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研室举行第四次学术沙龙


1611史学史沙龙.jpg

11月29日下午,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研室本学期第四次学术沙龙在历史学院351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由2016级博士生袁昆仑主持,博士后邢科主讲。

邢科宣读了论文《左翼人际传播网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扩散: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为中心》。本文借助社会学家罗杰斯的扩散理论,从“左翼人际传播网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网络内扩散、做左翼人际传播网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网络化扩散、左翼人际传播网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扩散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左翼人士网络的形成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扩散的影响。结论指出:“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左翼人际网络逐渐发展成共产党领导的文化统一战线,并于30年代汇入更广阔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

刘阳认为文章标题面较宽,对左翼人际传播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地位需考察说明;文中对于“传播”和“扩散”二词的应用上,区分和界定不太严谨。秦丽指出此文优点在于用罗杰斯扩散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史学传播,视角新颖,行文结构合理,整体连贯性强;但也存在明显问题,如以上海为中心,对上海独特性应予以考察;纵观全文,考察内容多集中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略显单薄;共产党与左翼关系需要界定说明。顾少华对文中引用罗杰斯 “同质性”和“异质性”的观点应用于左翼人士这一群体内部提出修改建议。韩杰认为为何用“扩散”而不用“传播”来论述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需要说明。甯腾飞认为这些左翼人士既然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传播第二代人物,其特色在哪,对其研究的意义如何,对这些问题需要补充考察。殷忠玲提出可把展示的左翼人际网络图表放于文中,这样看起来更一目了然。

1611史学史沙龙2.jpg

孙卫国老师首先肯定了这篇文章的价值,但指出选题略大,内容稍显空洞,可以就某具体著作的翻译与传播进行深入挖掘,如上田茂树的《无产阶级世界史》,应该会事半功倍。其次,文章有理论性倾向,但此类文章撰写难度较大,有些吃力不讨好,因此,建议硕士和博士生撰写论文时,不要硬套用某些理论。最后,孙老师认为有理论诉求固然重要,但重视史料和对史料的深入挖掘,一直是南开大学历史学的传统,建议硕博写文章还是要占有充分的史料,充实文章内容。

邢科对大家所提意见进行了归纳整理并表示感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研室 袁昆仑供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