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巍巍南开105】《人民日报》头版:南开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小我融入大我,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来源: 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8日 1版发稿时间:2024-10-18 12:41

  编者按:

  在南开大学建校105周年之际,2024年10月1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通讯文章,报道南开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奋进故事。今天我们全文转载,激励全体南开人在新百年、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绚烂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 武卫政 武少民

  成立于1919年的南开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爱国传统的名校,今年10月17日迎来建校105周年。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考察调研,勉励师生们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

  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统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南开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激励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青春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南开力量。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9月21日晚,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南开大学举行。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与创校校长张伯苓的数字形象跨时空对话,带领全场师生重问重答“爱国三问”。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南开大学举全校之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南开思政课30条”、《南开大学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全面推动“三进”工作实施方案》先后出台,以“金课”标准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好“一院一团队”,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带头上“形势与政策”课……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南开大学努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演《周恩来回南开》《爱国三问》《永怀》等爱国主义原创话剧,用张伯苓、杨石先、郭永怀等前辈的故事感染青年学子;探索形成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师生四同”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在祖国大地上寻找“思政答案”。

  2019年以来,南开大学支持师生组成1万多支“师生四同”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活动。

  “仅今年暑期,就有536支队伍、近4500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参与社会实践。”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表示,与校史结合、与时代契合、与阵地融合,南开大学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效显著,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未来充一次电能跑1000公里,零下70摄氏度也可正常运转。三十多年如一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在电池领域持续攻关。

  致力于脓毒症药物研发,南开大学药学院2021级博士生李伊楠团队提出仿生学创新制药观点,为久攻不克的医学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南开大学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推动学科布局优化调整,出台国家急需学科专业领域引导发展清单;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推动成立“南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实施学科建设“揭榜挂帅”,通过“张榜”设置学科建设目标,“评榜”考核学科建设成效,“奖榜”激励学科建设典型,激发学科建设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近年来,南开大学学科建设成果丰硕:化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全球学科评价体系前1%学科增至17个,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前1‰;“新物质创造”“认知科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大交叉学科群应运而生。

  一流学科建设,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南开大学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标志性引领性成果不断涌现。

  周其林院士领衔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项成果应用于问天实验舱、泛终端芯片、动力电池、微操作机器人系统等重大急需领域;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在全球首次实现吨级量产,体积最小的微流控检测仪孵化诞生,多个项目走入科技成果转化成熟端……

  “我们将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努力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成果,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展现南开作为。”陈雨露说。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青春华章

  “第一堂课结束后,后背都湿透了。”南开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郭龄聪坦言,当好一名支教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年7月,郭龄聪和支教团成员抵达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开启了南开大学在当地接续志愿服务的第三个十年。研习教案、查阅资料、集体备课……两个多月过去,支教团成员授课越来越自如,和学生们越走越近。

  离家远了、皮肤晒黑了,郭龄聪却觉得很值,“看见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深刻变革与变化,我们更明白作为青年该如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知中国,服务中国。”南开大学万千学子始终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用不变的家国情怀书写绚丽的青春华章。

  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阳子芯,自2020年起持续捐赠奖学金,发起“一芯助学计划”,惠及近2000名学子;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博士生马红英,在家乡新疆伊宁县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17届毕业生潘晓晨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在四川叙永县枧槽苗族乡群英村驻村扶贫,荣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5年来,南开大学共有3500余名毕业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工作。

  在甘肃庄浪县韩店镇东门村,由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春国团队培育的高抗、高含量丹参品种“NK1号”正开展大规模田间种植试验。这株承载着助农增收重要使命的“南开苗”,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10亩扩大到220亩。

  “品质好、产量高,为我们村致富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一名中药材种植大户由衷点赞。

  近距离了解中国乡村,找到真需求、解决真问题。南开大学依托在25个省份建立的90余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形成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全方位发展的有效帮扶模式,推出“现代兰考”治理经验、“兴边富民”实践经验等一批调研成果。

  把小我融入大我,广大师生不断弘扬“爱国、公能、创新、奋斗”的南开精神,立志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新闻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10/18/nw.D110000renmrb_20241018_8-01.htm

编辑:丛敏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两门课程入选全国干...
南开团队设计用于烧伤愈合和...
南开大学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
南开—新奥认知科技创新中心...
南开团队在纳米流体离子输运...
国家自科专项“微塑料的环境...
南开大学与百利装备集团签署...
南开大学项目获评“2024年华...
南开团队研制出基于非易失电...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