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严铁毅)12月18日,我校举办了跨区域跨院校研究性教学工作坊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由教务部和南开研究性教学校级教研团队(以下简称“教研团队”)联合举办,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参加线上会议。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研究性教学工作坊课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经验分享”,教研团队负责人张伟刚教授主持会议。
会上,张伟刚教授代表教研团队做“研究性教学工作坊课程规划与设计”专题报告,详细阐述了工作坊课程体系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课程规划理念,即打破现有的课程模式,以知识图谱形式实现“整体可视化学习”,形成知识、方法、技能、素养四位一体新结构。建立了研究性课程体系架构,包括理论建构、方法创新、课程设计、案例应用、成果产出五大模块,每个模块提供公共部分,然后按照知识点分解课程内容并支撑该模块教学功能。提出了研究性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介绍了研究性课程的单元设计法、分类设计法、调查设计法,基于P-MASE模型的研究性教学课程设计开发工具包,以及研究性教学工作坊课程案例遴选的条件和要求,并通过实例分析和说明了工作坊课程案例的凝练方法和课程建设过程。
南开大学文学院谢朝教授做“艺术设计类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与建设”专题报告,包括三部分内容。第1部分“艺术设计教学现状与问题”,阐释了在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必要性,分析了艺术设计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衔接瓶颈、教学方法论与设计研究方法论薄弱等。第2部分“基于P-MASE模型的课程设计”,以“传统造物文化研究”系列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以研究性教学P-MASE模型为指导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五维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实施效果。第3部分“课程建设成效与反思”,介绍了研究性教学理论、模型与方法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并对相关方法在消弭专业理论与专业设计课程间衔接瓶颈、培养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热情的成效、强化教学与专业研究方法论等方面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赵宏教授做“从教师的视角分享研究性课程的构建”专题报告。报告基于教育第一性原理,深入思考当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传统基于知识逻辑认知模式的视角探究导致学生创新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提出了高等教育需要重新构建大学生基于问题的逻辑认知模式,强调学生往往会因一个老师的教学魅力而爱上一门课,好教师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技术不能替代教学设计。利用动因理论,阐述了“有挑战性的工作、工作要获得认可感、做有责任感的工作和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成长”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此外,报告还介绍了构建“团队——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机制和推动大学计算机通识课以“3A5S”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成果,以及选课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并将改革后的课程作为实施研究性教学以及构建大学生问题逻辑认知模式的重要手段。
在研讨阶段,谢朝教授就“研究性教学联盟”的LOGO设计进行了构思和内涵说明。研究性教学联盟的标志以南开大学标志性元素——“八角星”为重要设计形态,同时将“南开大学研究性教学团队”标志中的线性元素拓展为红黄蓝绿的四个“面”,寓意“南开引领、不断拓展”;红、黄、蓝,作为三原色,是所有色彩的基础,象征着“研究性教学”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与方法;绿色则是成长、生命与未来的象征。“研究型教学联盟”标志旨在以视觉语言,展现团队“创新、包容、发展、融合”的精神理念。同时,参会成员纷纷表示,三个专题报告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案例详实,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不同高校专业教师进行研究性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和有效的实践途径。
教研团队负责人张伟刚教授作总结发言,他代表教研团队感谢学校教务部等职能部门领导对教学学术论坛活动的一贯支持,并向来自全国高校的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参会交流表示衷心感谢。针对研究性课程设计及建设如何深入开展、工作坊课程怎样实施和落地等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同时表示,教研团队将按照“三一行动计划”实施“两步走”策略,支持高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和所承担的课程,对标“南开模式”各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建设,促进研究性教学成果的培育和产出,实现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目标。
据悉,本次活动是我校举办的教学学术论坛第二十二期报告会,也是充实和完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五维研究性教学体系,促进研究性教学“南开模式”的应用推广,进一步推动“三一行动”计划落实和研究性教学在全国高校应用的促进会。后续教研团队将推出研究性教学工作坊课程的系列专题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