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梶山智史:从墓碑到墓志——汉魏晋南北朝志墓石刻的演变 - 影像南开

讲座纪要|梶山智史:从墓碑到墓志——汉魏晋南北朝志墓石刻的演变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22-05-16浏览次数:10


 514日下午,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南开中古石刻资料研读班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举办。本次讲座由梶山智史副教授主讲,报告题目为《从墓碑到墓志:汉魏晋南北朝志墓石刻的演变》。讲座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夏炎教授主持。历史学院王安泰、张国文、曹杰、王音、沈琛等老师参加了线下讲座。本次学术活动是梶山智史老师加盟南开历史学院的“开场首秀”。讲座伊始,夏炎教授介绍了梶山老师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成果,并对梶山老师入职南开表示欢迎。

1.讲座海报

本次报告详细考察了汉魏晋南北朝历史中志墓石刻“从墓碑到墓志”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分别归纳不同时期志墓石刻的一般类型和特殊类型,并对北朝墓志的形制和文体中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与研讨。梶山老师指出,唐代是中国古代墓志文化的鼎盛时期,而北朝墓志则是唐代墓志的直接渊源。公元五世纪末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墓志迅速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普遍的丧葬文化习惯,今天所见数量众多的北魏墓志,大多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的。根据对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志墓石刻演变线索的梳理,可以看出北朝墓志在政治传统与文化传统的影响之下,大致分为前期北魏平城时代后期北魏洛阳时代及之后时期两个阶段,前期墓志基本继承十六国时代墓志特点,文字相对简短,强调对墓葬的标识意义。后期墓志则基本继承南朝墓志传统,大致分为标准墓志、碑型墓志、志题纪年墓志等类型,从呈现特点上看,此时期墓志的形制和文体,应该是在接纳南朝“墓志铭”传统的基础上,也吸取了汉魏以来志墓石刻的各种因素而形成。

2.梶山老师讲座现场

梶山老师报告后,夏炎老师总结认为中古墓志形制的演变是关涉中古社会变迁的重大课题,但由于相关证据有限,使得这一问题的研究始终无法获得最终的答案。但也正是这种答案的不确定性,却激活了学界同仁的研究热情。因此,夏老师邀请了洛阳师范学院毛阳光教授、吉林大学王连龙教授、中山大学范兆飞教授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王庆卫研究员等几位长期关注中古墓志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评议与会学者针对此问题和梶山老师报告,分享了自身的学术思考。毛阳光老师提出,中古墓志盝顶型志盖的出现,有怎样的历史来源,在墓志发展过程中有怎样的意义?王连龙老师表示,在研究墓志的形成过程中,除需考察墓碑的因素外,还可关注墓砖的发展线索,南朝墓志继承墓碑的因素多,北朝继承墓砖的因素更为明显。范兆飞老师赞赏了梶山老师近年来在墓志研究中的整理与探索工作,并指出应该进一步区分墓碑、墓表、墓志之间的差异,包括语词含义的区别;在复原碑石时,除墓志文字、形状、内容之外,纹饰也是需要纳入考虑的重要因素。范老师还提出中原地区与高昌地区的墓志形态存在很大差异,如何看待此问题?王庆卫老师则从考古学角度出发,表示墓志石刻是墓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墓志的研究不能脱离墓葬的整体研究单独对待。墓志有文本和物质两个部分,除以往受人关注的文本内容之外,形制、书法、以及墓志的视觉呈现方式也很重要。王庆卫老师对北朝墓志是否真的受到南朝文化的巨大影响提出质疑。梶山老师对上述问题分别进行回应,回答了同学们的系列提问。梶山老师表示会继续保持对本课题的关注和研究。最后,梶山老师发表了入职南开的感想,并对学校在疫情期间提供的宝贵学术交流机会各位师生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

梶山老师的详尽报告和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深化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志墓石刻演变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在学术互动环节引申出的新问题为该课题的继续深入提供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思考方向。本次讲座得到了校内外众多师生的积极支持,线上及线下共三百余人参与了活动,整场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最后在融洽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杨世杰供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