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开新闻网记者 李梦楚
巍巍南开,学府北辰。南开大学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由近代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于天津。百年来,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郭永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作出重要贡献。南开学子在 “公能”教育的浸润下成长成才,投身于爱国报国的伟业中,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广受社会各界肯定。
南开大学主楼(宗琪琪 摄)
文理并重,公能兼备。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7年,南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学校设有专业学院28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在科研与教学上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
日新月异,新纪腾骧。南开大学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优化学科布局,汇聚高端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公能”教育,加强科研创新,打造高端智库,扩大国际交流,繁荣校园文化,正在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朱俊玮 摄)
2019年,包括主楼、周恩来总理塑像、西南联大纪念碑、陈省身故居等在内的整个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入选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录,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大学校区入选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俯瞰大通学生活动中心 (朱俊玮 摄)
大通学生活动中心位于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东部,是举办一些重要文娱、艺术活动的场馆。
2022年5月,南开学子参观百年南开校史展,重温“爱国三问”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89年前的1935年9月17日,南开新学年“始业式”(开学典礼)上,面对民族危亡的危险时局,校长张伯苓发出这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如今,“爱国三问”是新生开学典礼等活动的固定的庄严仪式。
南开大学全国首推“特色马拉松”校园品牌活动(刘东岳 摄)
思源堂 (宗琪琪 摄)
思源堂坐落于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内,被列入天津市区二级文物古迹名录。思源堂于1925年建成,当时作为科学馆(理科教学楼)使用。1937年7月,学校惨遭日寇毁掠,思源堂作为唯一一座未被炸毁的建筑幸存下来,至今仍傲然矗立在校园内。现为南开大学医学院使用。
南开研究生支教团连续二十年投身西部支教事业(王智弘 摄)
南开大学校钟 (宗琪琪 摄)
1937年7月28日深夜至29日,侵华日寇对南开大学等南开系列学校野蛮轰炸。之后,还将学校财产劫掠一空,重达13000余斤的校钟亦被劫掠。1997年,南开大学重铸校钟,它重3000公斤,高1.937米,寓意铭记1937年那段历史。7月28日被定为南开“校殇日”,此日钟声长鸣,警示学子铭记历史,自强奋进。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宗琪琪 摄)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的南开入伍八学子退伍后回到母校(宗琪琪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与师生交流研讨 (吴军辉 摄)
2020年,周其林院士领衔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荣获2019年度唯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 (宗琪琪 摄)
南开大学响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于1962年成立了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由时任校长、著名化学家杨石先先生担任所长,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首个有机化学研究所。
原创话剧《周恩来回南开》演出照(宗琪琪 摄)
南开大学深入挖掘梳理红色资源,探索建立以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为内核、以原创话剧为特色的南开文化育人品牌,推出《杨石先》《张伯苓》《周恩来回南开》《永怀》《沸海方舟》《爱国三问》等10余部以南开先贤、英烈人物的爱国事迹为主题的原创剧,并在全国各地巡演。学校各学院班团支部、学生社团也依托团日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微短剧”“话剧团课”,构建了“学校-学院-班级”多层次、立体化的南开话剧传承体系。
原创校史京剧《爱国三问》演出照(王玉 摄)
原创爱国主义话剧《杨石先》演出照(宗琪琪 摄)
新闻链接:http://appqianxian.ebda.cn:9009/newsInfo.html?newsId=60656&type=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