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孝道、宗族、社群和市场——中国传统社会孝道实践的经济逻辑
2019-01-02

2018年12月28日下午,南开经济研究所于经济学院8层会议室举办双周学术讨论会。本次讨论会是南开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主题为“孝道、宗族、社群和市场——中国传统社会孝道实践的经济逻辑”。主讲人为南开经济研究所雷鸣副教授,主评人为关永强副教授和张玮博士,经济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等参加了讨论会,张海鹏副教授主持。


主讲人: 雷鸣副教授


主持人: 张海鹏副教授

讨论会上,雷鸣副教授介绍了他近年来一直进行的以“历史制度分析”为核心理论方法和研究框架的经济史研究工作。该研究方法以道格拉斯﹒诺斯、阿芙娜﹒格雷夫、青木昌彦、埃希莫格鲁等新制度主义的经济史学者的文献为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依托,以彭慕兰、王国斌、弗兰克、李伯重等学者一直关注的中西“大分流”问题为研究主线,以中国、日本、西欧历史上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变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作为主要的研究切入点。


雷鸣副教授介绍,近年来尤其关注历史、传统、习俗、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于中外历史上的组织、结构及其转型和长期经济影响的作用,而孝道论文就是该项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雷鸣副教授认为作为中华文明一个标志性文化信念的儒家孝道,其经济学本质是为了解决农耕社会下父辈的养老和子辈的生育和抚养问题。在传统社会下的中国,父辈用自己手中的财产和其他社会资源去交换子女未来对自己的赡养,进而产生了以孝敬父母、多子多福、诸子析产等为核心的信念、规范和习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本存在于血缘、家庭领域中的治理代际契约问题的“孝道”和“集体惩罚”,借助“关联博弈”和“重复交易”机制,不断向宗族组织、社区规范、市场经济、国家治理等领域扩散,形成了具有进化稳定均衡意义的,以“人格化交易”为特征的“治理机制”,最终成为可以表征汉民族和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行为特征。


主评人: 关永强副教授


主评人: 张玮博士

关永强副教授和张玮博士对雷鸣副教授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关永强副教授认为孝道论文的研究很有价值,但是要认真思考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出发点存在差异,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道德、伦理和文化现象,但也经历了起起伏伏,其发展不是一贯的和连续的。张玮博士认为,孝道更多的是一种伦理和情感,其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必然有其经济学逻辑,但不能忽略父子的天然亲情和人类在长期发展演化中的族群、种群竞赛等考虑。


此外,经济学系的龚关副教授、经济研究所秦海英副教授、王璐副教授、张海鹏副教授等都围绕着中国传统社会下的儒教孝道伦理及其经济学含义和功能,进行了热烈和有针对性的讨论。


讨论会现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