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27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古社会史研究再出发”。来自海内外30余名青年才俊出席了本次论坛,围绕理论与范式、人群与族群、制度与社会、信仰与文化、风俗与节日、生活与日常以及政治与社会等七个议题交流了治学心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铮教授分别致辞,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
在开幕式上的特别演讲中,南开大学刘尊志教授从考古学的角度,通过大量的画像图案,揭示出秦汉时期居住建筑装饰的情况,并以此对当时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做了考察。日本中央大学阿部幸信教授探寻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玺的变迁,梳理出北方玉玺与南方金玺两条线路的发展,并且指出皇帝玺在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变迁反映出南北的差异与融合。南开大学胡宝华教授通过解读几位日本学者对中国古代出版文化研究的专著,鼓励青年学者能够更加拓展视野,锐意进取。
在分场讨论中,南开大学夏炎副教授认为,以往士族研究中存在着以政治史为主的现象,而社会史领域的士族研究却被边缘化了,提倡士族研究应该有一个社会史的走向。同时,还认为士族研究是一个容量极大的多面性的话题,我们不应该拿专门史的框架来限定。因此士族社会史研究范式的重建就显得很必要。北京师范大学徐畅博士通过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图墓志的结合,揭示出了唐代永淳元年(682)关辅等地灾荒的多角度图像。灾荒给国家政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另外,灾荒中的个人体验尤其是女性的遭遇体现出了普通人群面对大灾时的生存状况。中国海洋大学万晋博士通过考察唐宋之际的城市发展,立足于城市史研究,再次讨论了唐宋之际“变革”与“延续”的话题。郑州大学李晓敏副教授则运用考古学的手段,研究了关于玄奘西行和东归的路线研究,与玄奘有关的寺院研究、图像研究等,丰富了人们对玄奘的认识。
论坛还就其他议题进行了热烈、细致而有深度的讨论。学者的讨论围绕社会史的广泛话题,旁及政治史、制度史、民族史、宗教史以及性别史等等。同时,各个研究领域互相交融,涉及到社会史的多个领域,多个角度。社会史一些传统的角度在本次会议中得到了表现,例如因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如家庭、宗族以及士族等。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最初一般是以民俗文化和礼俗的研究为主,本次论坛中也有体现。除此之外,还有比较抽象的社会史研究,如对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控制方面的研究。一些新的研究视角被引入社会史研究领域之中,如性别史。许多学者提交的论文不仅仅是个案研究,而是烘托出一个大的背景,这种研究理路理应得到重视。
此次论坛汇聚中古史新锐,进一步推动社会史视角下中国中古史的建构课题。同时,论坛为来自四方的中古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发展。(俞永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