化考》,《南通工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4)
诸葛铠:《先秦思想家服饰观》,《装饰》,2002(12)
周东海:《从门神事底色的改变看门神画的变异》,《民俗研究》,2002(3)
黄岚:《清代东北地区满族饮食考略》,《北方民族》,2002(3)
李景隆:《西部少数民族居住民俗的 美学思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
龚永新、蔡世文、宋晓东:《三峡民间茶俗杂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5)
张鸣:《“历史”另一面的困惑:辫子、小脚》,《读书》,2002(10)
靳阳春、靳翠萍:《小议汉代服饰制度:“兼辨”其断狱者印为章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4)
郑卫:《唐代洛阳长安两京女性的流行服饰及其演变的内部条件》,《中州古今》,2002(6)
商守善:《土家族民居建筑与山水画艺术》,《潮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4)
范生娇:《侗族鼓楼特征刍议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莫志东:《乡村古民居建筑群的特点和相应的保护措施:从广西灵川县江头村古民居建筑谈起》,《文物工作》,2002(10)
杨耀林、黄崇岳:《触摸南粤围场》,《游遍天下》, ,2002(12)
措扎西平:《漫画藏家灶》,《中国西藏》,2002(6)
陶红、白洁:《回族服饰文化与伊斯兰教》,《青海民族研究》,2002(1)
杨德鋆:《东巴古代墨迹蕴藏的纳西服饰写真史》,《文艺研究》,2002(1)
杨祝飞、胡素兰:《云南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1)
丁鼎:《试论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形成和确立》,《社会科学战线》,2002。(1)
刘晋华:《唐风与唐装:唐代社会风尚在妇女服饰中的反映》,《船山学刊》,2002(2)
李筱文:《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
王淑芳:《唐装胡服色彩略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4)
史晓宇:《传统与现实视野中的“礼”》,《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4)
李培洁:《趣说古文衣装上的“口袋”》,《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2)
丁鼎:《<仪礼·丧服>与其他先秦文献所载丧服制度之比较研究》,《文史哲》,2002(4)
张晓虎:《关于中国古代礼文化的若干思考》,《学术月刊》,2002(6)
颜小华:《服饰与魏晋风度》,《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4)
潘定红:《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民族艺术研究》,2002(4)
朱红梅:《中国女性服饰与妇女解放刍议》,《韶关学院学报》,2002(4)
王赛时:《论唐代的饮茶风习》,《农业考古》,2002(2)
杜蔚文:《福建民间饮茶习俗》,《农业考古》,2002(2)
蔡兰荣:《谈中国的宗教饮食禁忌》,《潍坊学院学报》,2002(3)
陈立明:《西藏民居文化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1)
曾维华:《论胡床及其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学术月刊》,2002(7)
张冠梓:《禁忌:类同于法律属性的初级社会控制形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陈伟明、吴水金、戴云:《南方少数民族民俗事象与仿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叶旭明:《西江服饰文化的嬗变》,《广东史志》,2002(1)
段塔丽:《唐代居住习俗与妇女地位初探》,《史学月刊》,2002(3)
侃本:《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中国西藏》,2002(2)
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齐鲁方圆》,2002(2)
徐占焜:《中国少数民族首饰文化的五大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王哓莉:《妙峰山的茶棚:庙会》,《民俗研究》,2002(1)
詹娜:《辽东王姑祠庙会调查》,《民俗研究》,2002(1)
李秋香:《庙会文化研究论略》,《松辽学刊》(人文社科版),2002(2)
吴海燕:《豫北民间传统庙会及社会功能探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周国炎:《布依族民居建筑及其历史演变与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02(4)
杨蔼琪:《<周易>对中国古代冠服制的影响》,《美术观察》,2002(4)
丁鼎、王明华:《“丧无二杖”说献疑》,《民俗研究》,2002(1)
赵超:《冠、帻、编发、扁髻与其他》,《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2)
王声跃、严舒红:《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地域特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2)
余鸣:《云南瑶族宗教服饰的内涵》,《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3)
王玲:《唐风与大唐女服》,《中州学刊》,2002(3)
杨雅丽:《司马迁故里韩城门额题字文化阐释》,《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覃小航:《从“涯密”,“密唧”语源看竹筒饭的啖鼠文化起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杨念群:《“过度期”历史的另一面:缠足》,《读书》2002(6)
.徐祝林:《从上古发俗透视正统文化信息的传递》,《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
吴文定:《布依族服饰与地理环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2)
高启安:《唐代五代敦煌的“饮食胡风”》,《民族研究》,2002(3)
周淑舫:《古代女性的假发与发》,《文史知识》,2002(6)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诸国的社会生活》,《西域研究》,2002(1)
黄修明:《酒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中华文化论坛》,2002(2)
朱存世:《西夏秃发的类型》,《北方文物》,2002(2)
费泳:《论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饰的演变》,《敦煌研究》,2002(2)
秦永洲:《近代山东服饰变迁述论》,《文史哲》,2002(3)
伍魏:《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理性意识》,《装饰》,2002(10)
侯春光:《浅谈阎锡山旧居的建筑装饰艺术》,《文物世界》,2002(4)
邢湘臣:《七朝故都的饮食》,《中州今古》,2002(1)
霍彦儒:《炎帝与中国饮食文化》,《华夏文化》,2002(3)
何立波、,宋凤英《唐代饮茶风尚》,《华夏文化》,2002(3)
十、心态史
程利、王晓丹:《略论心态史与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居阅时:《论社会心态对北洋历史进程的影响》,《史学月刊》,2002(4)
周以岗:《山西商人集团群体心态之浅析》,《山西大学学报》,2002(1)
张德寿:《拓拔鲜卑统治者的心态与崔浩国史之狱》,《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 )
房锐:《从王铎死因看晚唐藩镇之祸及落第士人的心态》,《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杨波:《司马迁人格特征及成因的心理传记学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佟宝山:《论金元时代契丹人的民族心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徐林:《明吏为政心态与吏治腐败》,《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3)
陶贤都、刘伟航:《论北朝时期汉族士人的政治心态》,《许昌师专学报》,2002(4)
张宏慧:《魏晋南朝时期“重孝”文化心态探讨》,《许昌师专学报》,2002(4)
张祝平:《“断发易服”的心态》,《读书》,2002(3)
王晓丹:《中国知识分子社会心态嬗变对近代思潮的影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4)
周月亮:《略论明清之际悼亡情绪的文化史内涵》,《学术界》,2002(4)
庞天佑:《论东汉中后期士人的群体心理》,《史学月刊》,2002(5)
杨奎松:《蒋介石从“三二0”到“四一二”的心路历程》,《史学月刊》,2002(6)
杨奎松:《蒋介石从“三二0”到“四一二”的心路历程(续)》,《史学月刊》,2002(7)
清扬:《见解独到 视角新颖——读《明代士林心史》》,《文史杂志》,2002(4)
王春林:《试析我国古建筑文化中的祈祥祛邪观念》,《贵州文史丛刊》,2002(1)
陈良运:《“休”──一个起源于远古的美学观念》,《文史哲》,2002(2)
钞晓鸿:《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历史研究》,2002(4)
吴宝晓:《清季藩属观念调适与边疆政策变化》,《清史研究》,2002(3)
杨青云:《中国人“上帝”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2(6)
张成洁、莫宏伟:《论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西南地区观念近代化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2002(3)
乔素玲:《郑观应与西方法律观念的移植》,《岭南文史》,2002(3)
杨泽君:《明遗民心态:张岱个案分析》,《史学月刊》,2002(4)
敖光旭:《章太炎的“学隐”思想及其渊源》,《近代史研究》,2002(1)
齐卫平,王军:《关于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演变阶段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2002(2)
洪仁杰:《论包拯的职官管理思想》,《安徽史学》,2002(1)
十一、区域史、城市史、乡村史
田玄:《这个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对异常伟大城市革命运动及城市的回应的历史审视》,《南京社会科学》,2002(8)
王德忠:《论辽朝五京的城市动能》,《北方文物》,2002(1)
王先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近代史研究》,2002(2)
冯贤亮:《城市重建及其防护体系的构成:十六世纪倭乱在江南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
周标、李刚:《区域史研究的新起点——首届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东南文化》,2002(11)
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
徐晓望:《论明末清初漳州区域市场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4)
梅莉、晏昌贵:《明清武当山的朝山进香与均州城市发展》,《江汉论坛》,2002(3)
何一民:《长江上游城市文明的兴起——论成都早期的形成》,《中华文化论坛》,2002(2)
贾熟村:《太平天国时期的常熟地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4)
刘玲:《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开埠城市的发展与局限》,《淮北煤师院学报》(哲社版),2002(1)
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清史研究》,2002(1)
李玉龙:《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交通建设与城市近代化》,《贵州社会学刊》,2002(2)
季鹏:《地理环境变迁与城市近代化——明清以来扬州城市兴衰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02(12)
张国庆:《辽代社会基层聚落组织及其功能考探——辽代乡村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史研究》,2002(2)
余子明:《从乡村到城市:晚清绅士群体的城市化》,《史学月刊》,2002(3)
郝锦花:《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现代化的启动》,《天津社会科学》,2002(3)
邱陆强:《对梁漱溟乡村合作运动的反思》,《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2)
叶军:《日本“中国明清史研究”新特点:地域社会论与年鉴学派》,《社会科学》,2002(1)
王雅红:《〈徐霞客游记〉所见晚明湘赣山区社会》,《江西社会科学》,2002(4)
熊曰之:《上海城市社会经济史笔谈》,《史林》,2002(4)
渠桂萍、王克明:《试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动(1937—1945)》,《社会科学研究》,2002(11)
郭卫民:《“华北乡村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2002(2)
郭秀文:《“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学术研究》,2002(1)
杨齐福:《首届“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2002(6)
何一民、易善莲:《近代东北区域城市发展述论》,《史学集刊》,2002(3)
李世愉:《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
方铁:《蒙元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
赵梅春:《王符的治边思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2)
赵永春:《关于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3)
金涛、张小林、金飚:《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人文地理》,2002(5)
侯春燕:《晋中秧歌中的近代农村社会生活层面析》,《沧桑》,2002(2)
刘成学:《明代贵州西部战争对六枝农村春节禁忌习俗形成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2002(3)
陈丽娟、王光成:《明清时期山东农村集市中的牙行》,《安徽史学》,2002(4)
今井晃树、姜宝莲、赵强:《良渚文化的地域间关系》,《文博》,2002(1)
艾冲:《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的都督府政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
朱国兴:《地域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以徽州文化为例》,《人文地理》,2002(3)
晓白:《地方志与地域文化》,《中州今古》,2002(2)
庞思纯:《贵州七百进士地域考》,《贵州文史丛刊》,2002(3)
谯珊:《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综述》,《 四川文物》,2002(5)
张燕清:《首届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十二、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1、杨鹏程:《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近代史研究》,2002(3)
2、郑磊:《鸦片种植与饥荒问题——以民国时期关中地区为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2002(2)
3、王成兰:《从“陈四案”管窥康熙五十年前后的社会控制》,《清史研究》,2002(2)
4、郑传斌、苏新留:《明代河南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史学月刊》,2002(6)
5、程遂营:《唐宋开封的气候和自然灾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
6、赫玉建:《汉代旱涝疫灾害在汉画中的反映》,《中原文物》,2002(1)
7、陈业新:《两<汉书>“五行志”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与认识》,《史学史研究》,2002(3)
8、袁林:《陕西历史水涝灾害发生规律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
9、梁中效:《历史时期秦巴山区自然环境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3)
10、张文:《季节性的济贫恤穷行政:宋朝社会救济的一般特征》,《中国史研究》,2002(2)
11、赵兰亮:《清至民国时期山东震灾的初步数量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1)
12、游修龄:《中国蝗灾历史和治蝗观》,《寻根》,2002(4)
13、陈业新:《两汉荒政特点探析》,《史学月刊》,2002(8)
14、余新忠:《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10)
15、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 历史研究》,2002(1)
16、余新忠:《咸同之际江南瘟疫探略——兼论战争与瘟疫之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5)
17、孔潮丽:《1588—1589年瘟疫流行与徽州社会》,《安徽史学》,2002(4)
18、彭炳金:《唐代官吏赃罪述论》,《史学月刊》,2002(10)
19、苏全有:《论晚清灾荒的成因及其影响》,《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
20、夏明方:《洋务思潮中的荒政近代化构想及其历史地位》,《北京档案史料》,2002(2)
21、倪玉平:《试论清代的荒政》,《学术论丛》,2002(4)
22、刘平:《民间文化、江湖义气与会党的关系》,《清史研究》,2002(1)
23、方素梅:《天地会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民族研究》,2002(1)
24、刘黎明:《汉代的血族复仇与<春秋>决狱》,《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3)
25、袁林:《陕西历史饥荒统计规律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
26、王日根:《从社会控制角度研究社会救济的成功之作——张文著<宋代社会救济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4)
27、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东方论坛》,2002(5)
28、林仁川、朱建新:《略论清代台湾的失调与控制》,《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29、施和金:《论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其社会影响》,《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2)
30、张文:《对流民的救济与设置:宋朝社会控制的实践途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
31、赵英兰:《论近代中国社会的民间烟毒问题》,《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32、张文:《季节性的济贫恤穷行政:宋朝社会救济的一般特征》,《中国史研究》,2002(2)
33、何文平:《清末民初广东盗匪问题的社会成因探讨》,《广东社会科学》,2002(3)
34、王子今:《中国早期文明与社会福利的萌芽形态》,《准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5、王开玺:《嘉道年间的京城保甲制度与社会治安》,《历史档案》,2002(2)
36、王成兰:《从“陈四案”管窥康熙五十年前后的社会控制》,《清史研究》,2002(2)
37、刘平:《对《〈清代早、中期会党与秘密社会〉评价》的评价 》《清史研究》,2002(2)
38、张小也:《从分家继产之讼看清代的法律与社会——道光、光绪年间陕西相关案例分析》,《清史研究》,2002(3)
39、郑传斌、苏新留:《明代河南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 》,《史学月刊》,2002(6)
40、陈国灿:《南宋江南城市的公共事业与社会保障》,《学术月刊》,2002(6)
41、董建辉:《传统农村地区社会治理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4)
42、周绍泉:《退契与元明的乡村裁判 》,《中国史研究》,2002(2)
43、金钟博:《明清时代乡村组织与保甲制的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2)
44、王毅夫:《试论明清时期的闽台乡约》,《中国史研究》,2002(1)
45、黄志繁:《乡政与保甲:以明代赣南为中心的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2)
46、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6)
47、刘玉堂、陈绍辉:《略论唐代瑕庇担保制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
48、李均明:《张家山汉简所见规范继承关系的法律》,《中国历史文物》,2002(2)
49、夏明方:《略论洋务派对传统灾异观的批判与利用 》,《中州学刊 》,2002(1)
50、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民间禁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4)
51、张文 :《两宋政府的少数民族赈济措施刍议——兼论宋朝民族政策的转变倾向 》,《民族研究》,2002(2)
52、 乔素玲:《清代打击拐卖妇女犯罪之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3)
53、王印焕:《1911—1937年灾民移境就食问题初探》,《史学月刊》,2002(2)
54、马学强:《近代上海道契与明清江南土地契约文书之比较》,《史林》,2002(1)
55、傲奇:《研究回鹘文契约文书的创新之作——读《回鹘文契约文书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
56、俞江:《是“身份到契约”还是“身份契约”》,《 读书》,2002(5)
57、陈长琦、赵恒慧:《两汉县级管辖下的司法制度》,《史学月刊》,2002(5)
十三、移民与人口
杨福瑞:《辽朝移民问题研究》,《昭乌达蒙师专学报》,2002(5)
李靖莉:《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考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
叶文杰:《归近代中国移民的思考》,《中国历史教学参考》,2002(4)
赖华明:《秦汉移民与巴蜀文化的变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11)
刘新光;《晋永嘉乱后南迁流民地域选择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3)
李禹阶、邹登顺:《三峡地区丧葬文化的地域特色研究:兼论秦汉以后汉族移民对三峡地区丧葬文化的影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4)
林星:《清代前期移民台湾与福建社会经济的变迁》,《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1)
范立君:《“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华北移民动态的考察》,《史学月刊》,2002(4)
曾玲:《“塑造故乡:中国移民与乡土社会”学术会议与田野考察综述》,《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02(1)
葛庆华:《太平天国后期皖南地区的移民活动》,《历史地理论丛》,2002(2)
关伟、关捷:《日本“满洲移民”诸问题探讨》,《抗囸战争研究》,2002(2)
马升、谢尧亭:《中国上古移民与文化的传播》,《文物世界》,2002(4)
任贵祥:《近代与当代两次移民潮比较研究》,《史学月刊》,2002(6)
张晓虹:《清代移民与陕西汉水流域民间风俗的嬗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3)
李靖莉:《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考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3)
王春光:《移民的行动抉择与网络依赖——对温州侨乡现象的社会学透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3)
葛继勇:《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之管见》,《安徽史学》,2002(2)
杨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贵州人口资料辨析》,《贵州文史丛刊》,2002(1)
曹树基、陈意新:《马尔萨斯理论和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评美国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历史研究》,2002(1)
王丰、李中清:《摘掉人口决定论的光环——兼谈历史人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历史研究》,2002(1)
荣宁:《明代西宁卫人口试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2)
韩晓莉:《浅析清末山西北部蒙垦区的人口变迁》,《沧桑》,2002(3)
宁欣:《由唐入宋都城立体空间的扩展——由周景起楼引起的话题并兼论都市流动人口》,《中国史研究》,2002(3)
宁欣:《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从<北里志>和<东京梦华录>谈起》,《中国文化研究》,2002(2)
吴小平、汪伟宏:《论我国史前时期的人口压力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3)
钱伯泉:《明朝撒里畏兀儿诸卫的设置及其迁徙》,《西域研究》,2002(1)
唐力行:《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活动》,《史林》,2002(1)
李自智:《秦九都八迁的路线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2)
王成南:《60年代初扬州人口迁徙安庆侧记》,《江淮文史》,2002(2)
刘雅君:《论流民与两晋之际的政治格局》,《贵州文史丛刊》,2002(3)
池子华:《流民与近代盗匪世界》,《安徽史学》,2002(4)
张志红:《初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难民的源流》,《 殷都学刊》,2002(1)
李静、孙昊:《家族内人口与生活:以浦江义门郑氏为例》,《史学月刊》,2002(4)
十四、其他
覃德清:《经济形态制衡中婚姻习俗与亲属制度的变迁:华南紫村壮族群婚姻文化习俗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章立明:《安章与披拔:人类学视野中的禁忌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5)
叶正道;《中国情感与史料分析国际研讨会后记》,《汉学研究通讯》(台湾省),2002(5)
袁山:《统计分析工具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
刘茜冰:《东莞市东坑镇卖身节功能演变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研究》,2002(1)
赵世瑜:《历史人类学:发现历史时期女性历史记忆是否有可能》,《历史研究》,2002(6)
赵兴彬:《论历史学的人文学科方法》,《泰安师专学报》,2002(5)
聂爱文:《哈萨克族禁忌的人类学解读》,《西域研究》,2002(3)
黄向春:《民俗与历史学的人类学化》,《民俗研究》,2002(1)
冷东:《明代潮洲海盗论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2)
王晖、黄春长:《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史学月刊》,2002(1)
杨祥银:《中国口述史学现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4)
王建:《论辽、金、元三代避讳》,《贵州文史丛刊》,2002(4)
齐万良:《“避讳”杂说》,《西域研究》,2002(3)
程遂营:《唐宋开封的气候和自然灾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
郑利民;《民国后期湖南自然灾害频仍原因初探》,《船山学刊》,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