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史研习营专题讲座七

夏明方:天命是这样转移的——《大义觉迷录》之“中华共同体”构建本相探原


2023824日上午9时至12时,第八届中国史研习营专题讲座第七讲在历史学院天挺阁顺利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夏明方教授以《天命是这样转移的——<大义觉迷录>之“中华共同体”构建本相探原》为题进行了演讲。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贾国静副教授主持,共二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夏明方教授从“‘顶天立地’:灾害史研究的解释限度”“何以中国:来自‘新清史’的挑战”和“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场学术‘内讧’”三个引题展开报告。夏老师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指出,灾害史的研究内容是广阔的,只有将灾荒与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相联系,通过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解释历史,才能不拘泥于灾害本身,达到从灾害角度研究总体历史的目的。

夏明方老师认为“新清史”以满文等非汉文资料为主,在结论上常有大满洲主义等学术倾向,其学术观点对中国本土的清史研究构成了挑战。但国内学者在应对此一挑战的过程中,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对大汉沙文主义的“汉化论”的坚守。夏老师认为不应该将满汉简单地对立起来,而应看到,满汉在相互冲突的过程中,也彼此融合,最终以 “清代皇家新儒学”的构建形成新的中华认同。夏老师进而主张,中国历史研究应该从“祛魅”到“返魅”,神灵、天命及德性等因素应当被给予更多关注,并以杨念群等学者的研究为例,对没有“天命论”的“天命转移”和革除天命的唐宋变革论、没有“灾害”的灾异论进行了批评,提出新时代清朝灾害史研究三问:灾异何处寻,“天命”在哪里,清朝何所归?而通过《大义觉迷录》这一珍贵文献,可以很好地观察清代的灾异论、天命观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

接下来,夏老师对《大义觉迷录》中无处不在的灾异话语进行了阐释。结合曾静案的发生过程,夏老师认为曾静与雍正事实上是在“借灾论政”。曾静将湖广大水、饿殍遍地的灾荒和“五星聚,黄河清”的异象解读为天灾与天命的转移。曾静论述中的“重异少灾”和“贬夷奉汉”最终都指向时空分割的华夷政治空间,即“天命不在夷狄”。雍正则通过化异为灾、化大为小、以瑞代异等进行辩驳,发明了“多天说”和等级化的天命观,构建起了新的天地一体、华夷无外、时空融合的天命观与清朝为中心的新中华文明。夏老师认为,清代的天命观具备从“多天”到“一天”、气运的转移与循环理论和道统与治统合一三大特征。清代的天命论话语在多个层面承续明代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有满洲特色的灾异论、天命论、儒学观和中国观,这样的中国观既反对极端汉化的中国化,也绝非大满洲主义的独唱,而是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完成从清国与明国的对立到清朝对明朝的替代与承袭这一宏大历史进程。这是一种超越“汉化”与“满化”的新“中华文明”观的构建与实现的过程。

讲演结束后,贾国静老师进行了总结。贾老师认为,夏老师的课题,基于自身的学术成长,显示出他对中国历史上灾害问题钻研之深和对中国历史整体高屋建瓴式的把握,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勇于探讨求索的品质值得后辈学习。贾老师勉励在场同学,要认识到历史“无用之大用”,积极探寻史学的内在价值。夏明方老师还对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本场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