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不忘教育初心 “催化”栋梁之才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8-09-08 13:08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马超)“在大学,同学们要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和科学精神。独立精神,就是要独立思考,凡事由自己的见解,不盲从盲信,不人云亦云;科学精神,就是要以科学态度看待评价问题、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说假话……”9月4日,在南开大学2018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作为教师代表讲话,面对4000多张青春洋溢的笑脸,这位已年过花甲的院士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的想法和对年青一代南开人的殷切希望。

  今年教师节到来之际,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结果,周其林院士荣膺此奖,成为本届十位“楷模”之一。

  勤奋、平和、规则意识……这是学生们对周其林的评价。他带领学生们勤奋地耕耘在分子世界里,不仅仅给予他们学术上的指导,更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言传身教中“催化”着学生们的成长成才。

  科研育人 致力传播“化学之美”

  1977年,周其林是南京农村的一名普通回乡知青。恢复高考后,他成为兰州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学生。1999年,周其林到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任教。每天早晨8点前准时到实验室,中午简单吃过午饭就会匆匆回来,晚上9点左右离开,离开前和实验室的同学一一交流。一周6个工作日,周其林生活如同化学反应一样准确。潜心十余年,他终于设计发展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周氏催化剂”,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其林从来到南开之日起,就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有机立体化学》《当代化学前沿》等课程的讲授,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新生一入校就要进行“当代化学前沿”这门课的学习,先是通过大班教学了解化学前沿课题,再从能源、环境、催化、材料等方向确定自己的兴趣点,查找资料后在相应的小班进行5分钟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3分钟点评。

  “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希望学生们在大一就知道科研是怎么回事儿,越早接触科研对他们今后发展越有好处。”周其林说。以科研为载体,寓教育于科研工作,是他一贯秉承的教育理念,正如在他在开学典礼上所说,大学教育对学生来说是自我提高的过程,“自我学习”非常重要,这与中学非常不同。周其林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后应当尽快接触学科前沿,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换,感受到专业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们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勤于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周其林在课堂上想了很多办法,除了在讲课中尽量通俗易懂,让学生增加兴趣外,还增加了互动环节。例如,他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并且可以随时提问。他还将学生提问的多少和回答问题的水平计入课程的平时成绩,以此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渐渐地,周其林的课在学生中大受欢迎,那些真正想学知识的学生多了,而那些想混学分的学生少了。

  在南开大学,几乎人人都知道,周其林院士的课题组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无论本科、硕士或博士,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一番。周其林说,对于各种各样的人,只要愿意学化学,他都愿意为此花上“一点时间、一点精力”。

  2003级哲学系的宋颂在大三的时候决定转到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化学系,在研究生阶段进入周其林课题组,周其林帮他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练起,每次课题组组会,周其林也总会格外关注宋颂的汇报,并对他“加开小灶”。在周其林指导下,2014年,宋颂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一名副教授。课题组的大门还曾向2011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陈勇敞开,2014年在周其林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并赴奥地利攻读博士学位。

  “他们从学习哲学、英语专业希望能够学习化学,可见其决心,我没有理由不接受他们,他们只是实验少了些,我帮他们补上就是了。”周其林说,“化学能够创造出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的东西,是一门非常迷人的学科,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学生打开创造世界的大门。”

  规则为先 为人处事如“做实验”

  “周老师实验选题标准,从不是‘好发论文’,而是‘国家需要’。” 2014级直博生李茂霖告诉记者。李茂霖说,周老师对自己和课题组内的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发文章时非常谨慎,他经常告诫大家,做实验要负责任,万一数据有错,小到科研细节、大到人类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直到我也成为一名教师,才能够理解周老师的良苦用心”。化学学院教授朱守非这样说。朱守非从2000年读研开始进入周其林的课题组,博士毕业后留在学校任教。他告诉记者,他刚进课题组的时候,发现导师周其林的文章数量并不是很多。“在大咖云集、同行们文章不断的情况下,当时周老师的压力应是挺大的,但他仍能够守住原则、把握节奏,为我们后学之人树立了榜样!”

  在化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王宸眼中,周其林是一位“规则意识”很强的导师。王宸自2018年初进课题组,此后半年时间都在做实验的操作规程训练,周其林要求学生们都要“遵循规则、练好手艺”。

  “周老师做人做事都是非常守规则。”王宸介绍,比如课题组仪器出现故障,周其林会要求组内负责学生按照流程报送相关部门检修,而不是用自己“院士”的身份“说句话”。“周老师常告诉我们,实验要守规则,做人做事也要守规则,如果制度存在漏洞,我们要积极反应共同完善制度,而不是在制度之外使用‘特权’。”

  不仅不刻意使用“特权”,周其林还主动放弃了不少“特权”:“周老师会把自己的博士生招生名额让给学院里其他老师……”“周老师办公室的椅子用了七八年,应邀去外地讲座曾把主办方的‘特等座’换成了‘二等座’”……这些小事学生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立志向自己的老师学习,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

  在实验之外,周其林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别的课题组聚会基本上是吃吃饭、打打球,而我们课题组则是去看京剧、歌剧、听交响乐等,每逢端午和中秋,我们还会到周老师家中聚餐。”朱守非告诉记者,在周其林看来,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他希望学生们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素养;而这样的“良苦用心”周其林从未在学生面前提起,只是带着大家一起去“实验”。

  不忘初心 “催化”学生成长成才

  对于此次获得“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周其林认为,其实自己只是尽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名普通教师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

  今年5月,周其林获得“第六届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他把2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中国化学会,用于奖励在县级以下中学教书、一线教龄20年以上的化学教师,鼓励他们坚守岗位,为国家的化学科学事业培养更多的接班人。这笔奖励基金的上一位捐赠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程津培。

  周其林不止一次向同事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高校里做基础研究的最大意义是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周其林认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

  周其林为国家培养了70余名优秀博士和硕士,他们大多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制药公司任职,多人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等。

  “高校的科研是为了育人,周老师的这一观点对我影响很深,在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实践中,我牢记周老师对我的教导。”现已成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的朱守非说,“科研为了育人,这让我们不会把学生当做‘员工’来对待,如果学生出现问题,我们会努力帮助他们,而不会苛责他们。”

  这一点,李茂霖也深有体会。确定直博后,李茂霖大三下学期进入周其林的课题组,开始接触“真正的”科研和实验。“对于一个实验‘小白’,周老师不仅没有嫌弃或是不耐烦,还利用组会的时间给我讲解,课题组里师兄师姐也给我指点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规程。”李茂霖说,周老师对于学生非常耐心,但要求却不会降低,“我们进了课题组就会和研究生有同样标准的要求,不会因为是本科生就降低标准,我们也需要撰写、提交、反复修改实验报告等。”

  课题组每周开一次组会,学生们偶尔会请假,但周其林从不缺席。有时出差回来,他一下飞机就拎着箱子赶回学校参加组会,听取学生的汇报讨论情况。他认为,组会不是简单的工作汇报,还能帮助学生及时整理数据、梳理思路、解决问题,是研究生的重要课堂。后来,他意识到一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基础知识学习跟不上,就特意安排学生在组会上轮流讲解经典的相关教材,并和当下的工作结合起来加以点评,加深学生对这些专业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有针对性,学生每次听后都收获颇丰。对于同学们提交的实验报告,返回来时通常是“一片红”,甚至标点符号都会改动。

  有人曾经问周其林,作为一个院士,每天做这么多细碎的工作,觉得值得吗?周其林却笑着说:“没有什么比和我的学生一起探索未知更幸福、更快乐的事了。这让我沉浸其中,我很平静、很享受,其他的事情,我就会忘了。”

编辑:蓝芳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与美宝集团举行捐赠...
南开大学青年教师获郭光灿光学奖
南开团队在全谱多模式发光材...
陈雨露深入思政课堂听课调研
我校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
南开大学2025新年音乐会唱响...
南开大学首聘出版专业行业博...
南开大学与石药集团奖学金捐...
开源安全奖励计划宣讲会在南...
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交...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