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刚教授做客南开史学伯苓班系列讲座


523日晚,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南开史学伯苓班系列讲座第38期、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第30期、南开大学毅生书院第二期系列活动之三在历史学院127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孙英刚教授受邀做客,为大家带来《中古中国与犍陀罗文明》讲座。本场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夏炎教授主持,王安泰老师、沈琛老师、曹杰老师、梶山智史老师、小林文治老师、天津师范大学张葳老师以及学院本硕博各级学生参与本次讲座。

孙老师首先介绍了犍陀罗的佛教和地理环境、交通情况,用佛教的飞翔之地一词形容公元2-4世纪犍陀罗佛教的发展特点。孙老师首先通过对大量佛教文本的研究,发现早期中国佛教所接受的佛教文本原本主要是犍陀罗语,进而得出与梵语写本相比,早期汉译佛典才是最接近原典的佛经的观点。其次,孙老师探讨了佛陀形象的变化问题,指出了佛教在犍陀罗的新发展如佛像的产生、佛陀身份的转变,并以双肩出火的焰肩佛形象为例,探讨了其中包含的佛教与琐罗亚斯德教等的关系问题。此后,孙老师又谈到菩萨信仰在犍陀罗兴起的问题,指出犍陀罗的菩萨信仰主要是作为未来佛的弥勒菩萨,而这又与佛教对人间和政治的干预想法有关;也强调佛教进入中国之初,除了作为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以外,还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孙老师在此展示了甘肃省博物馆藏北凉高善穆造石塔等文物,结合史料解读了当时的中国人如何利用阴阳五行八卦的理念解释佛教理念;并提到了与弥勒信仰相关的佛钵等问题。随后,孙老师谈到了犍陀罗地区佛传故事与佛本生故事的问题,其中特别注意了作为佛本生故事结束、佛传故事开端的燃灯佛授记故事,认为这一故事对于犍陀罗成为新的佛教中心意义重大;并基于此分析了北齐文宣帝、武则天的相关史料。最后,孙老师以中国民间的五道将军信仰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大量图像资料、佛教文献的考察以及借助语音学分析,考证了犍陀罗佛教中的五道大神贲识的真实身份当为犍陀罗地区信仰的冥神般闍迦,并谈到这一信仰如何传入中国并继续流变直至今天的样貌。在结语中,孙老师提到了发掘域外史料以及图像、语言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史料拓展和推进中古史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夏炎教授在总结中提到,佛教是中古史研究绕不开的关键问题,并一步强调从整个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古史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作为犍陀罗文明与中古史研究的代表人物,孙老师结合文本与图像、并引入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建立在多年深耕与学术积淀之上,对于中古史学术视野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孙老师的讲座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创新理念深深吸引了与会师生,大家也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孙老师交流,涉及了犍陀罗语中一些佛教词汇发音、玄奘同时期人对佛典语言的认知、咸阳成任村出土佛像的时代、佛教造像相关问题等诸多方面,孙老师逐一给出看法。在热烈的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