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四史,讲四史”学生党员集体备课计划拉开序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学习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南开大学相关通知要求,2020116日,“学四史,讲四史”历史学院学生党员集体备课计划拉开序幕。天津市委讲师团“四史”专家宣讲团成员、历史学院副教授王凛然,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尧应邀出席。历史学院“史于南开”理论宣讲团全体成员、本科生党支部成员及部分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张尧老师从三重“属性”入手,阐明了“四史”学习与宣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四史”学习宣讲首先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要立足中国国情,掌握社会发展规律,顾全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其次,作为历史学院的学生,在“四史”学习宣讲中要发扬历史学科的学科属性,运用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彰显自身的史学素养。最后,育人属性是史院学生开展“四史”学习宣讲的现实落脚点。从宏观层面要发挥历史学科资政育人、传承文化的社会价值;从微观层面要俯察自身,将“四史”学习宣讲作为一个锻炼和积累的过程,从而助力同学们今后的职业发展。

随后,主讲人王凛然老师结合参与天津市委“四史”宣讲团工作的切身体会,紧绕“以史论理”、“以史服人”和“以史动人”三个关键词,引导同学们掌握史学技能,发扬学科所长。他带领大家回顾了“四史”概念的发展过程,强调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品质,其内涵可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统一。西方社会科学固居主流,但思维固化、割裂历史之弊根深蒂固,要透彻、公允地分析我国国情,须跳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谈到同学们学“四史”、讲“四史”的优势,王老师指出,大家不仅是史院学子,更是成长于史学大国——中国的新一代历史研究者。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为中国最为发达。”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五千年历史,赋予我们深厚的文化积蕴与充沛的文化自信。

那么,如何才能化“以史论理、以史服人、以史动人”为现实呢?在王老师看来,历史之所以能“服人”、“动人”,是因为清晰扎实的史据,足以征服听众;历史本身的真情,足以打动人心。因此,要避免讲概念、读报纸等简单化处理,建立问题史学、比较史学意识,选取宣讲对象感兴趣且期待的主题,将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研究转化为鲜活生动的事例,从而唤起听众的共鸣,“用理论掌握群众,用观念打败观念,用学术讲政治”。他鼓励同学们树立学科自信,学好先进理论,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争取出色地完成“四史”宣讲任务。

在之后的交流环节中,王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选题路径、线索把握等问题作出解答。他强调,选题应从党中央的创新理论出发,防止碎片化、无意义;要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础上,正视敏感问题,发出有力回应。

    本次集体备课,为“学四史,讲四史”学生党员宣讲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现实来看,“四史”宣讲活动以学生党员为主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史实和真情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既是党员同志们的应尽之责,又有利于同学们结合学术特长与个人成长,让自身研究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同步。从长远观之,“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可以说,“四史”学习宣讲与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息息相关。日后,在学院党委的统一筹划下,“学四史,讲四史”学生党员集体备课计划将继续稳步前行,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之风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供稿:历史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赵凡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