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 2021-05-25 来源:国新网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日前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先生,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先生。下面首先有请关强先生作情况介绍。
2021-05-25 10:02:31
关强(徐想 摄)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
谢谢主持人,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代表国家文物局向新闻界以及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习近平同志多次视察博物馆,并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亲自部署、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是博物馆体系布局逐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国备案博物馆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增幅23.4%。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224家,非国有博物馆1860家,免费开放博物馆5214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博物馆社会功能有效发挥。2020年全国博物馆举办2.9万多个展览,策划22.5万余场教育活动,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我们采取限流措施的状况下,仍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1.3亿人次,“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
三是博物馆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博物馆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国家文物局与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逐步确立,理事会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博物馆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成为推动博物馆管理日益标准化、规范化的有效手段。
然而,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如何回应时代需求,进一步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实现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变,是博物馆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历时近3年,研究起草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近日,由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
《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为新时代博物馆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涉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分为5部分21个方面的具体举措: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提出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二部分“加强分类指导,优化体系布局”,针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的博物馆,明确未来发展定位。第三部分“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服务效能”,从优化征藏体系、提升保护能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展陈质量、彰显教育功能、优化传播服务、增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全面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第四部分“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从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深化博物馆领域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第五部分“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改革保障”,从加强组织领导、财政支持、队伍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为深入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意见》的亮点和创新点在于: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鼓励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束缚,释放发展活力。如探索建立行业博物馆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二是坚持统筹协调。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提高博物馆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水平。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实现博物馆高品质、差异化发展。如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三是坚持开放共享。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如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
最后,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和报道我国博物馆向前发展的脚步,让博物馆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2021-05-25 10:10:10
邢慧娜邀请记者提问(刘健 摄)
邢慧娜:
感谢关强副局长的情况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大家可以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1-05-25 10:11:2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您刚才提到的是要从优化体系布局的角度来推进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方面能否介绍一下具体的工作安排是怎样的,谢谢。
2021-05-25 10:15:52
关强:
谢谢你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其中5214家免费开放,定级博物馆达到1224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达到825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但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我们提出了“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的目标,这是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更是博物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不断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
2021-05-25 10:16:13
关强:
一是统筹实现博物馆差异平衡发展。针对不同层级的博物馆,我们将视其基础和底蕴,推动差异平衡发展。如:国家和省级博物馆发展现状普遍较好,要继续在自身功能提升和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关注市县级博物馆发展,部分重要市县级馆实现特色化发展,中小博物馆发展质量在国家和省级博物馆的指导和帮扶下,普遍得到提升;更加关注社区、乡村和边疆地区博物馆发展,实现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均等化。
2021-05-25 10:16:39
关强:
二是推动博物馆特色化发展。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收藏单位,更是文化传播单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因此,我们将更加注重博物馆凸显服务大局的主动性和时效性,紧密结合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依托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件,建设一批具有当代主题的特色博物馆;我们要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文物遗址及工业、农业等遗产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博物馆;聚焦不同选题,建设一批能够反映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点特色专题博物馆,更好地发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2021-05-25 10:16:55
关强:
三是推动博物馆集群发展。正确分析不同区域博物馆发展现状,立足资源和禀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核心示范区、建设“博物馆小镇”,实现不同区域博物馆的集群式发展。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以促进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有机融合;陕西西安、山西大同、江苏南京等地也都陆续拉开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大幕。
2021-05-25 10:17:10
关强:
四是关注非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的发展。我们将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非国有博物馆扶持政策,充分考虑主办单位意愿和发展环境,扶持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发展,通过联展、巡展、借展等方式,让文物系统的富余资源在行业博物馆得到有效利用。进一步规范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的管理,明确不同资源属性、不同举办者性质的博物馆权责,建立起博物馆共建共管的机制。这方面,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努力构建博物馆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建立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体系。当然这项工作还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因为在顶层设计之后,具体落实还是要到省市县各级,所以我们会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这方面工作。谢谢。
2021-05-25 10:17:2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刘健 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们知道博物馆改革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了,包括这次的指导意见也是历时三年时间才修订完成,发布出来,我很想知道,究竟哪部分的议题在内部讨论了那么长时间?《指导意见》的发布会让我们国内的博物馆体制机制产生怎样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很关注文创产业的发展,它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谢谢。
2021-05-25 10:29:43
罗静(徐想 摄)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
这个文件确实是历经了三年的时间得以出台。之前在多种场合我们也通报了文件起草的相关进展。文件在起草和报批发布过程中,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因为博物馆的发展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领导有明确的要求,希望进一步高位推动这项工作,由原来的国家文物局一个部门发布的改革意见,到今天呈现给大家的是九部委联合发布。这是为改革提供更多的配套资源,做更多的推动。所以今天呈现给大家的文件,会感觉到改革措施是很丰满,也很到位的。
2021-05-25 10:29:59
关强:
博物馆这些年确实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大家都纷纷到博物馆参观,所以现在越来越是热门。随着博物馆热的空前升温,节假日观众的参观需求也大幅的增长,一票难求的情况确实时有发生,特别是现在疫情情况下,因为各馆都采取了限流措施,所以票的限制会更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参观的体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各地博物馆积极研究应对措施,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比如结合自身承载能力,过往节假日实际到馆率等情况,适当增加投放门票量或预约的名额。还有很多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为更多观众提供入馆参观机会。遇到像黄牛倒票等现象及时向相关执法部门反映情况、协助处理。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在线发布广告、安排工作人员现场引导等方式,告知公众参观预约的正规渠道。加强技术建设与保障,做好购票或预约系统后台的监控筛查,防止黄牛恶意侵占参观名额。通过云展览等方式创新拓展线上传播渠道,也能有效缓解公众无法到博物馆现场参观的遗憾。谢谢。
2021-05-25 10:30:29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刘健 摄)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一些博物馆在节假日出现了一票难求甚至黄牛倒票的现象,请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谢谢。
2021-05-25 10:31:08
关强:
您刚才提到了关于文创方面的问题,总书记一直强调“让文物活起来”,我们这些年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文创方面,我们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发挥博物馆主体作用,多渠道开发文创产品,我们也探索授权开发与经营,与腾讯、百度、中国移动等都开展了战略合作,推动文物资源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此外,像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到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文创产品开发队伍在不断地扩大,像考古盲盒、唐宫夜宴等这些新的文创产品也相继面世,引领了国潮消费的新时尚。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历史文化元素也走进了人们的美好生活。
在《意见》中,在文创方面也有涉及,比如一方面是规范和鼓励资源开放共享,深入贯彻《意见》,进一步理顺博物馆文创工作的体制机制,践行《新时代新文创赋能美好生活倡议书》。切实贯彻实施《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这也是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一个操作指引,明晰社会力量进入文物领域的法律规定、政策边界和各方权益。推动建立文物登录制度,推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指导文博单位进一步梳理馆藏文物资源,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有序地向社会开放文物资源。
二是要全面提升文创研发能力,要高度重视博物馆文创设计开发与生产品质,将深度研究与创意阐释相结合,关注文创产品质量与内涵,结合市场需求,做好供给侧改革,深化市场分析与调研,开发更加贴近生活、深入衣食住行、引领生活美学的多样化的文创产品。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招募、竞赛、交流等方式,面向创意设计从业者、工艺美术从业者、高校教师和学生等人群开展遴选和培养。
三是持续推进跨界融合创新,征集培育一批研究能力强、实践基础好、示范作用明显的文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创意设计企业,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也支持文博单位与社会各界加强行业合作,促进品牌+品牌的联手,开展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创意的探索实践,构建社会参与博物馆文创全链条,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谢谢。
2021-05-25 10:32:3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注意到这次《意见》第四部分提到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请问我们接下来计划如何加强这种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探索,来进一步激发博物馆办馆的活力,使得博物馆真正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谢谢。
2021-05-25 10:39:49
关强:
我刚才在介绍时已经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请罗司长回答一下。
2021-05-25 10:40:09
罗静: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这也是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我们调研时间最长,各部门讨论的时间更长的方面,总结起来有几个方面:
第一,在管理体制上,我们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来探索管办分离,最主要的要赋予博物馆更大的在业务上的自主权,以及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我们今年和李司长一起开了公共文化领域的理事会建设试点总结会,“十四五”期间我们会进一步推动理事会制度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探索建立权责对等的、运行协调的决策机制。
第二,在激励机制上,我们在探索给博物馆更多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岗位设置方面,因为作为博物馆来说,它既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同时也是研究机构,所以对于特殊的岗位,我们赋予了博物馆更多灵活的设计权利。我们试图要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对陈列展览、教育项目、文创产业开发的收入分配,提出了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的相关要求。
第三,在社会参与上,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的愿望非常强烈,一是对传统的博物馆之友、志愿者队伍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在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以后一些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内容,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来参与相关工作。同时,我们也实施了“博物馆+”战略,积极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科技、传媒等相关领域的跨界融合,调动更多的力量,利用博物馆资源,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2021-05-25 10:42:22
关强: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了整个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包括体制机制,所以请李司长从这个角度也给予回应。
2021-05-25 10:43:13
李宏(徐想 摄)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
刚才罗静司长都已经点到了一些关键的问题,我再补充一点。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年它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渐凸显。这次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是博物馆领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及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举措。我们将和文物局一起,结合改革意见的贯彻实施,推进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深化改革,目的是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推动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基层。推进博物馆与城乡公共文化的设施合作,助力各类公共文化新型空间的打造,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感,推动博物馆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服务15分钟城市生活圈,增加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进乡村的频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错峰延时开放。
二是搭建社会参与的平台,增加服务供给。推动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市场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展览、教育和文创的开发,鼓励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持续发展。同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以直接捐赠、设立基金会等形式支持博物馆的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服务。大家也都很熟悉,在疫情以来,公共文化通过数字化服务,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推进博物馆大数据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博物馆的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四是继续完善理事会制度。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执行机制,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谢谢。
2021-05-25 10:43:59
海报新闻记者提问(刘健 摄)
海报新闻记者:
《意见》中要求博物馆要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的能力,请问有什么具体举措?谢谢。
2021-05-25 10:44:22
罗静: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博物馆在馆藏文物的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我们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优秀传统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不断地趋向成熟与稳定。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年,我们着重在文物病害的无损检测、金属文物的防腐修复、饱水漆木器的脱水定型、糟朽丝织品加固等方面取得很多重要的进展。与此同时,我们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就是环境的监测与控制方面的实践在不断推进,我们初步形成了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工作体系。但是,我国馆藏文物数量巨大,种类丰富,文物病害类型也复杂多样,馆藏文物保护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这次改革意见印发以后,我们将着重从四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不断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重点推进馆藏文物的劣化机理、文物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攻克一批文物保护修复的关键技术,为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不断去完善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
二是要加强保护的标准化建设。在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无损、微损的检测分析、病害的诊断、修复效果的评价,以及馆藏文物环境的监测控制等方面,要加强标准的制修订,以及标准的宣贯工作,针对性发挥标准的保底线和拉高线作用,来推动馆藏文物保护的标准化水平。
三是加大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目前,国家文物局在33个重点科研基地中有10个是与馆藏文物保护相关的重点科研基地。可以说,这10个基地是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和优化基地的布局,加大建设力度,并通过设立工作站、技术培训、开展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对行业的带动作用。
四是扩大开放合作。推动博物馆不断地开放研究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深入、更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吸引和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能力的提升。谢谢。
2021-05-25 10:45:19
关强:
我再补充两点,一个是为了配合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也是为了配合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的活动,我们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万年永宝”展览,这个展览是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能力的一个体现,或者说是一个成果展。我们按照国家要求,正在编制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中也会对文物保护能力提升有进一步的研究部署。谢谢。
2021-05-25 10:45:39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提问(刘健 摄)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疫情使文化交流受到影响,对于加强博物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有何考虑?未来如何利用博物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过博物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谢谢。
2021-05-25 10:58:45
罗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物的重要收藏机构,理应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阵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博物馆走向了海外,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文物的援外范围也不断扩展,国际文物的“避难所”也在中国落户,国际博协的培训中心也日益壮大,“一带一路”沿线博物馆交流合作也日益紧密。比如6月份,丝绸之路周在中国杭州举办第二届活动。在博物馆领域,我们国际的联合策展机制也趋于成熟,文物保护、文物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成果也频出。刚才关局长也谈到,我们17日-19日刚刚结束的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在中国举办,这次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依然有1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藏品保护专家进行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国外专家也惊叹中国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绩。而且,多元与包容在博物馆得到淋漓尽致的阐释,在国际交往中,可以说中国的声音得到充分表达。
面向未来多重的挑战,我们应该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去深化国际合作。
第一,我们要指引中国的博物馆迈向世界舞台。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进下,中国博物馆取得了快速的进展。前国际博协主席苏埃曾经对中国博物馆有这样的评价,中国已日益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中心和热点。让博物馆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彰显中国风貌、中国声音的窗口,我们在“走出去”方面,在制定这次改革意见的时候,我们也做了相关的调研和思考,我们要从“文物外展”走向“理念输出”,让中华文化与世界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和强大动力,要动员各方面广泛参与,增强策展的主动性,拓展策展的思路,提升策展能力,着力弘扬中华文化蕴含的人类的共同价值,增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这方面,我们要做一些转变。过去我们的展览,主要展示了我们艺术的价值、科学的价值、历史的价值,今后我们更多的要体现出人类的共同价值。
第二,我们要积极引进人类优秀文明的成果,使中国博物馆成为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平台,不同国家和人民相向而行的桥梁。《意见》提出要实施世界文明展示工程,通过联合策展、项目合作、人员交流等方式,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际博物馆的先进经验,加强国际间博物馆领域的经验分享与交流合作,来凝聚成为中国特色博物馆发展理念,让中国博物馆进一步成为世界博物馆的焦点。我们要不断向世界贡献我们中国方案。
第三,因势利导,共结硕果。充分发挥我国博物馆近年来在管理、技术和专业方面取得的进展和优势,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专业人员培训、展陈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来分享我们的成功经验,保护传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促进民心相通、美美与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我们中国博物馆的积极作用。谢谢。
2021-05-25 10:59:01
新华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新华社记者:
我们指导意见中提到要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请问我们有哪些具体措施来保证群众尤其是年轻人能够因为求知欲走进博物馆,然后带着知识走出来呢?谢谢。
2021-05-25 11:06:30
关强:
谢谢您的提问。博物馆面向学校以及学生开展知识推广教育,这一直是我们博物馆一项重要的功能,我们每年社教量是很大的,每年搞活动都是20余万场次,有很多活动是针对学校的。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文物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当前京津冀、重庆、陕西等地“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也都有很好的成效,博物馆专题讲解、流动展览、讲授课程、体验活动等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也走到中小学生的身边。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馆校共建”,深化馆校融合。我们前些日子,教育部和国家文化局专门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建立博物馆教育服务的标准,构建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同开展教材内容编写,将博物馆文化资源以符合中小学生知识水平、教育教学需求方式,有机深入地融入在校学生的课程,丰富博物馆课程体系。
现在全国有581家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有203家是博物馆纪念馆,约占35%,基本形成了全国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的阵地网络。下一步我们将再继续支持更多的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的同时,通过制定博物馆研学规范和服务标准,建立博物馆教育资源地图,推介优秀博物馆研学课程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教育服务水平。谢谢。
2021-05-25 11:06:59
新京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新京报记者:
刚才我们也了解到,现在无论是从走进博物馆的人数还是博物馆的数量都实现了一个大幅增长,也说“到博物馆去”是一种新风尚,但是我们注意到在一些博物馆当中的陈列展览可能还存在一些,比如可看性不是那么强,或者缺乏特色等问题,请问下一步在提升陈列展览质量方面还有哪些计划和举措?谢谢。
2021-05-25 11:07:16
关强: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全国博物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见今、启迪后人,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大家,博物馆展出内容要突出特色等重要的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挖掘文物的价值、创新技术手段,使得策展水平不断提升、展览题材不断拓展、展示内涵更加丰富。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用也持续地彰显。大家也注意到,无论是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活动,都有一大批符合当代主题的展览,比如像改革开放、抗美援朝、建国七十年、建党百年等,涌现出“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文物精品展“等一批专题类精品展览。当然当前博物馆陈列展览仍然存在观众需求感知不足、文物价值阐发不深、知识传播不到位等问题,我们还是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提升质量。
2021-05-25 11:13:40
关强:
一是引导多元主体各展所长。结合政策优惠、激励机制等方式,发挥大馆、省馆的排头兵作用,传经验、促扶持,发扬引领示范效应,就是大馆带小馆。同时也提倡基层馆、行业馆、非国有博物馆依托自身优势,锤炼独特视角,走特色展览之路。也鼓励支持博物馆之间联合办展、巡回展览、互换展览、加强资源整合和交流合作,这些年联合展会特别多,包括像长江、黄河等区域博物馆联合办展成为一种趋势。
二是提倡各类题材百花齐放。既关注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的转化,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挖掘文物当代价值,也要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时事热点,凸显现实关切和人文关怀。鼓励博物馆公开征集选题,推广以需定供的菜单式展览服务。
三是促进阐释能力综合提升。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研究和科普能力,探索独立策展人制度,推出更多高品质、原创性主题展览。重视公众评价,强化展览内容表达的雅俗共赏,推出分众化的展览内容与服务;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提高专业水准,提升展陈质量;加强配套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打造综合性、品牌化的陈列展览产品。
四是推动传播方式创新拓展。深入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大力建设博物馆“云展览”,创新线上线下立体传播方式;引入教育、设计、动漫、影视等领域成果,结合知识产权授权,开展跨界融合,丰富展示和服务形态。
谢谢。
2021-05-25 11:14: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想追问一个IP授权和IP定价的问题,因为博物馆发展文创的话,必须要涉及IP授权,但是IP的定价让很多博物馆很困扰,怕国有资产流失,所以我想知道,我们这次指导意见出来之后,会给博物馆怎样的一个指导方向,会怎么解决关于IP权属和授权问题。谢谢。
2021-05-25 11:19:18
罗静: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性的问题。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馆藏资源利用,刚才关局长也谈到了,我们出台了授权的指引,搭建了博物馆与设计企业等单位在授权合作方面的桥梁,这里我们提供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授权,一种是间接授权。直接授权是由博物馆跟相关的被授权机构,比如设计企业、动漫游戏企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们也鼓励在中间发展第三方机构间接授权,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来作为博物馆和被授权方的桥梁。在授权指引里面,我们对很多授权的程序做了规定。
关于IP价格的问题,这是属于市场范围的事情,既然是市场经济,应该把它交给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推动这样一个工作,我们政府更多的会是从预警监测等方面,对授权的行为进行关注。
2021-05-25 11:19:56
关强:
我想再强调一点,包括我们今天发布的《意见》,以及以往出台的很多文件,主要着眼于宏观政策的扶持,但是具体执行,要因地制宜、差别化施策,因为每个地方情况都不一样。总体来说,我们鼓励先行先试,由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但实际执行中落地情况有所不同。我们希望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激发地方更多的活力和主动性。对于各地好的探索实践,我们也会给予宣传推广,引导大家来做。谢谢。
2021-05-25 11:20:55
邢慧娜:
好的,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了,感谢三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再见。
2021-05-25 1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