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教授访问学院,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34),为师生做了题为“蒋介石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江沛院长主持,来自各院的50余名师生与社会人士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蒋介石研究是目前中国近代史学界也是社会各界广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经历了由“险学”到“显学”的发展历程。陈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学界并存着三种类型的“蒋介石”形象,一是政治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反派“蒋介石”;二是网络、自媒体中一股民国范、民国风等怀旧情结下的“蒋介石”形象;三是学界在革命史观下形成的学术视野与宣传要求相互渗杂而成的“蒋介石”形象。陈先生认为,三种类型的“蒋介石”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陈先生梳理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蒋介石研究的学术史脉络。第一阶段,对蒋介石完全否定。为适应现实革命需要,陈伯达撰写的《人民公敌蒋介石》一书主导了1949至1979年大陆对蒋介石的认知与评价。第二阶段,1980至1989年对蒋介石学术研究的开始。第三阶段,1990至1999年在蒋介石学术研究路上的跋涉。第四阶段,2000年迄今蒋介石研究步入新阶段。
随后,陈先生分析了当下蒋介石研究的新趋向:从政治到学术,一元到多元的研究;从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趋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研究蒋介石的阶级属性开始转向兼顾其个人特质;由于蒋介石档案、日记的开放,由蒋介石不在现场的历史研究到在历史现场的研究过程。虽如此,蒋介石研究的发展还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比如中国大陆自身社会的发展、执政党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史学研究的影响、史学界研究观念的变化、两岸关系的演变、学术交流与史料的开放程度等。另外,蒋介石日记出版的延宕,台湾“国史馆”禁止大陆学者查阅档案等因素也影响到对蒋介石的深入研究。
陈先生接着畅谈了如何拓展蒋介石研究的问题。他指出,要以宏观提升微观,避免就事论事,从大历史、长时段的脉络中去研究蒋介石的思想和世界观。时段上,以台湾时期为主体。视角上,以“他者眼中的蒋介石”为主体。陈先生还提出应提升史学研究的素质与能力,学习新方法、发掘新资料,培育新的研究队伍以及支持更多学者参与到蒋介石研究之中。最后,陈先生展望了未来的蒋介石研究。他认为,现阶段的蒋介石研究热只是预热,真正的“热”还在后面。
陈先生精彩的报告,使同学们对蒋介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如何开展蒋介石研究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在互动环节,陈教授认真回答了在座师生所提出的有关蒋介石研究的各类问题。报告会结束后,陈先生还与师生就有关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北京银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金波、毕婷婷参加了讲座,介绍了银泰基金会支持学术研究的态度及近年来所做的工作,表达了双方合作的意向。 (冯成杰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