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30日,南开大学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南开大学入伍学生重要勉励精神座谈会”,师生代表纷纷发言,畅谈学习感想体会。
哲学院2016级硕士生党支部书记 田佳佳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田佳佳,哲学院2016级逻辑学专业硕士。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在军队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而今,这些“习主席的好战士”,我们的好同学,南开人的好榜样,经历了一年的摔打磋磨,再度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深深鼓舞着南开学子的报国情怀。
在回信中,习总书记赞许了抗战时期南开学子在沙场上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涵,这样的精神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在南开人的血脉之中,从未断绝。
正是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今年6月,作为支部书记,我带领支部党员骨干组成一支实践团,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前往某防空团,体验边防官兵的驻防生活,宣讲十九大精神,尝试军营与高校共建共育的新模式。
跨越四千公里的距离,经历十数个小时的飞行,我们从渤海之滨,来到了神山脚下,从静谧幽深的象牙塔走来,登上巍峨连绵的烽火台。曾几何时,在高校学子们的心中,边防官兵离我们很远,铁马冰河只存在于诗篇里,戍守轮台的飒爽英姿,是年少的梦境中一个神圣而遥远的影子;而在边防战士们的心中,高等学府如同高悬的明星,书声琅琅,是心中悠远神秘的殿堂。隔着几乎整个中国的距离,我们遥遥相望。在新时代的中国,高校与军营,两大青年成长成才最为底蕴深厚、成效显著的平台,正如烈日下盛开的并蒂双花。青年战士和青年学子,同样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血脉相融,我们命运相连,更要互为镜观,以明得失。
探访过军营,和许多青年战士交流过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习总书记回信中满含着对戎装生活、军旅生涯的肯定和赞许,肯定南开学子携笔从戎,同样是在肯定军队对青年人的教育和砥砺作用,期待着强军梦、强国梦的种子,能够播撒在每一个青年人的心中。而我们并非每个人都能有穿上戎装的机会,故而对于我们来说,“共情”是非常重要的领会方式,它包含着以下几个层次:一是身份认同,真正意识到军人的发展、军队的建设与我们自身同样休戚相关,认识到我们两个群体的青年“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觉为青年群体的共同进步搭建桥梁。二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即便无法穿上戎装,实现“军营梦”,但仍然可以关切军人、军队的发展,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成为自己岗位上的先锋和模范;三是思维领域的突破,更为深刻地把握强军梦的思想内涵,自觉成为强军精神的传播者,让这股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鉴于此,在今年习总书记回信一周年的纪念日当天,我们召集了学院研究生、本科生新生,与防空团新兵连的战士们网络视频连线座谈,“互讲党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防空团政治部主任李冰作题为“军队阔步迈向世界”的国防教育讲座,穿插着军旅生涯的慷慨激昂,给新生头脑与心灵的双重震撼;我作题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主题汇报,以南开学子生动活泼的学习实践为实例,也令新兵战士们耳目一新。而这些小小的尝试,正在激活两个青年群体奉献担当的红色基因,鼓励我们发挥群体沟通交往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筑牢青年互信的社会基础。而这,正是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爱国、力行、求真、例行”总要求的现实体现。
新的一年征兵季,我们又有23位同窗奔赴军营。历史的车轮向前,南开人的报国之志从历史的硝烟中走来,从未迷失。胸有家国天下,纵使身在校园,心中亦有丘壑,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展现青春作为,同作追梦者,共为圆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