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奋进五年看成就】立德树人 深化教改 奏响人才培养时代强音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2-01-03 09:51

  【编者按】公能日新谱华章,聚力奋进新征程。在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南开新闻网特开辟“奋进五年看成就”专栏迎接党代会,在回顾成绩中坚定信心,在展望未来中凝聚力量,激励全校党员干部、全体师生员工为全面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南开新闻网记者 蓝芳

  “你是中国人吗?”“是!”“你爱中国吗?”“爱!”“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愿祖国繁荣富强!”

  每年秋天,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南开学子们都会重温“爱国三问”,以这一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传承南开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发出时代强音。

  爱国主义是南开的魂,是最鲜明的南开底色。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南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南开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具有南开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这五年,南开大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彰显育人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019年12月,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在南开大学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出席。国内30余所高校党委书记、有关专家等近50位与会代表实地观摩了南开大学的思政课教学。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五年来,学校牢记殷殷嘱托,持续高标准深化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不断挖掘百年校史中的红色育人资源,以“爱国奋斗,公能日新”的南开精神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南开模式”。 

  按比例配齐思政课教师,在全国率先以“金课”标准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率先出台政策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南开大学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实施办法》(“南开思政课30条”)和《南开大学关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规定》,成立“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中心”;牵头编写《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指导方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构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材研究、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有力推动天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初,由南开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创刊号发行,作为教育部主管的两份新创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门学术期刊之一,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搭建了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创新的交流平台。

  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南开大学)等高端科研平台,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育人水平不断提升,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高地。2021年,5位南开教授入选新一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近年来,学校制定出台《南开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会,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

  百年校史就是最鲜活的育人资源。立足“公能”特色,学校制订“思政类选修课程群建设方案”,开设“百年南开校史文化”等思政选修课,南开英烈先贤的爱国报国故事被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激励南开学子。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南开特色的“一院一专班”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推出“名师引领”精品通识课,着力打造“中国发展”“服务学习”系列等课程品牌。

  课程思政,如盐在水,有味无痕。如今,物理学院的学生们都能普遍感到诸多明显变化。比如,《理论力学》课在设计拉格朗日力学的教学时,会增加对称性与守恒定律思考、拉格朗日力学诞生的历史必然研究和从牛顿定律到拉格朗日力学建立研究,让学生理解正确的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实验课上,老师们在讲解数字毫秒计时,也会特意引入日晷、原子钟、北斗三号等内容,增进学生对中国科学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五年来,学校十分注重将课程思政贯穿一流课程、一流专业与学校“双一流”建设全过程。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课程获评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种教材获评首批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

  方寸课本,润心育人。五年来,学校实现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全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入选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名单。五部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和二等奖,两人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探索人才培养规律 创新育人模式

  2020年,学校首次推出“3-10-3”本科生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推行“通识+专业”的培养模式,通过低年级大类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分流专业教育,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学校积极推动“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进一步强化育人导向,引领提升育人质量。

  2018年起,学校面向全校本科生推行“二次选拔”考试,学生可按照个人意愿重新选择专业方向;推动学分制改革,从2019级本科生开始施行学分制收费,实现“专业转出无门槛”,取消转专业次数限制;2020年以来,学校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获批8个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出台《南开大学特色班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大力推进“8+4+X”多样化特色化人才培养特区建设,两大计划与专业平行班之间设有双向流动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总结梳理、探索创新,五年来,学校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始终瞄准培养“公能”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把握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与成长周期,持续改革创新育人模式。

  完成“课内外一体化”“三自主”的体育课程改革,向本科毕业生发放“南开大学体质健康证书”;开放高度灵活的政策满足本科生在学期间多元化专业选择与调整,以高效匹配和使用教育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对标“一流”,追求卓越。学校积极推进“四新”专业建设,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项,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生态工程、密码科学与技术等4个“新工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加快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出版《新冠肺炎疫情下在线授课指南——以南开大学为例》。

  研究生教育创新同样在不断深化。学校全面推进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将博士学制调整为4年,开始实行毕业和学位分离,通过加强品学考核、建立结业转毕业、毕业转学位等制度的方式,完善优化选拔和良性退出的分流机制。

  为强化激励导向使优秀生源向优质平台倾斜,学校出台了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建立了由“双一流”学科、人才队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项目经费、生源状况、培养质量、国际化、就业质量等一级指标构成的基础招生计划分配体系,并引入了由论文抽查不合格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负向参数扣除体系。

  紧贴国家导向和行业发展需要,学校先后自主增设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试点本硕博贯通培养,其中数学学科本博贯通培养模式获教育部试点支持。

  2019年,学校与格拉斯哥大学签署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协议,招收国际留学生,并以旅游学科为试点开展“2+2双博士”项目。

  对接国际顶尖学术资源,探索科教育人新模式。学校还与牛津大学和伯明翰大学合作,建设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南开大学—伯明翰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在医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大数据等领域开展高层次人才合作培养。

  在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面向新百年发展,学校创新提出了“‘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建立教育教学奖励体系,每年以500万重奖教育教学名师。2020年,学校改革体制机制,专门设置教学为主型专任教师岗位评价体系,进一步引导一线教师发扬南开教育教学优良传统,站稳讲台、热爱讲台,让育人成果不断涌现。

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提升育人质量

  2019年以来,学校先后发布了《南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简称“南开40条”)和《南开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简称“南开30条”),针对学校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打出教育教学改革“组合拳”。

  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形成南开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以强化“公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南开40条”充分激发高校教师育人主体作用,积极构建“师生共同体”、塑造新型师生关系,强化师师、师生和生生的课内外交流互动,打通了教育“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评估,探索制定“二级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等纳入评估体系;完善“校—院—班”三级学业指导体系,出台《关于加强本科生班导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探索建设11个“智慧书院”,以智慧平台为支撑,由跨学科师生组成,给予学生学业规划、学习指导、职业生涯、人生目标等全方位指导;邀请校内外院士名家,重磅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彰显南开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名师引领”通识课程……

  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南开30条”瞄准“四个面向”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按照学校确定的学科发展规划以及科研平台和交叉科学中心实施办法,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等学位点分类建设的新机制;修订研究生导师聘任办法,“第一责任人”理念得到强化......

  为吸引优秀研究生在南开幸福学习、成长成才,学校每年增投自筹经费超一亿元,打造了《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构建与一流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奖助酬”资助体系。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竞争激励机制和长效保障机制正在南开形成,研究生群体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积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立德树人,争做“标杆”!五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人才培养实效显著。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在南开立下了鸿鹄之志,陶铸了“公能”品格,学有所成、爱国报国、建功立业。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南开大学初心不改、重任在肩,“融入大我 勇担使命”的人才培养新篇章正在这片热土上持续谱写。

编辑:乔仁铭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杨庆山出席巡视马克思主义学...
南开大学与美宝集团举行捐赠...
南开大学科技园科普基地获市...
南开大学青年教师获郭光灿光学奖
陈雨露深入思政课堂听课调研
南开团队在全谱多模式发光材...
我校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
开源安全奖励计划宣讲会在南...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