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郝文丽)3月31日,在南开园草长莺飞、熏风拂面之际,哲学院举办了主题为“东亚朱子学的诠释与重构”的工作坊,来自韩国首尔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十余位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就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的思想及意义展开研讨。
在中国思想史上,朱子被誉为“孔孟之后一人而已”,其学说“广大精微、综罗百代”,对中国乃至东亚近世六百年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1世纪愈发显示出世界性的意义。此次工作坊的论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展现出朱子学研究的新动向。
一是朱子文献的辑佚和考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方旭东通过对朱子文献中“猪肉”、“龙肉”诸语的考证,厘定了朱子与道教修炼的关系,澄清了海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误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汤元宋就《周易本义》中的征引文献进行细密的考证,并解读出过往学者所忽视的朱子“未成文学说”。
二是朱子思想的现代哲学解析。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谢晓东对《朱子语类》中“四端亦有不中节”的说法展开讨论,并通过构造思想实验的方法予以分析,认定朱子的道德哲学是认知主义并具有敏于情境的特点。
三是朱子的为学方法和诠释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许家星对于朱子与其弟子黄幹关于《论语精义》的讨论揭示了朱子“虚心、熟读而审择”的治学方法,“读书不可不仔细”的治学理念以及“尽精微”的治学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耿芳朝就《中庸章句》的引注探讨了朱子经典诠释的三个原则:贯通文本之义和作者之意、善集读者所悟之意、抉发哲理思辩之蕴。
四是朱子学的跨学科、多视角探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刘思宇就朱子诗歌的哲学意义予以阐发,并对理学家与文学的复杂关系进行揭示。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范广欣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朱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五是朱子学的源流(师承、讲友、后学)研究。南昌大学哲学系讲师张新国就朱子之师李侗的“仁”论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其对朱子早年思想的重要影响。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吴亚楠就朱子与张栻对于“太极”与“性”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凸显了朱子闽学与湖湘学的思想差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曾令巍以《尚书》“格心”思想为切入点,梳理了其在朱子学中的逻辑演进,并揭示了朱门后学陈澔引入礼学阐释“格心”的思想史意义。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讲师杨泽对于元儒胡炳文对朱子心理关系的继承和发展予以探讨,揭示了其和会朱陆的学术特点,勾勒了元代朱子学的发展线索。
六是朱子学在东亚的开展。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卢兴从“四端”与“七情”问题着手梳理了儒家情感哲学的内在演进,重点探析了朝鲜前期性理学的“四七之辩”,勾勒出由孟子到朱子再到李退溪的一条“正——反——合”的逻辑脉络。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哲学系博士李浩然首先勾勒了日本朱子学的发展线索,继而梳理了《论语》中孔子关于管仲的评价,以日本德川时代诸派儒者对此的论述为中心,揭示了日本儒学关于“忠”观念的形塑。
七是朱子学(儒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赵金刚探讨了传统儒家对于“养生丧死”之礼俗的构建,并分析了朱子重建乡里的宗族治理和伦常教化等实践,揭示出儒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可能贡献以及儒学现代转化的现实路径。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叶树勋就儒学的社会功能进行探索,并强调朱子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儒学发展的开放性。
在会议中,各位代表就多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哲思睿见层出不穷,思想火花时有迸发,取得了一些富有深度的理论成果。
本次活动得到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大力支持,展现了南开中国哲学学科年轻一代学者的整体风貌和学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