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一项历史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纪实
来源: 2019年01月20日 今晚报 第1版发稿时间:2019-01-21 09:28

  燕山脚下、渤海之滨、太行之畔。历史行进的脚步,走过一道道坡、爬过一道道坎,留下了勃勃生机的气象。

  当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时,他站在中国版图前去审视这片广袤大地,谋划了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新天地。

  5年过去了。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

  数九寒冬,列车疾驰在这片大地上。从北京出发,习近平总书记3天的足迹,恰好勾勒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万千瞩目的河北雄安新区,古韵厚重的天津,焕然一新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撬动了一场静水深流的区域深层次变革。

  “发展鸿沟”的问题,千百年来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这里用不寻常的远见与魄力,书写了一份答案。1月18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面对齐聚一堂的京津冀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做好这件历史性工程”;“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广袤的华北大地静待新一年的春耕,燕赵大地起春潮。

加与减,“一盘棋”布局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京津冀流传多年的这句话,无奈折射了强大的“虹吸效应”下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

  面对“成长的烦恼”,突破口在哪?

  “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5年前定调了京津冀发展的大思路。

  看得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副中心谈何容易?“首都圈”念叨几十载,从算小账到算大账的转变又谈何容易?

  从问题破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有迎难而上的担当和胆识。破题之际,也恰逢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期,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

  回眸走过的路。一批弄潮儿从四面八方来到雄安,因为看好千载难逢时代机遇;植树造林的雄安本地人,用粗壮的双手紧握着未来,对今后的日子满是憧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三省市负责人在发言中不约而同谈到了这一部署的英明和远见,“符合党心民意”。

  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去擘画和推动,跳出“一城一地”得失来思考发展路径,这无疑是史无前例的大手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京津冀考察调研6次,主持召开相关会议9次。”追溯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想脉络,能深刻感悟这一战略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意义和分量。

  2014年2月,载入史册的一页。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如何“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他给出了推进的思路,列出了重点任务。

  “入山问樵、遇水问渔。”随后,一趟趟调研、一次次论证,协同发展的战略不断深化。北京新的“两翼”——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新城,一种全新的战略构想,激荡了华夏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这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坚定。“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标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内外发力、加减并用,京津冀三地拿出了各有亮点的成绩单。从各自为政、各管一摊,到相互扶持、彼此协助;从发展战略不清、功能重叠,到优势互补、统筹布局……“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日渐显现。

  “疏解是双向发力。”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解析“疏解”一词:“触及深层次矛盾,要更加讲究方式方法,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雄安新区是外向发力;北京是内向调整,优化核心功能,把‘白菜心’做好。”

  “过去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他对京津冀三地负责人说,今后我会时不时地过来走一走,看看你们阶段性工作的情况,“新阶段任务更艰巨更繁重,来不得丝毫放松,需要我们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

快与慢,“一张图”谋划

  雄安风景依旧,一望无际的原野,仿佛凝固了时光。这片播种了希望的土地上,在两年前设立新区的那声惊雷之后,似乎又恢复沉寂了。

  新区,正是这两年里在纸上酝酿了影响未来的力量,一笔一画勾勒了千年大计的发展蓝图和“施工图”。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展板上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这个城市的规划,一次次摆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会议桌。他也一再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了,秉持先规划再建设、先管控再发展,目光更远,起点更高,标准更严。

  雄安新区,“1+N”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两年,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现在有了蓝图,雄安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了。

  再看北京发展的另一翼,城市副中心。通州历史上曾是京东交通要道,是京城漕运、仓储重地。2016年5月,它以新名称“城市副中心”载入史册。

  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修改完善。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放在了更长远的下一步。和副中心紧邻的三个县,如何实现功能延伸?中心城区老城如何重组,如何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这都是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这条主线,将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规划先行;动工,生态先行。这份“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耐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绿色,将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底色。昔日的东方化工厂,华丽转身为“城市绿心”。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他们要做好“战略留白”,“绿色留白”。

  九河下梢,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对白洋淀的污染,他十分痛心:“过去肾功能都要衰竭了,一直在透析。”而今,短短两年治理,流入白洋淀的三条河流都“摘帽”了劣5类水质。在规划展示中心,谈到雄安新区下大气力处理城和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回想起选址的考虑:“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未建城、先种绿,“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习近平总书记登上秀林驿站平台远眺,乔灌草高低错落,经济林生态林比肩而立。他望着一株株摇曳的小树幼苗,欣喜地说:“让它们跟着雄安新区一起慢慢生长。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时的形象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是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2018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4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生态保护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京津冀要走在全国前列。”他考虑十分周密,语气格外坚定:“决不能搞短命工程、短命建筑;严防过剩产能死灰复燃;符合新城规划的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可以先建……”

  规划里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故事,也有青苔、石板路、斑驳老墙的故乡记忆。雄安新区历经岁月洗礼的参天古树、大运河上沉淀了摇橹号子声的故道遗址,那些承载着时光的历史遗址,也一道载入了规划建设蓝图。京津冀发展,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

舍与得,“一体化”发展

  如果将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路线连起来看,可以更清晰感知党中央对国家几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布局和谋划。长江乘船、南下广东、飞赴上海,一一呼应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此次,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轨道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雏形初现,蓝天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卓著。开创协同发展新格局的京津冀、蹚出一条改革新路的京津冀、科技创新链条上的京津冀……仍在探索的路上。京津冀在舍与得的抉择中,能否绘出更多协同发展的画卷?

  人们期待,一个改革不停步的京津冀。

  40年风雨沧桑,40年探索跋涉,改革开放从新起点上再一次出发。对于京津冀三省市来说,协同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深层次改革、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重构历程。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机制体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他具体举例来说,“京津冀地区机场、港口群如何发挥协同作用?要拿出方案。”“要赋予雄安新区发展自主权,只要有利于雄安创新发展的要全力给予支持。”“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互补互动,使发展要素更顺畅有序地聚集、优化。”

  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回忆了总书记曾说过的一段话:“既要有引的激励优惠政策,又要有逼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从‘引’和‘逼’两个方面着手,尽快拿出一批看得见、摸得着、有干货的政策,特别是要研究建立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的内生动力机制,让北京愿意放,河北、天津等地方也愿意接。”

  “不能说‘捡到筐里都是菜’,一体化发展不能仅仅是空间转移,要借此机会转型升级、更新换代。”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的比喻,解析京津冀三地发展的取和舍。

  人们期待,一个创新活力迸发的京津冀。

  “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

  此次考察,他专程去看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滨海新区、中关村,两个以创新闻名的伙伴握手,会激发怎样的创新活力?

  “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算天”、“算地”、“算人”,速度令人惊叹。对于中国创新力的提升,科技工作者有最直观的感受。负责人刘光明对总书记说,过去在计算机领域咱们的声音没人听,现在出了国门总是会被询问对未来计算机有什么看法,地位大不一样了。

  人工智能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紧螺丝、解锁、收网,动作娴熟流畅。带着工人创新团队做了许多发明的张黎明,自豪地告诉总书记,他是中专学历,在岗位上终身学习,前不久还当上了改革先锋的一线代表。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实践出真知。你作出了贡献,也作出了创新示范。”

  3年前来到滨海新区创业的年轻人齐俊桐,对未来的发展踌躇满志:“您脚下的滨海新区有活力,我们有梦想、有志气、有创新热情和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十分欣慰:“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走也要靠自主创新。怎么充分调动中国人的创新积极性?党和政府都在研究各种政策,创造良好氛围,营造优质环境。我们要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

  人们期待,一个站在开放新起点上的京津冀。

  一路劈波斩浪,一艘巨型货轮穿越浩瀚太平洋,航行至天津港码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今日成为京津冀向海而兴的航道。

  习近平总书记向大海眺望,海天一色,粼粼波光。港口昼夜吞吐不息,它是京津冀的海上门户、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起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

  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对于京津冀来说,不仅意味着拧成一股绳走出去,也是地区发展实力的一把量尺。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既勉励他们“志在万里”,联通海陆,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也谈到了扩大开放的另一层深意。“我们要做好实业。粮食是中国粮食,工业是中国制造,科技是中国人掌握的核心科技……实业做大做强了,我们才能够扎扎实实走出去、名副其实攀登世界高峰。”

  “人民城市为人民。”一个为了人民更美好生活的京津冀,是全社会的期待,也是总书记的牵挂。考察途中,他多次谈到宜居。“蓝天、碧水、绿树,蓝绿交织,将来生活的最高标准就是生态好。”在雄安“千年秀林”,看到当地百姓找到了植树造林的新工作,他谆谆叮嘱:“雄安新区有125万当地百姓,要做好百姓就业这篇文章,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进与退,“一家人”合作

  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京津冀三位邻居,原本就是“一家人”。

  出白洋淀火车站,一行遒劲大字扑面而来:“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京津冀是奋斗者的热土,时代际遇下的磅礴伟力,正是无数奋斗者的人生机遇。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见到了书写京津冀新篇章的他们。

  他们的名字叫创业者。

  “你们是第一批来雄安创业的企业家吧?”在新区政务中心,听到总书记询问,进驻新区的企业家们争相讲述在雄安的创业梦想。

  一位年轻小伙子将企业从北京搬到了这儿:“来雄安对我们来说是一次赶考。这个考场检验着我们能不能达标,能不能做到中国特色、国际标准。我们希望能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如一则“招贤令”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我们建设雄安新区,需要各方面企业共同参与。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企业,无论是本地的还是北京的企业,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要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把握住历史机遇,做民族复兴、改革创新的弄潮儿!”

  他们的名字叫搬迁者。

  3万人的浩荡搬迁,在1月11日挂牌时才为公众所知晓。从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机关的原址到新址,来回车程一两个小时,搬迁者静悄悄地在夜晚往返奔波。在北京市委办公楼主楼大厅,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这个细节,“我听说后很感动”。

  3万人的背后是3万个家庭,一些人“职”“住”分离,看得见的困难摆在眼前。一声令下,他们为了大局,为了更好的未来,立即行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对他们说:“你们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你们承担了这一份历史责任,作出了贡献。”他强调,对于搬迁所带来的困难,要采取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实现平稳过渡。

  他们的名字叫服务者。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有一块志愿者服务“老字号”招牌。30年前,13位热心服务邻里的老人,如星星之火点亮了社区志愿服务。一代代薪火相传,志愿服务呈燎原之势在全国推广开来。在社区,习近平来到一群志愿者中间。

  耄耋老人、小小少年……每个人的“志愿故事”,都是一束光。86岁的退役老兵杜志荣,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来了,他给总书记敬了一个军礼,铿锵表态:“我会继续发挥余热!”面容慈祥的吕文霞,是邻居们喜爱的“阳光奶奶”,她告诉总书记:“奉献着、快乐着。您带我们走进了新时代,追梦路上我们决不掉队!”小女孩纪施雨是一位“老志愿者”了,她盼着总书记下次来天津时,“能给习爷爷当小导游”。

  爱的力量最能感染人。习近平总书记为志愿者们点赞,称赞他们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他说,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

  他们的名字叫建设者。

  一场视频连线后,上万名京雄城际铁路的建设者,劲头更足了。

  京津冀地区,全国路网密度最高、交通运输最繁忙的地区之一,但也是发展最不均衡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交通要先行。

  施工总指挥杨斌头戴安全帽站在脚手架前,他的身边站着一群同他一起战天斗地的建设者,他们正用双手书写连接北京和雄安的“中国速度”。“京雄城际铁路2018年2月28日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底全线建成通车。”他高呼一声:“同志们有信心没有?”“有!”嘹亮回答响彻旷野。

  看到这个场景,习近平十分感慨。他说,现在是数九寒冬、天寒地冻,但我们的铁路建设者仍然辛勤劳动着。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全国人民都期待着你们的捷报!

  他们的名字叫爱国者。

  百年南开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在南开大学校史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放慢了脚步,他驻足在一幅幅照片、一份份史料前,端详着、思考着。

  “国旗三易”的悲愤一幕,孕育了南开。师生奔赴沙场,烽火淬砺了南开。抗战爆发,日军轰炸南开,叫嚣着:“就是要炸掉天津的抗日基地,去其史、灭其魂。”

  “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

  习近平总书记轻声念诵,细细揣摩:“说得好!”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树什么人?这很重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他询问身旁的教师,思想政治课怎么上?学生们感兴趣吗?“要讲得鲜活一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他勉励学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你们心中总要怀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

  冬日的南开校园,石先楼前,新开湖畔。听闻总书记来了,“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嘹亮呼喊如波涛涌动。歌声雄壮、掌声雷动,许多师生热泪盈眶。

  考察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在南开的一幕幕。

  “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为有牺牲多壮志,才有今天的成绩。今年我们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庆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宗旨,担好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南开大学张伯苓老校长有‘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国之强在于人。创业者、搬迁者、服务者、建设者、爱国者……在他们的足音里能听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脉动,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京津冀大地的未来、看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成立4...
【巍巍南开105】南开大学·中...
南开大学医学院纪念首届招生...
校友捐赠珍贵档案 助力学校事...
我校获批40项国家社科基金年...
【巍巍南开105】纪念南开大学...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
【巍巍南开105】1994届校友回...
李正名奖学金捐赠暨首届颁奖...
校领导会见常青藤文化集团董...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