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弟
我国历史上有一段大分裂、最混乱的时期,即五胡十六国(304—439)时期,主要出现于北方,与之对峙的是江南东晋政权。这一混乱历史,不仅割据政权林立,走马灯般更换,而且干戈日寻,社会文化惨遭涂炭,幸有史学家兼藏书家崔鸿广搜史籍,将其记录下来,才使后世清晰知晓。
崔鸿(478—525),字彦鸾,北魏东清河鄃(今山东平原西南)人,《魏书》《北史》并有传。其伯父崔光,北魏名臣高士,对崔鸿影响甚大。据《魏书》本传记载,崔鸿“少好读书,博综经史”,从小就对历史颇感兴趣。孝文帝时,拜彭城王国左常侍。宣武帝时再迁员外郎,正始元年(504),武帝诏众公卿与硕儒30人议定国家律令,崔鸿与崔光俱在其选。之后,崔鸿又主编了史书《科录》270卷。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崔鸿受命续修了北魏孝文帝和宣武帝的《起居注》,明帝阅罢大为满意,升其职给事黄门侍郎兼齐州大中正。《北魏史》经多年、多人纂修,皆未成功,崔光也曾领修过,临终前举荐崔鸿撰写,但就在崔鸿着手编修时却不幸染病逝世,年仅四十八岁。
崔鸿青年时就有志著史,感五胡十六国割据一方,虽各有国史,但记载失实,残缺不详,体例不一,决定独撰《十六国春秋》。从宣武帝景明初年,他开始“搜集诸国旧史,属迁京甫尔,率多分散,求之公私,驱驰数岁”,经过几年的搜罗抄写,“暨正始元年,写乃向备。谨于吏按之暇,草构此书”,除成汉(十六国之一)国史《蜀书》五卷外的诸史皆已齐备,遂于公事之暇,草成纪传体《十六国春秋》一书,共九十五卷,他还撰写了《序例》《年表》各一卷,以助其统合诸史体例。宣武帝闻知后,诏他送呈阅览,因书内有北魏早期历史与他国记述相涉者,崔鸿借口尚缺成汉史,不敢奉诏,“辍笔私求,七载于今。此书本江南撰录,非臣私力所能终得”,他私人无能为力,请求官方“缘边求采”,终于获得,书成而宣武帝驾崩有年,其子孝明帝即位,时崔光贵重,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才“颇相传读”,“执事者遂不论之”。崔鸿明知江南有《蜀书》,却因国家分裂,不能亲赴搜购,致使杰作晚成多年,可见国家分裂之危害,统一之重要。
原文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4-10/24/content_87662_1424030.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