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学,南开大学同全国高校一样,按照新调整的课程方案,给新生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新方法,南开的思政课课堂令人耳目一新———
思政课如何让大学生喜闻乐见
9月18日早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6级本科新生们走进教室,开始了他们大学学习的第一堂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青年教师徐延庆在开场白中告诉学生,这门课屡经改革,现在是新课程、新教材,对老师而言,这门课也是全新的。
课程调整,教材更新,思政课改革引人瞩目
新教材十分“时尚”,薄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页码仅为180。但18万字的书稿,修改的总字数却在定稿的5倍以上,这里面,凝聚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集体智慧,也有南开大学教师们的贡献。
从入选教材编写组开始至今,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已经不记得究竟几易其稿。为了交出一本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作品,他和同行花去了一年多的时光。教材编写大纲是由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审定的,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南开大学教授李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首席专家之一,他认为,新课程的内容不是原来课程的合并相加,而是对理论和课程体系再认识的结果。这一调整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整体性要求,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眼光去解读。
创新方法,改革考核,自选动作折射特色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思政课改革的4个试点单位之一。本学期,学院的7名教师承担了全校3000余名新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务。作为天津市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基地,这所学院的教师们整个春天和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他们放弃休假,研究大纲,撰写教案。8月份,领到散发墨香的新教材之后,又集体备课,一遍遍地试讲,并利用暑假对天津高校的同行们进行了培训。
传统的课堂讲授,被更加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取代了。化学系150名新生的班级被分成了15个小组,班有课代表,组有小组长。课代表的任务是与组长们一起组织社会实践和课外讨论,而这一环节占据了总学时的36%。学生们的期末考试卷面分数只占总成绩的60%,他们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决定了其余的4%。
武东生教授告诉记者,学生要利用3节课的时间从事社会公益工作,才算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课外讨论主题,则依据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贴近校园生活。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辩论赛、阅读课外资料等都是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绪论部分,教师们列出的课外阅读材料就有胡锦涛总书记“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南开大学原秘书长黄钰生谈大学教育与南开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大学生的十五条建议”等,这些资料,都是经过教师们集体筛选的。
思政课的教师还开通了“晨钟博客”,“刷新”了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师的既有印象,增添了亲和力。在这个群体博客里,已有十多位思政课教师落户,他们以“海天一色”、“见习医生”、“程门立雪”之类的网名,讨论着严肃的课改课题或轻松的教学心得,让学生访客大开眼界。
从去年开始,南开大学承接了两门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任务。他们精心准备的课件素材,入库后会被全国同行选择和采用。
政策倾斜,专项投入,课改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为了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南开大学作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长远规划,正如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所说,学校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去年10月,学校党委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为此,学校在每年预算中列出专项经费,最近3年里,每年的投入将不少于50万元。
在目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达70%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今后要进一步严格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他们还打算适时建立首席教授制度。在加强激励的同时,制约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学院近日公布教师规范,认定了19种教学事故和与其相关的处罚规定,还邀请5位经验丰富的退休教授组成督导组,专门听课提意见,确保课程新方案的高水平实施。(本报记者 张宝敏 通讯员 张国 张剑)
《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