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记者 高雨桐 摄影 宗琪琪
“父亲,我没有愧对您的期望!”
91岁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退休教授陈志远热泪盈眶。早已行动不便的他,在众人的搀扶下,颤抖着站了起来,默默地注视着屏幕那头——他一生都未能相见的父亲、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烈士的塑像。
4月26日,陈志远迎来了他入党70年的“红色生日”。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师生的帮助下,陈志远通过视频连线,完成了一个特殊的心愿——再次“走进”湖北黄冈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在父亲出生的地方,追寻那模糊而又清晰的形象,用自己70年不变的初心和教书育人的成绩,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这通相隔千里、跨越91年的父子视频电话,令人动容。
当天,南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克欣和历史学院师生党员代表来到陈志远家中,为他庆祝“红色生日”,向他为学校发展和历史教育作出的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陈志远向青年学生讲起父亲的故事
陈潭秋烈士
1896年,陈潭秋出生于湖北黄冈,青年时代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秋,和董必武等在武汉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此后,陈潭秋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
陈潭秋烈士所写的“托孤”家书
1933年,党中央决定让陈潭秋到中央苏区工作。临行之前,他给老家的三哥、六哥写了一封“托孤”家书——“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现在又快要生产了。这次生产以后,我们也决定不养,准备送托人……”这个被“托孤”的孩子,就是陈志远。
陈志远出生两个多月后,母亲徐全直因被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入狱,次年2月在南京雨花台牺牲,年仅31岁。在陈志远10岁那年,陈潭秋牺牲于天山脚下,父子二人未曾见过一面。
在场的师生听得入神。
“虽然我一生未曾与父亲相见,在我母亲的怀抱中也仅有2个月零18天,但我从小就受党的养育,在党的关怀下成长。入党是一生的事业,我常常回忆起父亲等革命先烈的故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鞭策我前进的动力。”91岁的陈志远听力下降严重,需要依靠助听器才能交流。手捧师生们送上的“初心礼物”——“70年前他的《入党志愿书》封面复印件。”陈志远大声地说。
大学时期的陈志远
《入党志愿书》是履行入党手续的开始,记录着每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承诺。1953年,陈志远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4年4月14日,读大一的陈志远在《入党志愿书》中郑重地写下“准备以一生精力献力于祖国的历史事业”。
硕士答辩时陈志远与学生合影
大学毕业后,陈志远留校任教,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期间钻研中国政党史研究,出版了《中国民主党派史稿》等一系列重要论著。春风化雨七十载,陈志远笔耕不辍、初心不改,把满腔热血奉献给教育事业,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1996年退休后,陈志远始终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常应邀到大中小学校,向青年人宣讲党史和共产党人的精神。长期担任兼职组织员,主要负责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等工作,常与学生新党员谈心。由于工作突出、成果显著,2003年,陈志远荣获“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历史学院学生党员黄思竹、张怡菲共同为陈志远送上学生书法作品“初心永铸”
“我的父亲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一生都严守党的纪律规矩、坚决执行党的决议、坚持革命斗争。继承父亲的遗志,我一直把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作为座右铭。”陈志远一边说着,一边将两本崭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交到两名学生党员手中。
“纪律严明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希望你们成为一名好党员,始终保持初心,努力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陈志远大声叮嘱。
“身为烈士后代,我一直在党的光辉下成长、工作。今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103岁华诞,我年事已高,不能再做什么工作,只想为组织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表达我对党的忠贞与热爱。”在大家的注视下,满头白发的陈志远颤巍巍地站起身来,向党组织缴纳了一万元“特殊党费”。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陈潭秋烈士塑像的“见证”下,众人高举右手,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这一刻,流淌在时间线上的历史与现实交叠出具象的希望,让无形的红色基因在鲜艳党旗的见证下赓续绵延。
“父亲,今天你儿子入党70周年,我没有愧对你的期望。”隔着屏幕深情地望向陈潭秋烈士塑像,陈志远喃喃地说道。
在场师生拿出手机,为这位91岁的老人拍下了这张特别“人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