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博士童健聪闯入“IBM全球博士生英才计划”

  近日,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童健聪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多轮评审,最终从来自全球各高校的350多名优秀博士生中脱颖而出,荣获了2014-2015年度IBM博士生英才计划奖。IBM公司将为他提供博士生奖学金,IBM中国研究院或IBM中国开发中心带薪科研实习的职位,还将为他安排相关实习科目的IBM导师。

从不功利性的学习

  童健聪是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2011级博士生,17岁时就进入南开大学学习。凭着从小对计算机浓厚的兴趣,他享受着每一次书写程序的成就感。小到一道课后习题,大到一个研究课题,童健聪总是同样重视。“他从来都不是功利性的学习,并不只做对发论文有利的研究。”童健聪的导师南开大学教授王刚说,“他一直在厚积薄发,所做的每一件事也许在短期内见不到成果,但长时间来看都为他日后的科研爆发积累了有益经验。”

  2012年4月,23岁的童健聪设计实现了一种“索引缓存算法”,并正式投入了百度系统使用,他还因此获得了百度开放研究计划的“飞跃奖”。这项技术能够根据用户过去的访问记录,将高频搜索内容归纳、排序,并将这些内容放在缓存中以供读取,从而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此前的9个月,从作为“百度-南开协同创新工程中心”一员的童健聪接受了百度公司提出的提升搜索引擎数据处理效率这一课题开始,他经历了不断推翻先前假设,试验8种方案的曲折过程。研发期间,童健聪翻阅查询了大量的资料,找到那些曾经被提出的解决方法,并结合百度的真实数据集进行运行,反复调研。“计算机是个跟人不一样的东西,如果结果不对,你打它骂它,都无济于事。”回忆到此前的研发过程,童健聪说,“你只能在它上面花时间,时间到了,东西也就对了。任何烦躁都是无济于事的,有了想法就去做,在实践中才有可能完善自己的方案。”

与导师共同努力

  “我觉得一个成果或者论文的产生,一定离不开学生个人和导师双方的付出。”童健聪说,除了学生要勤于积累和积极实践外,与导师交流思路可以避免少走弯路,有时在双方思想的碰撞中还能发现新的研究突破口。

  童健聪是导师王刚晋升博导后的“大弟子”,即使近期他正以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身份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习,两人还经常通过邮件或MSN交流课题思路。“我很敬重我的导师,他是一个很纯粹的学者。”童健聪说,“有时他可能会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只是因为对我们前几天讨论的课题有了新想法。老师还经常陪我一起熬夜改论文,我们不断用邮件沟通,一人给一个版本交替修改,很多研究成果就是在这种思想碰撞中诞生的。”此外,童健聪说,“我在学术上取得的成果,也很大程度缘于自己另一指导老师,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晓光的牵线搭桥。他利用多年积累的广阔人脉为我提供了诸多结识知名学者和企业的机会,大大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增加了合作机会。”现今,童健聪已发表学术论文七篇(包括与他人合作的论文),其中索引缓存算法SSD平台性能评价的成果已在信息检索顶级会议SIGIR 2013发表,基于词共现关系的索引缓存算法和SSD索引缓存算法的成果已被信息检索知名会议CIKM 2013接受。

一个文艺的理科生

  与一般理科生不同,童健聪泡在实验室之余,把读文科类书籍作为一种生活乐趣。“写文章是一种奇巧的手艺,而计算机之类的,终归和操作技工类似。”童健聪说,自己涉猎广泛,既喜欢阅读文化历史,也乐意品读唐风宋韵,尤其偏爱台湾作家的书。有感触时,还会写几篇博客,和几个博友相互交流。

  王刚说,“童健聪的情商很高,为人处世十分成熟,可以很好的协调团队关系,不是一个只会闷在实验室里的博士。”

  除了在学业上精益求精,这个南方小伙儿为了能更好的融入北方生活,还曾苦练北方话。作为福建莆田人的他,卷舌和后鼻音很难区分。“有段时间我走在路上就掏出手机打字,比如看到树上的蜘蛛丝,我就通过打字来确定到底是si还是shi。”童健聪回忆说,学会北方话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听得出我的南方口音了。

  据了解,“IBM全球博士生英才计划”是IBM面向高校在读优秀博士生的校企合作计划,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并资助约70人。该计划旨在鼓励博士生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物理、数学、公共政策和商业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研究。2002年,IBM与教育部签约,将“IBM全球博士生英才计划”引入中国。2002至2013年,我国共有75名博士生入选该计划。(图片由童健聪提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