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一等奖(29项)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学院 |
1 | 数学文化类课程在全国的推广 | 顾沛、李尚志、朱传喜、邹庭荣、李军、赵红梅、白晓棠、王兆军、戴瑛 | 数学科学学院 |
2 | 经济学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 逄锦聚、刘灿、林木西、杨瑞龙、何自力、范从来、白永秀 | 经济学院 |
3 | 基于现代技术的《结构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 孙宏伟、陈兰、段文勇、沈荣欣、袁满雪、赖城明 | 化学学院 |
4 | 全国联动式研究-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创新型史学人才培养平台 建设 | 王利华、陈志强、门连凤、杨栋梁、李治安、王晓欣、蓝海、孙立群、江沛、侯杰 | 历史学院 |
5 | 构建电子信息类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 孙桂玲、李国峰、程如岐、高艺、李晓晨、王志红、司敏山、赵二刚、徐晓黎、刘立津 | 信息技术科学学院 |
6 | 创新性科学素质教育公选课教材《天文学新概论》(教材) | 苏宜 |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7 | 合作、创新与交流——以学术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李川勇、宋峰、王慧田、刘玉斌、孙骞、满荣、 孙益顶 | 物理科学学院 |
8 | 生命科学本科生实验实践能力内涵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张金红、白艳玲、刘巍、赵立青、牛淑敏、刘燕强、朱晔荣、刘方、卜文俊、刁虎欣 | 生命科学学院 |
9 | 以“公能”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环境科学特色专业建设 | 鞠美庭、王玉秋、孙红文、楚春礼、邵超峰、李洪远、聂庆华、郭晓燕、姬亚芹、李铁龙、张裕芬、王宝庆、李尧、刘海峰、丛培芳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0 | 现代中国文学(教材) | 乔以钢、罗振亚、李锡龙、李新宇 | 文学院 |
11 | 法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的实践与探索 | 付士成、陈耀东、李晓兵、刘萍、唐颖霞、刘芳、王鹏、赵红 | 法学院 |
12 | 南开政治理论课 “公能教育”的目标设计与训练实效 | 杨谦、刘娟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
13 | 金融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 周爱民、赵胜民、李雪莲、曹华、刘晓峰、张骅月、宋敏、韩文霞、何青、李学峰、张增伟、于长秋、吴明华 | 经济学院 |
14 | 自动化与智能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 方勇纯、张雪波、许林、刘景泰 | 信息技术科学学院 |
15 | 全球化时代国际法教学改革探索 | 左海聪、朱京安、程宝库、张勇、秦瑞亭、许光耀、孙建、唐颖侠、王鹏、胡建国、向前、阎愚 | 法学院 |
16 | 南开化学学科“公能”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 申泮文、计景成、乔园园、牛文利、李姝、石瑶、周震、刘月波、 孙宏伟、郑龙 | 化学学院 |
17 | 物理学类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刘玉斌、李川勇、夏焕云、满荣 | 物理科学学院 |
18 | 以“培养基础能力,建立知识体系”为目标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 孙骞、陆文强、张春玲、刘丽飒、李川勇、李飞飞、陈靖、朱江、王铮 | 物理科学学院 |
19 | 生物学科优秀学生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 刘方、卜文俊、严冰、张金红、 宋文芹、陈凌懿、刘书民、刘青 | 生命科学学院 |
20 | 微生物学系列化教材 的建设(教材) | 李明春、牛淑敏、蔡峻、李国强、 严冰、刁虎欣、杨文博、邢来君 | 生命科学学院 |
21 |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探索 | 袁庆宏、杨斌、崔勋、李新建、张立富、王健友、刘俊振 | 商学院 |
22 |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赵宏、孙克忱、王恺、李敏、张健、王津涛、高裴裴、王刚、徐颖 | 信息技术科学学院 |
23 | “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生态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 王一普、李霞、黄跃华、李洁、韩丽娜、林军、陈丽虹、梁伟、刘萍、郭嘉、李蜜、简悦、孙永庆、丛颖、唐磊 | 外国语学院 |
24 |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及教材) | 韩立红、孙雪梅、王玉玲 | 外国语学院 |
25 | 逻辑学“探究-实验”教学模式 | 任晓明、熊立文、张晓芒、翟锦程、田立刚、李娜 | 哲学院 |
26 | 改革兴邦腐败亡国为主线的《中国王朝兴衰史论》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 刘敏 | 历史学院 |
27 | 代数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邓少强、朱富海、陈智奇 | 数学科学学院 |
28 | 联合办学的医学教育模式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探讨 | 刘文、张岩、倪虹 | 医学院 |
29 | 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探索与 实践 | 张玉利、薛红志、牛芳、胡望斌、杨俊、田莉、朱红 | 商学院 |
学校二等奖(30项)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学院 |
1 | 构建多层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 邱晓航、张守民、朱宝林、赵斌、王淑荣、任红霞、王庆伦、顾文、师唯、马越、徐娜、马建功、田金磊、李菁、冯占恒、程鹏 | 化学学院 |
2 | 依托授课专业,建设南开特色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 | 尹学博、张绪宏、李一峻、王庆伦、任红霞、程春英 | 化学学院 |
3 | 适应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环境化学立体教材建设 | 孙红文、戴树桂、汪磊、马小东、王翠苹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 | 细胞生物学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 周军、宋文芹、胡俊杰、陈凌懿、宁文、李登文、陈成彬、王春国、刘林、陈佺、刘娜、陈力 | 生命科学学院 |
5 | 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 刘燕强、刘巍、衡斌、邓飞 | 生命科学 学院 |
6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的实践 | 李川勇、刘玉斌、王慧田、罗延安、孙骞 | 物理科学学院 |
7 | 培养物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 宋峰、姚江宏、李玉栋、张心正、张国权、张小兵、臧维平、吴雪、张连众、孙甲明、禹宣伊、喻纯旭、张天浩、王新宇、魏正涛、朱开恩、薄方、涂成厚、赵明刚、曾晓伟 | 物理科学 学院 |
8 |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成长引导模式探索 | 满荣、韩榕、宋燕 | 物理科学 学院 |
9 |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创新与实验改革 | 李涛 | 信息技术科学学院 |
10 | 药学专业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改革研究 | 卢亚欣、李琳、孟萌、赵炜、侯媛媛、田新洪、李弟灶、沈杰、郭远强、苏国琛、张昱、刘瑞华、李亚利、朱元元 | 药学院 |
11 | 临床能力序贯化培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 倪虹、刘文、秦君芳、张岩、刘振华、王辛、田报春 | 医学院 |
12 | 应用解剖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 车永哲、刘文、刘春华、高长岭、柏永刚 | 医学院 |
13 |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材) | 侯欣一 | 法学院 |
14 | 《经济法》课程建设(教材) | 李建人 | 法学院 |
15 | 《法律方法》课程建设 | 刘风景、王彬 | 法学院 |
16 | 《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修订版 (教材) | 卢福波 | 汉语言文化学院 |
17 | 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强化学生自主实践过程 | 刘文、张艳、吴晓华 | 教务处 |
18 | 新时期南开大学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完善 | 索海军、王阳亮、林锴、袁伟、宁华 | 教务处 |
19 | “税收实务模拟实验室”建设及3门税收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 | 郭玲、丁宏、刑天添 | 经济学院 |
20 | 国际资本市场案例全英文授课 | 柳明 | 经济学院 |
21 | 经济学分析促进学生对WTO规则的理解——经济学科《WTO概论》 教材改革研究(教材) | 苑涛 | 经济学院 |
22 | “CFA专题讲座”教学改革创新及实践 | 曹华、刘晓峰 | 经济学院 |
23 | 复合型南开旅游人才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 徐虹、陈家刚、白长虹、滕欣莲、张植奎、喻晓航、王庆娟、张亚萍、易志斌、范清、刘定军、黄晶、韩冬、陈晔、邱玮、李中、焦彦、于海波、陈增祥、孟繁强、李晓义、杨德进 | 旅游与服务学院 |
24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其实施 | 傅佩缮、寇清杰、武东生、谷自力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
25 | 实践导向的南开MBA人才培养模式 | 薛有志、武立东、王儒、薛红志、王建友、张立富 | 商学院 |
26 |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创新改革 ——与世界五百强公司合作开设 课程建设方案 | 刘彦平、刘秉镰 | 泰达学院 |
27 | 财务管理(公司理财)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 楚义芳、付宏琳、刘勇、蒋珊 | 泰达学院 |
28 | 会计学教学中的德育 | 付宏琳、李惠璠 | 泰达学院 |
29 | 中国政治制度史 | 柏桦 |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30 |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 | 陈钟林、黄晓燕 |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