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中心新年推出探讨“生活与制度”的一组论文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21-01-21浏览次数:10

开门红:中心新年推出探讨“生活与制度”的一组论文


近年来本中心倡导开展中国历史上的“生活与制度”研究,新年伊始推出一组论文,发表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1年第1期,贡献给学术界。

这组论文共计三篇。常建华教授《生活与制度:中国社会史的新探索》一文属于学术评述文章,该文认为:历史学的制度与生活关系的探索,比较侧重于制度的实行对于生活的影响,关心制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问题。一些社会学家强调从现实生活出发理解制度、国家、社会变迁,研究思路发生了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的转变。“日常生活”理论区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制度。作者提出就历史学而言,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制度并非泾渭分明。“生活与制度”的概念,既要超越“制度与生活”的研究思路,更要超越“国家与社会”的研究视角,建立起小历史与大历史更加紧密的关联。“生活与制度”出发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应该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制度化领域打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其中的制度性因素。制度往往内在化于生活,需要从生活理解制度,从生活史的角度促进制度史的研究,同时注意生活与制度的互动关系。

中心博士生朱亦灵《“生活与制度”视野下的明清士绅——以侯岐曾应对籍没为例》一文强调:将对明清士绅生活史的研究引入制度因素或许是克服该领域“碎片化”的途径之一。该文从日常生活出发,勾勒出曾参与抗清运动的侯岐曾家族应对清廷籍没的全过程,认为侯岐曾主要运用私人关系试图免除籍没,这一策略也是乡绅阶层对抗国家制度的特征之一,但在此案中并未明显收效。这说明个体在直面特定制度压力时腾挪空间有限,也显示晚明江南士绅凭借私人关系交通官府、影响国家政策的烜赫局面入清后已趋消失。

博士生李尔岑《清至民国的食牛生活习俗与禁宰政策——兼论日常生活与制度变迁》认为:在清代民间日常生活中,牛因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保持耕牛数量维持在适量的水平,具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政治意义。于是民间的屠牛食牛生活习俗被来自官方立场与声音漠视,导致今人往往存有“古人吃不吃牛”的争论。事实上,屠牛食牛生活习俗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清代同样如此。自清末以至民国,由于制度控制力的松弛与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屠牛食牛生活习俗重新显现,印证着生活与制度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