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科学判断,为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百多年来,南开大学始终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宗旨,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服务国家发展、支撑文明进步,作育英才、繁荣学术,耕耘不辍、硕果累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特推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南开贡献”系列专稿,梳理总结百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南开哲学社科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进程的卓越贡献、奋进姿态和远大目标,进一步激发广大南开哲学社科工作者,勇担历史使命,坚持“四个服务”,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加卓越的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长期以来,南开大学法学学科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开展研究,在中国法治进程中探索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始终致力于国家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所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南开法学学科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法治前沿,积极参与建构以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积极贡献南开智慧和力量。
2020年12月30日,南开法学四十年纪念活动成功举办。
立足中国法治进程 在法学理论创新研究中历久弥坚
南开大学自1919年建校起,强调法律与多学科密切结合发展。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著名学者梅汝璈、徐谟、萧公权、刘朗泉、孙启濂、王赣愚、张金鉴等在南开讲授法学课程,从事法学研究。1980年,南开大学建立法学系,之后相继组建了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2004年成立南开大学法学院。李光灿、高尔森、吕世伦等一批法学大家曾任教南开,探索并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特色的法学研究成果。
梅汝璈(1904-1973),律师、法学家,1933年至1937年在南开大学讲授英美法、民法概论、刑法概论、国际私法等法学课程。曾在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
徐谟(1893-1956),首位出任国际法院法官的中国人。1922年受聘南开大学讲授比较宪法、国际公法等课程。
李光灿(1918—1988),著名法学家、教育家。1985年调入南开大学,领衔成立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并担任名誉所长。
高尔森(1929-2020),著名法学家、教育家,我国国际税法学科、国际经济法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南开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
高尔森教授所著《国际税法》于1991年获天津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并获司法部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教育家李光灿曾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较早推动马克思主义法律史学科研究。高尔森先生于1988年主编的《国际税法》作为第一部国际税法教材,对国际税法学科有开拓之功。周长龄教授著作《法律的起源》直面法学理论的基础命题,梳理了法律起源的来龙去脉。刘春茂教授主编《中国民法学·财产继承》、《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系统阐述了我国的财产继承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张强教授的专著《垄断与竞争:美国反托拉斯政策法律剖析》是从中国本土视角研究域外竞争法的力作。戚道孟较早开展环境法方面研究,著有《国际环境法概论》 。 付士成教授出版的专著《行政强制研究》为我国行政强制的学术研究与实务改革奠定基础框架。程宝库教授的专著《WTO与中国法治建设》以中国加入WTO为背景,对中国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对接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述。陈耀东教授的专著《商品房买卖法律问题专论》系统讨论了商品房买卖所涵摄的法律问题,系研究房地产交易的重要专著。侯欣一教授撰写的论文《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司法制度改革研究》、柏桦教授的专著《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赵正群教授发表的论文《行政判例研究》、刘士心教授的论文《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问题研究》、万国华教授的《论中国应谨慎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等成果均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行政强制法研究》作者为付士成教授,出版于2001年,为我国行政强制的学术研究与实务改革,搭建了一个初步的学术框架。2002年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新时代以来,南开大学法学学科发展稳健,学科布局日趋完善,整体研究实力突出,科研成果显著。九个二级学科各具特色,宪法行政法、刑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等学科逐步形成学术集群,医药卫生法、竞争法、海洋法、土地法等领域形成学术特色,一些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多年来,南开大学法学学科发表高水平论文800余篇,其中在国内外顶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百余部,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面持续贡献南开力量。
一是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构建完善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南开法学学科的法理学、法律史、国际法学等部门法学和交叉学科形成统筹推进的合力。国际法学科跟踪研究前沿问题,在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商法和国际经济法等领域取得丰富研究成果。左海聪教授主张国际商法为国际法领域第四个法律部门,所提出的“国际法四部门说”成为我国在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说之一。
近年出版的国际法学科系列成果,继承南开法学传统,进一步拓展国际法学科知识领域。
近年来,学院资助教师出版法学各领域高水平专著二十余部,南开法学学术文存形成规模影响力。
二是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南开法学学科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于语和教授出版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专题述要》厘清法律史学科重大命题。
《药品行政法专论》201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宋华琳教授,本书研究中国药品安全、药品监管中现实问题,从理论上予以梳理。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数字经济时代法治观澜》于2022年出版,作者为陈兵教授,本书直面数字经济给经济社会治理带来的法治理念、原则、逻辑等方面的深刻挑战,具有开拓性意义。
宋华琳教授所著《药品行政法专论》是我国药品行政法领域系统之作,推动了行政法分论研究范式的兴起,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等重要奖项。陈兵教授独著《数字经济多维治理的逻辑阐发》等五部,系统阐明了新兴的数字经济法治体系。何红锋教授主编《建设法规教程》推动了建设法研究,纳入住房城乡建设部土建类学科专业规划教材。
三是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与表达,是构成学科体系的纽结与脉络,南开法学学科戮力弘扬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法学理论学科在法学基础理论、法学方法论、法律社会学等领域建树颇丰,刘风景教授于《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例示规定的法理与创制》,对立法中例示规定的法理基础与表达体系系统展开。法律史学科对我国中国法律制度史、思想史、民间法有系统性成果贡献。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在比较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政府规制、比较宪法、港澳基本法、医药卫生法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刑法学科在英美刑法、德日刑法借鉴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刑法理论与研究场域多有创见。民商法学科有多篇高水平论文发表于《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期刊,张玲教授聚焦著作权、专利权等相关研究,学科集中回应民法总则、物权法、知识产权法、海商法、信托法等领域重大问题。诉讼法学科在诉讼原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证据法等领域进展显著。经济法学科在经济法总论、竞争法、证券期货法、政府采购法等领域对国家相关法律修订完善做出重要贡献。国际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在WTO法、国际反腐败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气候变化法、海洋环境法、循环经济法、国际贸易与环境法等领域具有领先的学术建树与国际影响。
《署名权主体规则的困惑及思考》获第十六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本文丰富和发展了著作权法理论,所提建议对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为张玲教授,文章发表在《中国法学》2017年第二期。
根植传统法律文化 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溯脉强基
南开大学法学院在法律史方向研究上具备厚重的学术积淀与文化传承,不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法治精神标识和法律文化精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由南开大学法学院法律史学科负责的《中华大典·法律典·民法分典》于2014 年出版,是国内首部系统汇集中国传统民法制度资料的文献。
法律史团队长期专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法律研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系统推出《中华大典·法律典·民法分典》、《唐律疏议》新点校本、《宋刑统校证》等精品力作。其中《中华大典·法律典·民法分典》,由侯欣一教授担任主编、岳纯之教授担任副主编,共计470万字,是国内首部系统汇集中国传统民法制度资料的文献。
冯学伟副教授主编的《中国法制史丛刊》于2021年出版,为研究历代法制史提供了翔实丰富的史料资源。
冯学伟副教授主编《中国法制史丛刊》出版,共计420册,此套大型文献丛刊是迄今为止最为集中刊布中国传统律学、刑幕学、成案及传统法律现代转型资料的大型法制史丛书。该丛刊整理收录了历代法制文献185种,以时间先后为序,汇集成编,为研究历代法制史尤其是中国传统律学的发展、演进提供了扎实的史料基础。
《中国法律思想史专题述要》于2020年出版,主编为于语和教授。包括“道在器中、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无讼争息、外儒内法、家国同构、引经注律、西法东渐”八个专题。
于语和教授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专题述要》,一改以往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铺陈的编纂定式,精选中国法律思想史发展的相关专题,进行纵向发展和横向关联的论述,力求以简洁的语言和丰赡的文献,概括诸论题深刻意蕴。
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在国际话语体系竞争中蓄势发力
南开法学学者积极参与法治建设的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努力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争取中国法学的国际话语权。
唐颖侠副教授受瑞典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邀请,于2017年12月14-15日参加在雅加达举行的“气候变化和灾难背景下亚太地区流离失所者权利保护”国际研讨会。
唐颖侠副教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十余篇理论文章,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等媒体采访,精准诠释了中国人权发展成就和理念。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中美司法与人权研讨会、中欧人权论坛等活动,据理力争维护国家利益,收到中宣部等部门十余封表扬信。
2017年,白佳玉教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第40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
在海洋法治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白佳玉教授撰写的《建议我国与北极国家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等4篇报告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采纳,多篇政策建议得到重要批示。多次参加国际北极科学峰会,为维护中国北极权益发声。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分别参加第40届和第43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为维护中国南极权益建言献策。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开拓创新
法学院教师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开展研究,不断强化制度供给和实践回应能力建设。在医药卫生法、竞争法、人权法、港澳台法、海洋法、工程法、房地产法、气候变化法、反垄断法、生物安全法等领域成果频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法治体系研究》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系列重要科研项目积厚成势,一系列资政成果在相关领域成为自主知识体系的新元素。
立足法治中国建设所需,贡献南开法学治理智慧。程宝库教授关于反商业贿赂的系列成果引起关注,曾先后两次得到重要批示。宋华琳教授参与《药品管理法》修改和《疫苗管理法》起草,译著《公共卫生法:伦理、治理与规制》入选2021年十大法治图书,持续推进公共卫生法治话语体系建设。
《公共卫生法:伦理、治理与规制》 由宋华琳教授等人翻译,译林出版社于2021年11月版。本书对我国依法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健全公共卫生法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都有相当裨益。
宋华琳关于规范核酸检测、推进疫苗接种、调整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将新冠感染降为“乙类乙管”的多份政策建议获重要批示,主笔的《医疗保障行政执法格式文书制作指引和文书样式》由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颁行。陈兵教授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多篇报告被教育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单位采纳。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学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南开大学法学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同法治中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把着力参与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作为发展的总主题、总目标、总抓手,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征程中不断勇立潮头、勇毅前行。
本期来源:法学院
执笔:宋华琳 李炳通
记者:蓝芳
插图:李炳通
专题策划:社科部 宣传部
统筹:管健 李娜 孟德龙 吴军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