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故事||逄锦聚——培育英才绘锦章 |
2021-01-14 |
逄锦聚,男,1947出生,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联系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1947年2月生于山东青岛胶南(现青岛市黄岛区),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并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国家“2011”创新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部召集人、天津市政府参事等职。 长期从事经济学人才培养、教学与科学研究,培养博士生60余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运行及调控等方面成果丰硕,代表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政治经济学》、《经济波动与经济调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论》等,有四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十余项成果获国家和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其中任第一主编的《政治经济学》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学类核心课教材,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著作)奖,任第一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大典》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著作)奖,《逄锦聚自选集》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奖,作为首席专家召集人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7年版——2015年版)为全国大学生思政课通用教材。 2006年获中组部、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7年入选中央宣传部“劳动者之歌”人物,其事迹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法制报》等十三家中央媒体先后报道;2007年8月受中共中央、国务院邀请到北戴河参加专家休假;2007年8月31日第23个教师节前夕,作为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接见;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应中央邀请参加国庆招待会和国庆观礼;2009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遴选为对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有影响的100位经济学家之一;2013年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2014年9月9日第30个教师节,作为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等中央领导接见;2015年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大会,观礼阅兵式;2016年5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出席习近平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9年1月17日作为院士、专家、青年教师代表,在习近平到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受到总书记接见。2019年3月18日作为思政课教师代表出席习近平主持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2020年逄锦聚被授予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大汶口文化时期以来,这片繁衍了五千多年生命的土地,在1947年迎来了一位婴儿,他后来成长为著名学者——逄锦聚。逄锦聚于1947年出生于山东省胶南县(现青岛市黄岛区)的一户普通农家。与大多农村孩子的经历一样,逄锦聚从五岁开始读小学,后来读初中、高中。在步入不惑之年后的一次采访中,逄锦聚谈及中学的学习生活时,曾说:《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时他听着老师袁辅章讲授书中的内容如痴如醉,以至于一个学期下来近乎把整本书都能背下来。 1964年,逄锦聚毕业于青岛黄岛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但由于特殊年代的动荡,他读大学的愿望成为泡影,只能回到农村做一名小学教师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在经历了十四年的波折后,逄锦聚终于考取了当时的一所大专学校(今潍坊学院)外语系。1981年又考入南开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谷书堂教授,1984年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逄锦聚随团到美国、欧洲、澳洲、亚洲多国考察经济学发展与教育,2000年受聘做过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 1985年5月开始,逄锦聚担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管理职务,1989年参加南开大学校级领导班子,是当时最年轻的成员。他一边致力管理工作,一边致力教学科研,在南开大学这座有着辉煌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举世闻名的高校得到熏陶、锻炼,迅速成长。 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逄锦聚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并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工程教材编写,2008年被增补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曾使得逄锦聚教授积劳成疾,2007年前后,他因身体不适三次住院。但即便是在医生严禁他工作的情况下,他仍在半夜偷偷地打开电脑修改书稿。 2000年,全国唯一以政治经济学命名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成立;2014年,由南开大学牵头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创建。逄锦聚积极参与这些高端研究机构的创建,并受命出任几个中心的主任,带领一批批中青年教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经济学学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怀着对知识的渴求与为国服务的理想,少年的逄锦聚一向成绩优异。但在那个动荡曲折的年代中,往往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1964年逄锦聚高中毕业,但由于极其特殊的原因,他不能继续读大学而是过早的开始了工作。工作是艰辛的,但同时也是幸福的,他在做小学教师不久,受命创办一所半工半读的中学。两年下来,他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成为同类当中的佼佼者,这离不开他勤奋的工作和高中时期积累的学习经验与社会工作知识。办学是很困难的,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教师,他就承担着绝大多数课程;没有教室,他就对“大跃进”时期的厕所进行改造。以至于后来逄锦聚教授回忆这段往事时不禁说:“看来从一开始工作我就与教师这个行业有不解之缘”。 然而这所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办,风华正茂充满着无限激情的逄锦聚只能返回田间工作。这段时期他做过地地道道最底层的农民,种过地,掏过粪,做过木工,做过泥瓦匠,推过一千多斤重的独轮车,扛过二百多斤的麻包,后来在一些朋友的关心帮助下,又到企业做过工人,在县级机关公交部门帮过忙。多样的社会经历使得逄锦聚感触颇深的回忆到:“我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许多经济问题的理解,很多感性认识得益于在农村、在企业、在社会的实践”。他在磨难中仍追求着进步,“劳作间隙,他从未放弃学习,啃书本、练外语,闭塞的日子在知识滋养下有了色彩”。或许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为逄锦聚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正如他自己所言:这种经历“是财富,最宝贵的财富,我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对农村、农民、工人、企业的了解,以及身体,心理素质的形成,都得益于此,这为我后来从事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奠定了永久性的根基”。 十四年的艰辛一晃而过,新的时代似乎在向这位而立之年的同学招手,一定要念大学!然而挫折又一次降临了,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但是他第一次报考大学的申请被拒绝了,当时的他已经是上有父母下有女儿的家庭顶梁柱了,但他仍然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又是一年春风吹过,逄锦聚终于在1978年秋考取了大学。这是他新生活的起点! 在最艰苦的日子里,父母在重大的人生道路抉择上,在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上给他所增添的品质;为他甘愿牺牲一切,善良朴实而忠厚的妻子对他的鼓励与信任;在各个岗位对他有过帮助的同学、同乡和朋友无不为这位出师不利的同学给予着最宝贵的支持。以至于逄锦聚日后多次谈到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相濡以沫的发妻、帮助自己的朋友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按逄锦聚教授说法是“令他刻骨铭心的、永志不忘的支持和鼓励”。 上有父母,下有女儿的逄锦聚在求学之路上也是不容易的。读大学时的老师王学坚曾这样谈到逄锦聚:“他上大学时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每月都从不到20元的生活费中抽出一部分寄给家里,自己则节衣缩食,几乎没穿过新衣服。这般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贵的品格令人动容!” 在大学里,逄锦聚虽然考入了外语系,但他清楚的知道外语仅是一种工具,半年后逄锦聚便申请转入政治系进行学习,当时的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推动逄锦聚的转专业申请,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大学期间,逄锦聚除学习专业的课程知识外,坚持自学经济学。他几乎向所在城市的所有有造诣的经济学教师和专家学者请教过,特别是向他们请教过如何学习资本论。大学时期逄锦聚自学了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并开始着手写作论文。《论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变化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逄锦聚的第一篇经济学论文,也就是在这段时期,逄锦聚下定决心要报考研究生,迈向学术上更高的平台。 1981年逄锦聚从青岛市委党校的工作岗位上考取南开大学经济学研究生。他谈到:“我原来工作的单位条件比较优越,所以有的朋友对我做出的选择不甚理解,但我年迈的妈妈和忠厚的爱人却非常支持。她们的想法很朴素,认为:‘文化大革命’折腾了十年,想上学都轮不上,好不容易国家给了机会,为什么不把书读完!在她们的支持下,从此,我开始了人生道路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也从此,我持续至今的教学和学术生涯开始了新的奠基性的工作”。 逄锦聚研究生时期师从著名的经济学家谷书堂教授,逄锦聚曾写过一篇研究生自述,而在其中首要提及的就是最怀念教育他的诸位老师,逄锦聚这样说到:“我初入学时,指导我们学习的导师组是由四位教授组成的,他们是:谷书堂教授、蔡孝箴教授、朱光华教授、贾秀岩教授。学完课程后,我的学位论文是谷书堂教授指导的。为我们开课和讲座的还有:藤维藻教授、钱荣堃教授、杨敬年教授、魏勋教授、熊性美教授等。这些教授在各自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中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很深的学术造诣。这样强大的教授阵容是我进入南开之前从来未曾见过的,至今我仍然认为是极强的阵容。我的经济学知识和做人准则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这些教授的指导和培养。当然还有许多没有一一列出名字的老师”。这些老师实事求是、谦逊待人、虚怀若谷、勤劳敬业的态度深深地感染着当时的逄锦聚。 这段时间逄锦聚在“理论学习、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抽象上发生了质的升华”,也更加坚定了他要留校任教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毕生信念。 逄锦聚教授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说:“我自从接触马克思主义就没动摇过”。逄锦聚教授南开从教近四十年,为推动我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付出了很多心血。 他的很多工作完成在病榻上、在旅途中、在异地的招待所里,长假期间他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离群索居”。博士生孙波在一次采访中告诉记者,在教授住院期间,医生严禁他工作,他却“逼”着他拿来一台电脑。深夜,病房的灯都熄了,只有电脑屏幕还闪烁着微弱的光。他多年来指导博士研究生六十余名,他的言传身教也使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了老师的高尚品格。他强调:“要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我愿尽一切力量成就他们”。 教育应当是注重道德建设的,他指出:“在人们的精神领域,如果也完全让市场进行调节,就可能在增强竞争意识的同时,导致一切向钱看,片面追求短期利益、个人利益等不良问题。所以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崇高的道德往往不是刻意高调的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据逄锦聚教授的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军林回忆,当年第一次去导师逄锦聚家中拜访,三代人住在50多平方米小两居的情形着实让他吃了一惊:“是名校领导姑且不说,研究经济,却从不琢磨改善自己的经济,令人钦佩”。 逄锦聚教授是很少批评学生的,但他往往用言行和劝勉把所有的道德规范与学术素养等重要的品质播种在学生心田。逄锦聚教授在对待学术问题上是十分严谨的。2019年开始逄锦聚受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每隔一段,逄锦聚教授就会从天津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讲课,有时一讲就是一天。台下学生正好100位,都是社科院招收的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这些从各高校选拔的青年教师学习极认真,逄锦聚欣慰之余更加不忍轻慢,堂堂重新备课,从不“炒冷饭”。每月一次由教育部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审议会,逄锦聚总是积极参加。针对每本教材或大纲的总体优缺甚至章节字句,他总能给出精准细致的评点。此外,修订已出版的教材、编写辅学用书、审读党员干部理论读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每一项工作,逄锦聚都全心投入,不吝付出”。 博士生于化龙说到:“他常提点我们,不做脱离实际的‘花哨学问’。这句话会伴随我一生”。李军林也曾回忆说:“他出成果不求多,不图热闹好看,而是力求准确、创新。我每每遇到学术难题,都会第一个想到他,他几句指点总能给我很大开启”。 逄锦聚教授的教育理念是十分丰富的,他也曾专门探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曾撰写《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一文,在该文中他指出首先应当准确把握当前形势的新变化和大学生的新特点。这或许是逄锦聚教授对辩证法的深入挖掘后具体表现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他从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从挑战和机遇两个对立统一的维度出发,并最终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他们中不少人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他们主流积极,亮点突出,对未来充满信心,但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如愈来愈鲜明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还有欠缺。有些学生政治幼稚,容易受社会思潮包括西方思潮的影响,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及其社会思潮缺乏清醒的认识。有些学生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缺乏。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这些新特点,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在观念的转变、内容的选择方面,还是在方法的改善方面都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其次他表明,“应当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他提出必须转变五个观念,实现五个结合。一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观念,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相结合。二是转变过分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思想教育功能相结合。三是转变单纯依赖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实现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结合。四是转变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五是转变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截然分开的观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最后逄锦聚教授谈到要“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保证机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一步强化全员德育意识,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机制”。 当然,逄锦聚教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远不止于此,这些都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更加充分的发展着。 逄锦聚教授虽已至古稀之年,但仍笔耕不辍。仅2020年就发表了多篇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首先具有历史性的,而同时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中来探索中国的经济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发展大势中的中国经济方位和发展趋势》他指出“展望未来,人类社会总是要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不断开辟新境界,但现在我们面临艰难险阻,要克服险关。无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中国都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好自己的事情,发展好经济,通过改革开放发展壮大”。 当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树立信心的基础之上更应当全面的分析种种有利的、不利的因素。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一文中他谈到,“对于这样一条已为新中国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所证明了的成功经济发展道路,我们当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这是尊重实践,尊重历史。但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经济道路,还具有更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并以前所未有的能量促进生产力发展,由此带来世界各国综合实力格局的重构;中美关系的变局将极大地增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难以估摸的变数。从根本上,就需要理论上更加坚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制度上更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践上则要更加坚定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应对新时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巨大挑战的战略抉择。战略抉择面前,容不得任何犹豫和动摇”。 而要去坚定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当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他认为要加快完善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应当“准确把握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是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一般优长结合起来。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 学者的理论往往是带有抽象性质的,也往往令人所感到枯燥,但理论之中往往蕴含着理想,这是每一位学者付出毕生心血所追求的。坚定中国的全方位立场,贯穿着逄锦聚教授的学术思想。“从硕士毕业论文《论指导性计划》开始,他便把学术重心锁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中国经济学建设和理论创新倾注心血”。 “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包括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但不管道路如何曲折,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一个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的中国,一定会更加朝气蓬勃,英姿焕发,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逄锦聚教授的理想何尝不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理想,我们这代青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成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的奋斗着。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应当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而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