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代汉语 | 马庆株 | 编著或教材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0/08/02 |
2 |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研究评述 | 刘春兰 | 论文 | 《国际汉语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 | 2010/03/24 |
3 | 《训示评话》点脚本比较 | 刘春兰 | 论文 | 《中国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 | 2010/03/12 |
4 | 20世纪外国文学史书写的理论与方法反思 | 王立新 | 论文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CSSCI] | 2010/03/18 |
5 | 古代以色列民族的历史文化语境与希伯来智慧文学 | 王立新 | 论文 | 文学与文化研究[校内CSSCI] | 2010/01/20 |
6 | 古典时代与古代东方文学研究中的古典学品质与方法 | 王立新 | 论文 | 东方丛刊[CSSCI] | 2010/01/05 |
7 | 丹尼尔.琼斯没有参与第一个国际音标表的制订 | 冉启斌 | 论文 | 现代语文 | 2010/11/10 |
8 | 关于舌尖前音的发音 | 冉启斌 | 论文 | 汉语学报 | 2010/05/10 |
9 | 莫让创新成创伤 | 刘佳 | 论文 | 《弘报》 | 2010/10/20 |
10 | 京剧创新之我见 | 刘佳 | 论文 | 《中国京剧》 | 2010/07/07 |
11 | 《走进京剧》丛书 | 刘佳 | 专著 | 新蕾出版社 | 2010/12/17 |
12 | 陌生的灰阑记 | 刘佳 | 论文 | 《文学与文化》 | 2010/01/13 |
13 | “似X非X”用法补正 | 董淑慧 | 论文 | 《语言文字周报》 | 2010/01/07 |
14 | 保加利亚汉语教学奠基人朱德熙和张荪芬 | 董淑慧 | 论文 | 《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第5辑)时事出版社 | 2009/12/11 |
15 | 世界汉语教育史 | 董淑慧 | 专著 | 商务印书馆 | 2009/12/07 |
16 | 反义语素合成疑问代词在中古近代汉语中的用法及其影响 | 董淑慧 | 论文 | 《汉语史学报》,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教育 | 2010/08/11 |
17 | 《双孝记》本事考 | 李晓芹 | 论文 | 河北大学学报 | 2010/12/08 |
18 | 国图藏《曲谱大成》所见南戏佚曲辑述 | 李晓芹 | 论文 | 文献 | 2010/04/07 |
19 | 为什么阻止、禁止句不用语气词“吧” | 卢福波 | 论文 |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 | 2010/02/10 |
20 | 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 | 卢福波 | 专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0/04/08 |
21 | 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时体语气助词“呢”的语气意义 | 王景荣 | 论文 | 澳门语言学刊、澳门语言学会 | 2010/01/07 |
22 | 节制——儒家对待自然的独特态度 | 胡明曌 | 论文 | 宁夏社会科学 | 2010/02/03 |
23 | 内容有涉大明宫的三方唐代墓志 | 胡明曌 | 论文 | 考古与文物 | 2010/10/12 |
24 | 《规则、制约条件和音系现象》简介 | 于辉 | 论文 | 当代语言学 | 2010/08/11 |
25 | 法国本土化汉语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 | 王瑛 | 论文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2010/06/03 |
26 | 浅论汉语口语互动表达教学法 | 王瑛 | 论文 | 世界华文教育 | 2010/02/04 |
27 | 蒙古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初步研究 | 梁磊 | 论文 | 《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0/05/05 |
28 | 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停延率 | 梁磊 | 论文 | 《庆祝王士元先生七十五寿辰学术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 | 2010/04/07 |
29 | 清纯的爱 凄美的情 | 鲍震培 | 论文 | 齐鲁晚报 | 2010/09/22 |
30 | 国梁的黑色幽默让人忧伤 | 鲍震培 | 论文 | 齐鲁晚报 | 2010/09/19 |
31 |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和文学 | 鲍震培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9/06/10 |
32 | 期待视域、阐释空间与本土经验——论“十七年”文学批评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接受与转化 | 曹霞 | 论文 | 扬子江评论 | 2010/04/07 |
33 | 革命话语的消解——论艾伟的长篇小说《风和日丽》 | 曹霞 | 论文 | 艺术广角 | 2010/06/08 |
34 | 王实味事件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 | 曹霞 | 论文 | 学术界 | 2010/05/04 |
35 | 成长之书——评徐则臣的《水边书》 | 曹霞 | 论文 | 小说评论 | 2010/04/08 |
36 | 卑微者与游荡者——评黄咏梅的小说集《隐身登录》 | 曹霞 | 论文 | 文艺争鸣 | 2010/08/04 |
37 | 铁路与华北棉花市场层级系统的形成(1905-1937) | 白宏钟 | 论文 | 《城市史研究》 | 2010/09/08 |
38 | 山西方言的特指问句 | 郭利霞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10/12/15 |
39 | 二语作文教学法给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 郭利霞 | 论文 | 现代语文 | 2010/07/08 |
40 | 晋语五台片的重叠式反复问句 | 郭利霞 | 论文 | 中国语文 | 2010/01/10 |
41 | 区域化汉语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 邓葵 | 论文 | 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首届区域化汉语国际教育论坛 | 2010/08/11 |
42 | 双峰方言中与“了”对应的两个助词本字考 | 邓葵 | 论文 | 天津市语言学年会 | 2010/11/20 |
43 | 从功能差异看组合差异 | 郭继懋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10/08/17 |
44 | 《现代汉语》 | 王红厂 | 编著或教材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0/08/18 |
45 | 运用整合原则和系统原则编纂积极型词典——从《俄语同义词新型解释词典》谈起 | 王红厂 | 论文 | 《辞书研究》 | 2010/10/12 |
46 | 方位词的立类过程及其意义 | 王红厂 | 论文 | 《长江大学学报》 | 2010/02/10 |
47 | 论“N前后”格式对名词的选择 | 王红厂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9/12/04 |
48 | 空间维度词“высокий”的隐喻分析 | 王红厂 | 论文 | 《西北大学学报》 | 2010/03/17 |
49 | 汉字与彝文的比较研究 | 史建伟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10/06/16 |
50 | 等韵学与音系学 | 施向东 | 论文 | 中国音韵学,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10/06/16 |
51 | 关于汉语普通话声母r的问题 | 施向东 | 论文 |
| 2009/12/10 |
52 | 古代汉语基础 | 施向东 | 编著或教材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0/05/12 |
53 | 藏语联绵词构词研究 | 施向东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9/02/12 |
54 |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总体思路和大纲研究 | 施向东 | 论文 | 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高教出版社) | 2010/05/06 |
55 | 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与唐初中原方音 | 施向东 | 论文 | 《佛教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 2009/06/01 |
56 | 北京话响音的鼻化度分析 | 石锋 | 论文 | 《当代语言学》 | 2010/04/08 |
57 | 音质与音色 | 石锋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10/01/02 |
58 | 语言学:从卡片之学到数据之学 | 石锋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0/07/28 |
59 | Intonation and respiratio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 石锋 | 论文 |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 2010/04/08 |
60 | 日语声调核在陈述语句中的表现 | 石锋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 2010/01/02 |
61 | 论语音格局 | 石锋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 2010/01/02 |
62 | 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停延率 | 石锋 | 论文 | 《研究之乐》,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10/03/05 |
63 | 塞音的声学格局分析 | 石锋 | 论文 | 《现代语音学前沿文集》,商务印书馆 | 2010/02/05 |
64 | 元音的三维空间 | 石锋 | 论文 | 《当代语言学》第3期 | 2010/01/11 |
65 | 杭州见闻—日本NHK但是汉语讲座课本6册合编 | 卢福波 | 编著或教材 | 日本放送出版社 | 2009/03/18 |
66 | 上海见闻—日本NHK电视台汉语讲座课本6册合编 | 陆平舟 | 编著或教材 | 日本放送出版社 | 2009/04/15 |
67 |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教材的开发—以“视听说”课程为例 | 陆平舟 | 论文 | 天津市语言学会天津警示对外汉语教学学会09年学会论文 | 2009/12/16 |
68 | 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模式探索—以日本爱知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 陆平舟 | 论文 | 汉语教学谈 | 2009/03/18 |
69 | 我们七七级·代前言 | 田桂民 | 专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9/01/08 |
70 | 七七级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地位 | 田桂民 | 专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9/01/07 |
71 | 固定语研究 | 王吉辉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9/04/16 |
72 | 新的模式,新的体会 | 王吉辉 | 论文 | 汉语教学谈 | 2009/03/18 |
73 | 汉语缩略语对反原则(草案) | 王吉辉 | 研究或咨询报告 |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 2009/01/13 |
74 | 从原型理论看意义的归纳与分例 | 王吉辉 | 论文 | 辞书研究 | 2009/03/18 |
75 | 法国中学汉语教师培训的思考 | 王瑛 | 论文 | 国际汉语教育 | 2009/04/15 |
76 | 汉语口语连贯表达的难点和对策 | 王瑛 | 论文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 2009/04/15 |
77 | 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 王瑛 | 论文 | 北京华文学院 | 2009/03/18 |
78 | 探寻60年代作家群的精神轨迹 | 曹霞 | 论文 | 文艺报 | 2009/12/09 |
79 | 《武训传》批判:对旧文艺及知识分子的规训 | 曹霞 | 论文 | 南方文坛 | 2009/05/13 |
80 | 滔滔话语之流与绝望的生存之相 | 曹霞 | 论文 | 文艺争鸣 | 2009/08/19 |
81 | 表“尽数完成”义“过来”的语法化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董淑慧 | 论文 | 汉语教学学刊 | 2009/12/31 |
82 | 与组合性述补短语有关的三个问题 | 郭继懋 | 论文 |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 2009/02/18 |
83 | “总理温家宝”与“温家宝总理”的表义分工 | 郭继懋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报 | 2008/11/26 |
84 | 关于选择同义格式作语言点的问题 | 郭继懋 | 论文 | 汉语教学谈 | 2009/03/18 |
85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梁晓萍 | 论文 | 汉语教学法 | 2009/03/18 |
86 | 艳遇西施故事的流变及其深层文化心理 | 梁晓萍 | 论文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 2009/01/14 |
87 | 京剧经典翻译研究理论与实践 | 刘佳 | 论文 | 天津市文化艺术印象4出版社 | 2009/01/14 |
88 |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 | 刘佳 | 论文 | 上海戏剧 | 2009/04/15 |
89 | 梅兰芳与布莱希特 | 刘佳 | 论文 | 中国京剧 | 2009/04/15 |
90 | 试论王尔德童话的基督教精神 | 刘佳 | 论文 | 戏剧丛刊 | 2009/01/14 |
91 | 山阴方言的疑问句 | 郭利霞 | 论文 | 晋方言研究 | 2009/10/14 |
92 | 陕西方言“A-A?”式选择问句 | 郭利霞 | 论文 | 方言 | 2009/11/18 |
93 | 略谈对外汉语词语文化意义教学—以“人情”与“人情味”为例 | 白宏钟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9/03/18 |
94 | 关于教师对语言点、词语教学的控制的几点思考 | 邓葵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9/03/18 |
95 | 语义教学—可突破语言教学环境 | 段文菡 | 论文 | 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 | 2009/11/18 |
96 | “身临其境”高级汉语实况听力(上册) | 段文菡 | 编著或教材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12/16 |
97 | 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其操作方法 | 卢福波 | 论文 | 全国对外汉语教师优秀教师论文集 | 2009/05/13 |
98 | 语法教学与认知理念 | 卢福波 | 论文 | 汉语教学谈 | 2009/03/18 |
99 | 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常用语气词及语气词的连用 | 王景荣 | 论文 | 天津语言学会09年会教师组三等奖 | 2009/11/28 |
100 | 亮度原则与临摹顺序—汉语异韵拟声词的语音规律和成因 | 冉启斌 | 论文 | 语言学科 | 2009/11/18 |
101 | 沈兼士的生年 | 冉启斌 | 论文 | 档案学研究 | 2009/04/15 |
102 | 从系统和结构的观点看韩语上古音研究 | 施向东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9/03/18 |
103 | 音史寻幽 | 施向东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9/03/18 |
104 | 自然语言和国际音标元音的对比分析 | 石锋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9/03/15 |
105 | 中美学生元音发音对比分析 | 石锋 | 论文 | 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刊 | 2009/03/15 |
106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和思考 | 石锋 | 论文 | 中国语言学报 | 2009/03/15 |
107 | 实验音系学探索 | 石锋 | 专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03/15 |
108 | 唐传奇叙事中的第一人称和人称转换 | 郑天刚 | 论文 | 明道中文学报 | 2009/03/15 |
109 | 文字类型视角下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 史建伟 | 论文 | 天津市语言学会年会以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 | 2009/11/28 |
110 | 谈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古代汉语》课的课程设置及相关问题 | 史建伟 | 论文 | 汉语教学谈—南开对外汉语教学及管理文集 | 2009/03/15 |
111 | 复合方位词“前后/左右/上下”研究 | 王红厂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9/11/15 |
112 | 《复合方位词“前后/左右/上下”研究成果》摘要 | 王红厂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8/02/15 |
113 | 语言的演变—基于形态语法扩散的实例研究 | 温宝莹 | 译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9/06/15 |
114 | 德国学生习得汉语塞音声母的初步分析 | 温宝莹 | 论文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2009/07/15 |
115 | 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声调习得偏误对比与教学策略 | 吴星云 | 论文 | 汉语教学谈 | 2009/03/15 |
116 | 《南开汉院博士文库》丛书 | 石锋 | 编著或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3/20 |
117 | 俞敏先生《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的学术贡献 | 施向东 | 论文 | 商务印书馆 | 2008/11/10 |
118 | 诗经中表盛众义的叠音词研究 | 施向东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1/10 |
119 | 挑战汉语、基础汉语口语 | 施向东 | 编著或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8/10 |
120 | 韵律与格律 | 施向东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7/10 |
121 | 等韵学和音位学 | 施向东 | 论文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08/03/20 |
122 | 汉藏比较研究中的历史层次和借词问题 | 施向东 | 论文 | 语文出版社 | 2008/01/10 |
123 | 《梁斌传》 | 王洋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5/15 |
124 | 说说句末语气词“哈”和“哈”附加问句 | 苏小妹 | 论文 | 现代语文 | 2008/04/25 |
125 | 《表白、还是沉默》 | 王红厂 | 译文 | 北京师范大学 | 2008/06/10 |
126 | “数词+量词+左右”和“数词+左右+量词”的区别 | 王红厂 | 论文 | 曲阜师范大学 | 2008/01/25 |
127 | 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 | 蔡言胜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4/10 |
128 | 汉语普通话元音习得的实验研究 | 温宝莹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3/10 |
129 | 雅克布逊理论框架下的儿童元音习得研究 | 温宝莹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8/08/15 |
130 | 日本学生汉语元音习得的实验研究 | 温宝莹 | 论文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08/07/15 |
131 | 网络文化的中国特色 | 刘晓红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1/10 |
132 | 汉语方言轻声的类型考察 | 梁磊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1/10 |
133 | 汉语中和调的跨方言研究 | 梁磊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5/10 |
134 | “过来/过去”的语法化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董淑慧 | 论文 | 理论语言学研究 | 2008/06/10 |
135 | 苏文茂相声艺术风格简论 | 鲍震培 | 论文 | 曲荟 | 2008/01/20 |
136 | 试论中国传统思想对古代俗文学的侵润 | 鲍震培 | 论文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8/01/20 |
137 | 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 | 鲍震培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5/10 |
138 | 汉语拼音符号的实际发音 | 石锋 | 论文 | 语言文字应用 | 2008/01/20 |
139 | 试说当代汉语新方言 | 石锋 | 论文 | 中国北方方言与文化 | 2008/01/20 |
140 | 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 | 石锋 | 专著 | 商务印书馆 | 2008/01/20 |
141 | “格杀勿论”误用义的调查分析 | 冉启斌 | 论文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08/11/10 |
142 | 唐代“行程”的意义 | 冉启斌 | 论文 | 现代语文 | 2008/09/10 |
143 | 关于“脚注” | 冉启斌 | 论文 | 辞书研究 | 2008/05/10 |
144 | “刺谬”还是“刺谬” | 冉启斌 | 论文 | 编辑之友 | 2008/01/10 |
145 | 英汉语言形态变化的语音形式及意义 | 冉启斌 | 论文 | 世界汉语教学 | 2008/01/10 |
146 | “脚注”出现的时代及释义 | 冉启斌 | 论文 | 语言科学 | 2008/01/10 |
147 | 北京话r声母的变体及音位的聚合程度 | 冉启斌 | 论文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08/03/05 |
148 | 现代四川方音与中古音对应中的例外现象 | 冉启斌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1/10 |
149 |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之说解以及“钩”“凿”二字意义之分析 | 史建伟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1/10 |
150 | 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体貌助词研究 | 王景荣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5/10 |
151 | 金秋集 | 王吉辉 | 编著或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1/10 |
152 | “打”意义的认识模式分析 | 王吉辉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8/01/10 |
153 | 戏曲艺术教育 | 刘佳 | 专著 | 人民出版社 | 2008/10/01 |
154 | “因为所以”句和“既然那麽”句的差异 | 郭继懋 | 论文 | 汉语学习 | 2008/06/15 |
155 | 魏晋至隋唐神仙题材歌舞论略 | 田桂民 | 论文 | 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7/02/10 |
156 | 大规模进行中国现地教学的成功尝试--南开--爱大合作模式评介 | 郑天刚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7/10/10 |
157 | 留学北京 | 段文菡 | 编著或教材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7/11/05 |
158 | 日本人的表情——会话时的表情传达了什么? | 段银萍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7/12/01 |
159 | 梁斌与新世纪剧社 | 王洋 | 论文 | 大众文艺出版社 | 2007/09/20 |
160 | 天津话与北京话轻声词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 梁磊 | 论文 |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7/10/10 |
161 | 汉语轻声的历史层次初探 | 梁磊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7/12/15 |
162 | 中国文化导论(教育与科举 专章) | 梁晓萍 | 编著或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7/08/10 |
163 | 华夏文化大观(华夏科举文化 专章) | 梁晓萍 | 编著或教材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2007/08/01 |
164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初级1阶段实验班 | 梁晓萍 | 论文 | 南开汉语教学文集 | 2007/07/01 |
165 | 关于《切韵〉性质和音系基础的讨论 | 施向东 | 论文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07/10/05 |
166 | 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 施向东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7/10/10 |
167 | 关于汉语拼音字母a和g的印刷和书写规 | 施向东 | 论文 | 高教出版社 | 2007/04/04 |
168 | 汉藏比较研究中的历史层次和借词 | 施向东 | 论文 | 《语言科学》杂志 | 2007/11/06 |
169 | 太和正音譜北曲谱各声调乐字考察 | 施向东 | 论文 | 商务印书馆 | 2007/06/10 |
170 | 《戈壁草》序 | 施向东 | 专著 | 作家出版社 | 2007/03/10 |
171 | 21世纪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祖晓梅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7/10/10 |
172 | 主观文化与第二语言教学 | 祖晓梅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7/01/20 |
173 | 试论萼绿华的降临及其诗歌 | 桑宝靖 | 论文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07/08/15 |
174 |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环节与模式 | 卢福波 | 论文 | 商务印书馆 | 2007/08/10 |
175 | 汉语教学与认识理念 | 卢福波 | 论文 | 汉语学习 | 2007/06/15 |
176 | 汉语语音教学笔记 | 石锋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7/06/10 |
177 | 普通话四音节韵律词的时长分析 | 石锋 | 论文 | 世界汉语教学 | 2007/10/10 |
178 | 中国学生西班牙语元音的语言迁移研究 | 石锋 | 论文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7/09/01 |
179 | 汉语普通话儿童元音发展 | 石锋 | 论文 | 中国语文 | 2007/09/10 |
180 | 语音取样及实验数据的归一化和相对化分析 | 石锋 | 论文 | 语言科学 | 2007/03/10 |
181 | 中和水语塞音的声学考察 | 石锋 | 论文 | 民族语文 | 2007/03/10 |
182 | 长沙话声调的音高统计分析 | 石锋 | 论文 | 语言研究 | 2007/04/10 |
183 | 哈尔滨话声调的音高统计分析 | 石锋 | 论文 | 汉语学习 | 2007/01/10 |
184 | 实验音系学与汉语语音研究 | 石锋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7/01/10 |
185 | 从音轨方程考察普通话不送气塞音声母的协同发音 | 石锋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7/01/10 |
186 | 外国文化导论 | 刘佳 | 专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7/06/01 |
187 | 日本学生汉语元音发音的特点及教学 | 温宝莹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7/10/10 |
188 | 日本学习者汉语元音习得研究 | 温宝莹 | 论文 |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 2007/03/10 |
189 | 汉语普通话儿童元音发展 | 温宝莹 | 论文 | 中国语文 | 2007/09/01 |
190 | 语义韵律和汉语消极修辞 | 王泽鹏 | 论文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2007/07/01 |
191 | 语彙学研究之新局面 | 王泽鹏 | 论文 | 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 | 2007/10/10 |
192 | 对外汉语熟语教学浅谈 | 王泽鹏 | 论文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7/10/10 |
193 | 中国小说通史清代卷第二十编 | 鲍震培 | 专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06/10 |
194 | 现代四川方音与中古音对应中的例外现象 | 冉启斌 | 论文 | 刘叔新先生从教50周年纪念论文集 | 2007/12/01 |
195 | 北京话r声母的变体及音位的聚合程度 | 冉启斌 | 论文 | 中国音韵学--南京大学 | 2007/12/01 |
196 | 普通话单音节中爆发音的VOT分析 | 冉启斌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7/12/01 |
197 | 从音长论普通话舌尖后塞擦音声母的语音性质 | 冉启斌 | 论文 | 汉语学报 | 2007/08/10 |
198 | “V前后”格式中动词的特点 | 王红厂 | 论文 | 商务印书馆 | 2007/02/10 |
199 | 中古典型后置方位词“上”、“下”的认知语义分析 | 蔡言胜 | 论文 | 江汉大学学报 | 2006/06/30 |
200 | 汉语中和调的跨方言研究摘要 | 梁磊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6/07/20 |
201 | 内部形式的变动与词语的意义 | 王吉辉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6/07/20 |
202 |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 | 卢福波 | 论文 | 商务印书馆 | 2006/07/20 |
203 | “于是”和“所以”的异同 | 郭继懋 | 论文 | 语言学报 | 2006/11/03 |
204 | 《论语》关系从句研究 | 刘春兰 | 论文 | 第五届先秦两汉学术两岸研究生论文发表会 | 2006/11/18 |
205 | 汉语普通话元音习得的实验研究 | 温宝莹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6/12/01 |
206 | 初级口语(三)挑战汉语 | 施向东 | 编著或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6/12/01 |
207 | 初级听力(三)挑战汉语 | 施向东 | 编著或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6/12/01 |
208 | 初级精读(三)挑战汉语 | 施向东 | 编著或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6/12/01 |
209 | 汉藏语唇辅音与半元音W的交替 | 施向东 | 论文 | 语言研究 | 2006/07/04 |
210 | 等韵图在昆曲度曲理论中的运用探析 | 施向东 | 论文 | 戏曲(杂志) | 2006/02/20 |
211 | 怎样让我们的语言具有和谐的美感 | 刘晓红 | 论文 | 语言文学周报 | 2006/04/26 |
212 | 语言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 刘晓红 | 论文 | 语言文学周报 | 2006/07/19 |
213 | 解读《词汇语义学》 | 刘晓红 | 论文 | 中国外语 | 2006/05/18 |
214 | 日汉--同声传译入门 | 陆平舟 | 编著或教材 | 日本三惠社 | 2006/03/02 |
215 | HSK中等(B) | 陆平舟 | 编著或教材 | 日本三惠社 | 2006/01/05 |
216 | 五百个基础汉字造出的句子可以覆盖多少个语法点 | 崔建新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6/06/22 |
217 | 音轨方程及其应用 | 冉启斌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6/12/01 |
218 | 也谈“黄叶地”与“黄花地” | 冉启斌 | 论文 | 语文建设 | 2006/03/02 |
219 | 艳遇西施故事与其文化心理 | 梁晓萍 | 论文 | 文学与文化 | 2006/12/01 |
220 | 雅俗文学的互渗与明清家族小说研究 | 梁晓萍 | 论文 | 社会科学辑刊 | 2006/10/25 |
221 | 明清家族小说的体裁与叙事倾向 | 梁晓萍 | 论文 | 浙江社会科学 | 2006/07/20 |
222 | 中国文化课的改革与建设-以《中国概况》为例 | 祖晓梅 | 论文 | 世界汉语教学 | 2006/10/05 |
223 | 汉语方言的南北区分 | 石锋 | 论文 | 民族出版社 | 2006/03/30 |
224 | 语音研究笔记三则 | 石锋 | 论文 | 南开语言学刊 | 2006/06/06 |
225 | 北京话声调分组统计分析 | 石锋 | 论文 | 当代语言学 | 2006/06/22 |
226 | 北京话声调统计分析 | 石锋 | 论文 | 中国语文 | 2006/02/20 |
227 | 初级汉语精读(二) | 史建伟 | 专著 | 南大出版社 | 2006/01/16 |
228 | 口语课中反问句的教学策略 | 邓葵 | 论文 | 海外华文教育 | 2006/01/16 |
229 | 弹词《天雨花》的作者是陶贞怀吗? | 鲍震培 | 论文 | 中华书局 | 2006/04/06 |
230 | 乌鲁木齐方言动词/形容词后的“掉” | 王景荣 | 论文 | 语言与翻译 | 2006/02/10 |
231 | 社区、学习型社区简论 | 王瑛 | 论文 | 枣庄学院学报 | 2006/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