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我们迎来了2020年的飒爽金秋,也迎来了南开法学建制成立四十年的温馨时刻。四十年,风雨同舟,砥砺奋进;四十年,改革创新,谱写新章。
值此南开法学四十周年之际,法学院开展以“重温求学路 再忆南开情”为主题的征稿活动,为全体南开法学人提供畅叙情谊、展望未来的平台。
春华秋实四十载,让我们一起忆往昔岁月,重温那段终生难忘的青春年华,分享那些美好难忘的时代故事,共同凝聚南开法学人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故事......
感恩我的导师
王学涛
在南开法学建制成立40年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求学路,再忆南开情,回忆和导师相处的点点滴滴,致敬我的师父,致敬南开园的那份师生情,一朝为师生,一段师生缘,一生师生情。
“人有三命,一为父母所生之命,二为师造之命,三为自立之命。父母生其身而师造其魂,而后自立其命。所以师者,再生父母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为师父。”我的导师是张心向老师,据我侧面打听,张老师是目前法学院在职老师中在南开大学工作时间最长的,虽然她还有多年才能退休,但却已经是工作时间最长的在职老师。回首过往,从成立法学系到组建法政学院再到成立法学院,从八里台校区主楼西侧小平房到主楼三楼、范孙楼、再到主楼三楼,直到现在津南校区建成的法学院大楼,南开法学已经走过了40年坎坷而又光辉的历程,张老师也已经在三尺讲台上站了36年有余。在八十到九十年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法学院就唯有她一个刑法学老师。她的导师高尔森先生当时心疼的称她为南开大学法学院的“打工妹”,因为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所有关于刑法的方方面面的课程都只能由她一个承担,后来2000年以后,来了我们敬爱的刘士心老师、再后来郑泽善老师、王强军老师、隗佳等老师也陆续来任教。之前去高先生家里,高老还经常对我们提起,说张老师当年是多么的辛苦,学生多,课程压力大,每当说到此处时,眼里都泪花闪闪,十分心疼张老师。“打工妹”这三个字,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比较心酸和心疼。难能可贵的是在我和张老师相识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从来没有听她抱怨过一句,每次都是乐呵呵笑嘻嘻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皆为最美的相逢。
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张老师,我就被张老师的气质和魅力折服了。每次上课,张老师都是外面穿着一件修身得体的大衣,身形挺拔,姿态端庄,非常有精气神的走上讲台,配上一副眼镜,更有学者的那种独特气质。只要张老师走上讲台,台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安静下来,紧盯着张老师的一举一动,跟着张老师的开篇,打开教材,随张老师严谨的思路、精彩的案例开始沉下心徜徉于法学理论知识的海洋。
当年求学时我全程旁听了《犯罪学》,这个是张老师专门给研究生开的课,某天下午两点是第一次上课。在课堂上我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并分享了我读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的读书感受,张老师很高兴。我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大量的知识,而且通过旁听此课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灵感,很快就完成了毕业论文,写完初稿后,张老师多次指导我,完成了论文框架,补充了内容,完善了观点,提炼并进行了升华。因为当年毕业时,我提前半年多开始在上海浦东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实习,张老师每次都是在我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打我电话,怕工作时间影响我的工作,张老师知道学生穷,每次也都是她主动打过来电话,怕占用学生的电话费,至今难忘这个细节,无论何时何地,张老师总是处处为学生着想。
上学时张老师是请我们吃饭最多的老师,每年的谢师宴、教师节、圣诞节、新生入学、毕业典礼等重大节日,我们都会在些有特色的地方一起聚餐,例如馨香园、明珠园、客家公馆、胡氏宴、华苑新城的新上海菜、重庆火锅城和杭州361菜馆等,餐桌上张老师给我们讲做人做事的道理、讲餐桌礼仪、讲解如何点菜,冷菜和热菜如何搭配、菜品颜色如何协调等,这些课堂之外的知识对于我们就业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走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记得有一次张老师在一次聚会后,一边吃火锅一边告诉我们这些找工作的人:“人这一辈子,是个过程而已,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笔财富,不要把自己的困难夸大了,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儿。走过去,前面是个艳阳天。”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回想起张老师在吃火锅时教过我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至今受益匪浅。
当然,我在学校时也挨过老师多次的训,例如法律检索不全面,不细致,标点符号不认真、不太注意个人形象、不太会穿衣打扮、不太会点菜等。但是我认为批评是好事,挨训是福,多被批评的学生总是有进步的空间,批评和挨训之后都能够让我快速地成长和进步。回头看看,老师说的都在理,但是不会穿衣打扮、不会点菜等,至今还是软肋。
研三时,尽管我想来上海浦东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实习,但一直有点犹豫,因为如果来实习六七个月,后面各种找工作的机会和公务员考试等就都要全部放弃了。临行前的晚上,张老师给我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张老师鼓励、支持我尽快来上海实习,并告诉我来上海以后要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张老师说:“你厚道、踏实、能吃苦,我相信你,没问题。”为了安慰我,张老师还补充了一句“你先去上海工作三年,如果三年后你发现自己不适合上海,那我帮你再回天津工作。”后来我给自己的定位一定要走专业路线,专业主义,精益求精。
刚毕业的前3年,我觉得在上海压力特别大,一到冬天更加孤独寂寞寒冷,偌大上海,举目无亲,没有归属感也没有经济基础,总是想考公务员回山东老家工作,工作之余经常练习《申论》和《行测》,也参加了老家的多次公务员考试。2013年1月8日,张老师和隋老师来上海看望高先生,中午我们在未来资产唐朝酒店见面,掌门师兄告诉张老师我想逃离上海的想法,张老师再三叮嘱我,千万不要回老家,在上海工作好,机会多,发展空间大,让我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掌门师兄也是多次劝我不要回去。后来我给张老师汇报,在这边结交了一帮兄弟姐妹,有一些大哥大姐支持,工作比较顺利。张老师给我回了一个短信:“看到你进步很高兴。人有的时候,需要咬牙坚持一下,挺过去就行了。”我又回复到:“是的,张老师,在这里我一直坚持您告诉我的,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各方面都做地还可以。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想想您告诉我们的,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我会更加努力坚持下去的,有您的鼓励一切困难都能克服,谢谢您的鼓励和指导。”回头一看,还是在上海发展地更好,估计我也不适合在山东从事公务员工作。这让我明白了,在关键的时候还是要多多听老师的话,多听老师的话,肯定没错。
记得有一次张老师说:“我愿意将我几十年积累的各种资源帮助我的学生成长、发展。”对此,我深有体会,毕业后,在工作上遇到了疑难法律问题,我就咨询张老师的意见,听听张老师的建议,张老师每次都至少给我指导半小时,指导过后我就明白了应该如何操作;而且,每次我遇到最困难最复杂的事情,我穷尽我所有的能力和资源都无法解决时,我还是只能求救于张老师,而几乎是每次都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内心深处十分感谢。
有一次张老师来华东政法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会后,晚上我们和张老师夜游黄浦江,我对着江边的XX集团随口说了一句,这个是我们单位的客户,后来张老师在微信上如果看到XX集团的负面新闻,总是第一时间发给我,让我多加注意。并且通过师妹给我带话,让我严格要求自己,做金融,要严格防控各种风险。张老师知道我出身农村,经历过贫穷,毕业后从事金融相关工作,心里肯定希望我抵抗住各种诱惑,防控好各种风险。张老师说:“你们都有无限美好和可以大展鸿图的未来,现在的每一步必须要走的踏实稳健。你们是老师的梦想和希望。”为此,为了不让张老师挂念,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事,踏实做人,走好每一步。
张老师特别关心学生,操心学生的学习、工作和家庭。刚开始是关心学生,后来慢慢扩展到学生的父母、配偶、子女,慢慢又变成学生的岳父母、兄弟姐妹等。我父亲2018年突然生病了,期间,张老师多次关心,后来父亲康复了,天天给同心(作者的孩子)做饭吃,每天接送同心上学,让我满心阳光,让我珍惜和父亲生活的每一天。张老师还帮着学生找工作、找对象等,每年教师节和母亲节是张老师最幸福的时刻,能够收到来自天南海北学生的真挚祝福。
张老师特别爱小孩,见了毕业的学生,一般第一个问题是:“几个孩子啦?”如果回答还没有,一般是说“抓紧时间生一个”;如果是一个孩子,一般是说“抓紧时间再生一个。”然后就如数家珍的告诉我们,同门里谁有一个孩子啦,谁有两个孩子啦,谁家是男孩啊,谁家是女孩啊等。并且给我们反复强调一定不能重男轻女。上海同门最开心的事就是张老师有事来上海,总会抽时间和我们餐叙一番,畅谈我们当年上学的各种事情。张老师清晰记得李师兄当年总是穿一件粉色的上衣、记得阿梅上学时青春的样子等。2019年7月餐叙结束后,张老师还为我们有小孩的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份她从上海朱家角带回来的伴手礼,张老师清晰的记得哪位学生有了孩子,有了几个孩子,伴手礼的数量和孩子们的数量完全匹配,这个细节让学生特别感动。
张老师家种了些柿子树,当秋天收获的时候,张老师摘了许多柿子,让师妹从天津带到上海,给上海的小伙伴们品尝品尝,同时带给学生们最深的祝福--柿柿如意。岁岁年年保平安 柿柿如意满人间。张老师的许多关心是默默的、不经意间的,她会向师妹询问我的近况,指出我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总感慨我的努力和付出。老师说,你多年的努力是值得的,父亲享受了上海的医疗条件,娃娃们享受了上海的教育条件,当今年同心上小学时,张老师微信中告诉我,你的一切努力和辛苦都由此价值放大百倍。张老师心疼学生们的辛勤付出,又对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由感到由衷的高兴。非常感恩张老师,我们是何其有幸可以得到老师深深的挂念。无论学生们走到哪里,都是老师心里挂念的人。只要学生过地好,老师心里就是满满的幸福。
张老师的硕士导师是高尔森先生,2009年后定居上海。导师几乎每年都会从天津专程来上海看望恩师。2019年,张老师三次来沪探望恩师。2019年5月30日,高尔森先生从上海乘坐高铁去天津,参加众多学生为高老举办的90华诞活动;2019年6月5日,高老从天津乘坐高铁返回上海,张老师和隋伟老师亲自全程护送,本人能够亲眼看见师恩的这种传承,张老师和恩师拉勾相约早饭,隋老师腰伤在身仍毅然亲送恩师,和恩师高铁聊天的快乐远大于腰伤所带来的痛苦。我认为张老师和隋老师是真正到了问心无愧。
有一次,张老师和高先生约定好见面的时间,可是临出发前,张老师突然生病了,发烧加上腹泻,本来打算去医院看看,后来为了怕高先生惦记,就拿了点药,匆匆上了飞机,如约来到了上海。后来,张老师在返回天津的途中在我们同门群里写了一段话:
“各位同学,这次我和隋伟老师去上海看望我们的恩师高尔森先生和师母,得到了阿宏、阿涛、阿峰同学还有阿萌小朋友的精心关照,全程愉快顺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得到了高先生的教诲、关爱和帮助,终身感恩师恩,高先生的人格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是我们毕生的楷模,现在又得到了我们自己的学生的如此关爱和照顾,师生是一种缘分,一种亲情,感恩人生给我们的这种恩惠。由于不想‘扰民’,再加上是带病(先发烧后腹泻)强行出行,又提前结束行程,没有告知在上海的其他同学,有些遗憾,其实我也很想看到你们的,就像隋伟老师在学涛的有心安排下,‘意外’地看到了自己的亲学生,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我也有同样的心情。以后会有机会的。感谢各位同学,你们是老师一生的炫耀,你们是老师一生的骄傲。”
记忆中还有一次,2019年6月,张老师受法学院之托,来说服高先生接受记者采访,张老师讲了多个理由,每个理由都是那样的无法拒绝,最终高老答应了此次的采访事项,张老师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愉快的和高老拉钩庆贺,我很有幸在现场见到了这个难忘的时刻,一个90高龄的长者和自己的学生拉钩,相约下次采访时间,多么美好难忘的时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恩难忘、难忘师情。
是的,潜移默化中我慢慢理解了,师生是一种缘分,一份责任,一生牵挂,更是一世亲情,在言传身教中成长和感悟。学高为师必将声名流传,身正为范必将代代传承。现在的张老师受到我们同门热烈的拥戴,获得了学生无数的掌声和赞誉,这都是一生的财富和荣耀。
2020年10月10日于上海浦东
作者简介
王学涛,2010届硕士毕业生,曾在金元比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金元惠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金元惠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作,现任上海金元百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