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人才培养 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 教学新闻 |
“创新班”经济理论与政策专题讲座第八讲—张志超:旨在消除贫困、社会不平等的有关对策研究 |
2016-04-23 |
2016年4月22日下午,经济理论与政策专题讲座再次开讲。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教授、天津市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天津市财政学会理事、内蒙财经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超做客“中心”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简称“创新班”) “经济理论与政策”专题讲座,为师生作了题为“旨在消除贫困、社会不平等的有关对策研究”的精彩演讲。 张教授从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Angrus Deaton)讲起,向我们介绍了他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从而引出了贫困和不平等这个话题,也让我们对当前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他介绍道:迪顿解决了经济学中的三个重要问题:消费者如何决定个人支出在不同种类商品上的分配、社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如何分配和两者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最好地衡量和分析人类的福祉和贫困。 接下来,张教授从“贫困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关于‘社会不平等’的哲学思考”和“中国梦与实现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向我们展开了详细的讲述。首先,纵观当前贫困带来的全球性问题,21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非洲经济问题专家保罗·科里尔(Paul Collier)发表了题为《最底层的10亿人》的著作。科利尔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了制约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战乱、自然资源陷阱、发展资金极度短缺,以及小国劣政。这些因素或是构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或是给其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严峻挑战。 接着,在“关于‘社会不平等’的哲学思考”这一部分,张教授谈到人的本质是要求生存、自由与发展,但是,贫困及其导致的社会不平等,会反过来进一步强化贫困的事实,客观上阻碍着上述崇高目标的实现。张教授介绍了卢梭于1753-1754年间撰写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书中认为人类有四种不平等:财产、身份(等级)、权势与个人功绩。张教授总结道:卢梭看到了人类脱离野蛮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产生的“矛盾”(不合理问题),但是他无法解决上述矛盾,建议人类恢复自然状态。然而,人类又无法回到自然状态。对比之下,孔子提倡通过道德教育,补救人性缺陷,才是拯救人类免于自我毁灭的唯一路径。 最后,在“中国梦与实现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张教授首先从孔子的“大同梦”、“小康梦”、曹操的“太平梦”以及康有为的“大同梦”引出当代的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接着提出了四条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管理社会与管理人性、经济拯救、道德拯救、优化社会收入分配格局,在每一条具体实现路径中张教授又分别例举了相应细化政策,并谈到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富民、课税与国用的关系等当代热点问题。 张教授的讲座,风趣幽默,旁征博引,以平实的语言将消除贫困、社会不平等的有关对策研究深入浅出地剖析清楚,让在场听众感受到了其渊博的学识与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张教授耐心地进行了解答。整场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