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薄文广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张 玥 本报评论员
深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经济发展的底气会更足。
张玥: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是生产力不断解放的过程,需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方面发力,有利于形成新型的生产关系,打造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
薄文广:是的。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也需要解决好创新和质优的问题,推动形成更高效的要素配置方式、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如今,依托于知识和技术的复杂劳动越来越多,迫切需要更多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当劳动者、劳动资料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都在发生变化时,就需要匹配相应的体制机制,推动基本要素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从完善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政策体系,到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都是着力点所在。
张玥:在钢铁企业里,工业互联网运行中心不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管控能耗与污染问题;生产智能终端设备的科技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由制造业迈向服务业……实体经济的转型凸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等特征,进行更多改革创新,需要利用好这一特点。
薄文广:通过改革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一个落脚点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就需要从完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机制等方面着手,打出组合拳。数字技术在各种产业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催生了大量数据中心,它们的用电量非常高,被称为“不冒烟的工厂”,数字化带来的红利容易被能耗吞噬掉。所以现在许多数据中心既重视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发展新的冷却、余热利用等技术,走低碳化路线,将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起来。这样不仅能充分激发创新潜力、生产潜力,还能丰富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
张玥:发展实体经济既需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焕新,也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养。如何更好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一道重要考题。
薄文广:没错。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呼唤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而技术创新存在不确定性。更好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将会尽可能地减少不确定性。譬如天开高教科创园,对建设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平台有支持政策,为科技成果的快验证、快转化、快落地提供支撑,这就能够帮助创新主体从容应对成果转化中的“变数”。同时,进一步发展耐心资本,通过打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给资本以底气,有利于引导这些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张玥:不久前经开区打造了出海服务联盟和出海服务基地,旨在为区域企业打开海外市场提供全链条公共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也需要在“走出去”上发力,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您认为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薄文广:从在海外设厂、建仓,到进行投资并购,再到开展联合攻关,我们的企业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的产业链、创新链之中。类似打造出海服务联盟的举措,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海外,可以帮助企业应对各种制度、政策差异,让融入全球链条的过程更顺畅,把“走出去”变成“走进去”。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服务视野的不断拓展。以前可能只需要考虑怎么帮企业便利通关、走出国门就可以,现在需要更多考虑出去以后怎么办,循着这样的思路,有助于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展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层级。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9/18/content_143094_1298448.htm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
编辑:徐牧谣、李嫦娟
审核:卢彤菲、孙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