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战略院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布两份重量级报告

资讯来源:经济行为与政策模拟实验室发布时间:2024-01-08点击量:11

工智能战略院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布两份重量级报告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1》发布

2020年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全面融合的元年。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内生于经济转型升级创造出的智能化需求。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进一步刺激了潜在需求,加速了人工智能和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发展的步伐。而美国技术封锁则坚定了中国立足自主创新构建新的全球创新网络的决心和信心。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加速发展,将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不仅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塑奠定基础。

2205家人工智能企业广泛分布在20个应用领域。其中,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智慧商业和零售两个应用领域的企业数占比最高,分别为17.20%和10.31%。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科技金融、智慧医疗、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数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8.39%、8.06%、7.39%、7.27%、6.26%。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应用领域占比最高,说明在全面融合发展阶段,突破应用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关注的焦点。

从应用领域企业融资额的分布看,智慧商业和零售,科技金融、新媒体和数字内容类应用领域的融资额最高,占比分别为16.82%,12.07%,11.22%。除此以外,智慧交通、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智能硬件占比均在5%以上,属于占比较高的应用领域。

2205家人工智能企业对三次产业的技术赋能看,第三产业排名第一,占比为78.05%;排名第二的是第二产业,占比为21.45%;排名第三的是第一产业,占比仅为0.49%。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主要发生在第三产业。随着包括5G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和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进程将加快。

在对第二产业的技术赋能关系中,排名第一的同样是制造业,占比87.24%;排名第二的是建筑业,占比5.91%;排名第三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5.63%;排名第四的是采矿业,占比1.22%。在对制造业的技术赋能关系中,排名第一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为31.35%;排名第二的是汽车制造业,占比为21.68%;排名第三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8.18%;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7.30%4.03%

在对第三产业的技术赋能关系中,排名第一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27.28%;排名第二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20.64%;排名第三的是金融业,占比11.63%;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占比10.87%8.87%

人工智能属于通用目的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涉及一系列互补性创新。因而,人工智能企业和三次产业企业之间的技术赋能是相互的。人工智能和三次产业技术之间的重新组合将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是国内创新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表现为消费互联网升级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农村网络空间产业生态的形成和发展是消费互联网升级的重要维度。基于48家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农村网络空间产业生态通过促进创业和就业为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创造了条件。报告的研究发现,在截至201912月尚未脱贫的52个贫困县63.52万网络从业者中,在22种新职业类型就业。网络从业者人数最多的职业类型为视频创作者,共计23.34万人,占比为36.74%;其次为内容创作者,共计21.61万人,占比为34.02%;排名第三为市场拓展员,共计18.14万人,占比为28.55%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表现为产业的智能化。产品的智能化和生产的智能化是产业智能化的二个基本维度。围绕的产品智能化和生产智能化发展,产业互联网日益与消费互联网相互交融。

具有产业赋能功能的新型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新型平台存在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交易平台的智能化升级;二是创新型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对15家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分析表明,通过原有平台的转型、垂直子业务平台和开发者社区的建设,新型平台对实体经济进行赋能。新型研发机构则通过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平台的搭建,助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

报告下载链接:

全面融合发展中的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pdf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1》发布

在2021年5月22日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教授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 2021》。

作为通用目的技术,人工智能不仅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力,而且能够激活历次工业革命积累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潜力。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正在成为决定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键因素。《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 2021》科学评估了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发展和竞争力现状,同时对决定和影响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系统考察了各地区促进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有效性和环境状况。

本报告通过实际调查和大数据相结合的方法采集数据,并建立样本数据库。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检测到2205家人工智能企业、3741个投资者、295所AI大学和123家非大学科研机构、444家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在中国境内召开的总计1708场会议、31个省市自治区出台的577项相关政策和1073家人工智能产业园区。

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有6项一级指标和10项二级指标,分别为:企业能力方面的企业规模和企业创新能力、学术生态方面的AI大学和非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资本环境方面的融资和投资、国际开放度方面的核心人力资本开放度和技术开放度、链接能力的链接者和政府响应能力的政府响应。在二级指标之下,再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设立相应的24项三级指标。

从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看,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上位于第一梯队;位于第二梯队的省市自治区包括四川省、安徽省、湖南省、辽宁省、天津市、福建省、湖北省。综合评分中,2021年排名相比2020年上升的省市自治区为:江苏省、四川省、安徽省、湖南省、福建省、重庆市、河南省、江西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下降的省市自治区为:山东省、辽宁省、陕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山西省、云南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从评价指数的分项排名看,产业竞争力排名较高的省市自治区都是人工智能

企业较为聚集的区域。城市经济转型和升级过程中创造出的智能化需求,是引致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术生态评分较高的省市自治区,例如陕西省(排名第六)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上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水平,反而是学术生态排名分别位列第八、十一和十五名的山东省、安徽省和湖南省,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以智能化需求为导向,构建和培育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是区域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对四大经济圈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位列四大经济圈首位,京津冀位列第二,珠三角位列第三,川渝位列第四。与 2018-2020 年的评价结果相比,长三角首次超过京津冀位列第一。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进程的加速和北方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创新资源的“南移”是改变区域竞争力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

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中,除了直辖市,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前列的城市基本都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深圳市、杭州市、广州市和南京市位居前四,分值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是城市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随着新基础设施计划的实施、消费互联网的升级和产业互联网的启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开始步入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其中,融合产业部门的发展是未来影响人工智能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应用场景的开放、产业智能化创新生态的形成、数据生态优势的提升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是决定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发展和竞争格局的关键。

报告下载链接: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1).pdf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