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振高级工程师科研创新团队简介
徐大振指导的科研创新团队全部由在读本科生组成,目前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是空气氧化的去氢交叉偶联反应。团队的理念是在开展科研前沿课题的前提下,设计适合本科生做的实验,提升他们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后备力量。
徐大振,博士,高级工程师。2004年、2008年和2011年分别获南开大学理学学士、有机化学硕士和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1年获南开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并留校工作。2013年晋升高级工程师。徐大振先后获得南开大学“劳动竞赛示范岗”先进个人,第十四、十五届“挑战杯”天津市优秀指导教师,2018年入选天津市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徐大振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新型高效的去氢交叉偶联反应,并用于开发对含吲哚骨架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其从2016年开始致力于本科生拔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其研究小组全部由在读本科生组成,至今已在Angew. Chem. Int. Ed., Green Chem., Adv. Synth. Catal. Dyes and Pigments等国际化学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独立指导本科生获创新奖20余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7项、校级11项。指导4人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其中三次获“南开大学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奖,两次获“天津市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奖。
第一作者简介
图1. 过渡金属催化的C(sp3)-H/C(sp3)-H去氢交叉偶联反应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首先以吲哚-2-酮和2-甲基喹啉作为模板底物,对不同催化剂和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反应在最优条件下以93%的收率得到了烷基化和羟基化产物3a。为了考察该合成方法的底物适用范围,作者首先变换了一系列含有不同连接基团的吲哚-2-酮。带有拉电子或给电子取代基的5-取代吲哚-2-酮都可以顺利地进行此反应。另外,不同位点卤素(氟、氯、溴)取代的吲哚-2-酮,以及N-取代吲哚-2-酮均可用于此反应(图 2)。
图2. 取代吲哚-2-酮底物拓展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随后,作者考察了喹啉、异喹啉、吡嗪、苯并噻唑、苯并噁唑和吡啶等各种烷基取代的N-杂芳烃,这些底物也均能顺利反应。然而,8-甲基喹啉却不适用于此反应(图 3)。实验结果表明,氮原子和烷基取代基在同一个杂环上是十分必要的。氮原子起到两个关键作用:(a)形成互变异构体,(b)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以稳定中间体E(见图 6)。
图3. 烷基N-杂环底物拓展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随后,作者对反应的实用性进行了研究。在克级规模制备实验中发现,催化剂用量可以降低至0.5 mol%,产物仍能得到很好的收率。然后,作者还利用此方法对二氮杂菲类配体进行了衍生化。此外,他们还用此方法合成了一类抗神经母细胞瘤药物的核心骨架结构(图 4)。
图4 克级实验和反应的应用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为了深入研究该反应的机理,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控制实验。当反应在氩气保护下进行时,在体系中只观察到了痕量的产物。这表明空气(氧气)在这个反应中的重要性。当反应体系中加入自由基抑制剂TEMPO和1,1-二苯乙烯时,该反应产率骤然下降。在相对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吲哚-2-酮可以氧化成靛红和自身偶联产物。自身氧化偶联产物还可以与2-甲基喹啉在标准条件下进一步反应,以83%的收率得到目标产物3a。另外,18O标记实验清晰地表明羟基中的氧来自于氧气(图 5)。
图5. 机理研究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最后,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图6)。首先,吲哚-2-酮通过一个单电子转移过程生成相应的自由基A,在这步转化中,经历了一个重要的络合物中间体1a´。然后,自由基A和氧气反应得到自由基B,该自由基可以从吲哚-2-酮中夺取一个氢生成A和C。中间体C再通过单电子转移同时失去一个羟基得到自由基D。最后,D与2a´加成脱氢后得到目标产物3a。2-甲基喹啉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够起到稳定中间体E的作用,这也可以用于解释4-甲基喹啉和1-甲基异喹啉收率相对较低的原因。分离得到的自身偶联产物8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反应过程中可能确实经历了中间体A和D。
图6. 可能的反应机理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综上所述,作者报道了首例铁催化的两个不同C(sp3)-H键间的直接烷基羟基化反应。该反应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不需要配体和碱,使用理想的空气(氧气)作为氧化剂和产物中氧的来源。
本篇工作通讯作者为南开大学徐大振高级工程师。南开大学在读本科生胡仁铭和韩东阳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201810055095, 201910055087)的资助。同时要感谢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给予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