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杜传忠:智能经济开拓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境界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8月25日发稿时间:2020-09-04 22: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应抓住智能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所谓工业化,从产业结构演进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农业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进而发展到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过程。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角度看,经济学家张培刚认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过程,实际上即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一般要经历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几个阶段,而后工业化时期也即完成了工业化历史进程进入信息经济时代。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历史进程、完成工业化发展任务,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今社会,人类在历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之后,正迎来智能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智能经济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经济,具体而言是在经历了PC发明与普及、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初级数字经济之后,进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的高级数字经济时代。智能经济发展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推进形成历史性交汇,并开辟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境界。

  首先,智能经济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制造业是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在智能经济条件下,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的主导性生产模式,贯穿于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和制造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构建、工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智慧工厂的建立,加快了制造业运营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此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及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普遍采用使得制造业的效率显著提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智能经济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大发展动力。工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技术创新,从经济学角度表现为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蒸汽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电力技术,主要表现为资本替代人力,并通过技术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推动力。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IT技术,在进一步解放人力的同时,也解放了人的一部分脑力。随着智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逐步推广应用,这有助于进一步解放人的脑力。同时,这种解放的深度和广度将随着弱人工智能技术向强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推进而持续强化。未来,智能经济将继续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智能化发展动力。

  再次,智能经济开辟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路径。不同时代工业化发展路径的选择都受制于当时的技术与经济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历程。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我国开始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支撑信息化,最终实现二者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智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也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超越传统工业化发展之路的更加新型的工业化发展之路。近年来,即使那些已经完成传统工业化发展任务的发达国家,也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从本质上看,该战略的核心要义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本国制造业,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以维持其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上的地位,进而遏制后发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升级的势头。可以说,抢抓智能经济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走高端制造业发展之路,高质量推进本国工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经过7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也跃居世界前列。可以说,借助迅速发展的智能经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已具备了相对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当然也需认识到,我国在智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亟待克服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举国创新体制,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同时,进一步完善智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加快5G、大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完成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任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编辑:郝静秋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成立4...
【巍巍南开105】南开大学·中...
南开大学医学院纪念首届招生...
校友捐赠珍贵档案 助力学校事...
我校获批40项国家社科基金年...
【巍巍南开105】纪念南开大学...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
【巍巍南开105】1994届校友回...
李正名奖学金捐赠暨首届颁奖...
校领导会见常青藤文化集团董...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