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简报(2015年第5期) |
2019-03-27 |
2015年第5期 中心办公室 2015年4月9日
中心重大任务首席专家为师生做学术报告纵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建设
4月9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大讲堂开讲。中心重大任务首席专家、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建设》的学术讲座。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主持讲座,中心百余位师生聆听了此次精彩的学术讲座。 讲座中,顾海良指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精髓、核心、本质,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具有科学地位。顾海良特别提到马克思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马克思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源与流的关系。正“源”才能清“流”。深化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是理解马克思实现的经济学科学革命意义的基点,也是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体现的科学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顾海良从结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资本论》的诞生史划分为以“六册结构计划”为中心的前后史。他说,马克思曾在1857年《导言》中使用“五篇结构计划”,即主要划分为一般的抽象的规定,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生产的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和危机五个篇章。而后,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书名分册出版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六册计划”,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 顾海良从过程的角度分析马克思经济学的对象,他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指生产力的社会运行方式。他强调,虽然《资本论》是以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背景下的英国为典型、为对象的,但它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可是适用并不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不能产生单一的、完全相同的经济学理论。因此,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民族性,《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中国经济学建设,顾海良指出,马克思经济学开拓了中国经济学的境界和视界,但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具体国情,对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进行整体探索,完善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有待开拓的理论空间与思想视域。 顾海良指出,建设中国经济学,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同时,也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有用成分,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中心”已组建十个学术团队,确立了十项重大研究课题,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聘请顾海良教授担任“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重大研究任务的首席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