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许盛之 郝丛艺)近日,南开大学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张晓丹和赵颖团队在基于太阳电池的人工光合作用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le》上。团队基于太阳电池驱动二氧化碳电化学的还原体系,创下14.3%的太阳能-甲酸的能量转换效率的记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近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也明确了二氧化碳减排在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而利用可再生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和燃料形成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有效策略之一,其中催化剂是提高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中二氧化碳转换和利用的关键因素。
该工作主要针对在工业级电流密度下,催化剂的结构重建和相变引起的快速失活导致系统的耐久性问题,对催化剂进行了设计和研究。最终开发了一种稳定的六方相(γ-In2S3)催化剂,在−0.1至−1.3 A cm−2的宽电流密度范围内,对甲酸产物均展现出卓越的选择性,其法拉第效率超过90%。耦合光伏器件构建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其太阳能至化学能甲酸的转换效率达14.3%。本工作为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中的耐用催化剂设计和高效流动池提供了新思路,是实现高价值化学品和燃料合成以形成零碳排放循环系统的有效策略之一。
南开大学为该项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及通讯单位。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博士后张奇星、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高菁、吉林大学博士后王新江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开大学教授张晓丹、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Grätzel、吉林大学教授张立军为共同通讯作者。南开大学相关研究团队近几年在低成本催化剂(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2022; Advanced Materials, 32, 2020;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31, 2021)和基于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的光伏海水制氢系统 (ACS Nano, 17, 2023)等方面已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工作,团队基于太阳电池的人工光合作用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大力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42435124001387?via%3Dih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