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佳惠)2021年10月22日晚,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联合举办了“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讲座第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讲座题目为“夜行”:一种黄老道家的心灵学说与行动方式。南开大学哲学院叶树勋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严正教授、卢兴教授、廖娟老师、单虹泽老师、郑随心老师及4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到场聆听并参与讨论。
以往学界对黄老道家多有研究,但对于“夜行”的关注十分有限,只有李学勤先生的短文《论先秦道家的“夜行”》一文有所论及。曹峰教授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揭示了“夜行”黄老道家的心灵学说与行动理论的重要概念,由此对“夜行”概念及其相关概念展开系统考察。他指出,“夜行”概念簇不仅对于认识黄老道家有重要作用,也是先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线索。
曹峰教授指出,提及“夜行”概念的主要典籍是《管子》的《形势》及《形势解》,《鹖冠子》的《夜行》和《武灵王》,以及《文子》的《精诚》和《淮南子》的《览冥》等具有道家色彩的文献。
曹峰教授首先分析了《鹖冠子》的《夜行》篇。他认为该篇前半段讲的是有验、有所以然的“度数”(天道与人事之体现),而后半段提出了一种更为高明且不可能有验的,甚至是出神入化的东西,只有能够夜行的人才能掌握,这与老子的“道”暗合。而且,《夜行》后半段的文字也多源于《老子》的文本。他认为《夜行》虽然化用了《老子》,但已经脱离了《老子》原来所具有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是将老子现实主义化、权谋化了。而这恰好证明《夜行》是“黄”与“老”结合的范例。《夜行》所言说的是一种黄老道家的行动方式,体现着黄老道家的行动理论。
曹峰教授继而分析了《管子·形势》中的“夜行”,这也是目前可见最早出现“夜行”的文献。他指出其与《老子》文本也有诸多关联。曹峰教授猜测“夜行”作为表达神异功能的名词很可能早已流行。而且他认为“夜行”虽然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行”,但仍然是行动的一种,容易被注重行动方式与政治效果的黄老道家选择。
接着,曹峰教授又指出《管子》的《形势解》是在用“心行”解释“夜行”, “心行”与战国中期的心学思潮有一定关联。他认为注重“心”的作用大大提升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和强调富国强兵、君主专制的战国时代氛围相吻合。因此,夜行实际上在于心行。
最后,曹峰教授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夜行”概念在不断地丰富、滋长。除了“心行”之外,与“夜行”相关的还有“阴行”(《淮南子·览冥》)、“阴经”(《鹖冠子·武灵王》)、“阴谋”(《史记·太史公世家》)、“心术”(《管子》的《心术》上下及《内业》)、“道心”(《荀子·解蔽》)等概念,它们形成了一个概念簇。这些概念既有内向的层面,又有外向的层面。“夜行”向外的一面不神秘,指向具体的行动,而向内的一面是神秘的,和心灵与精神有关,尤其是通过“夜行”可以揭示黄老道家由“心论”到“神明论”发展的轨迹。
曹峰教授结束分享后,到场的师生就讲座中涉及的相关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曹峰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老子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曾任山东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秦汉哲学、道家哲学、出土文献。著作有《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中国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老子永远不老》等多种,译著有《道家思想新研究》等多种。曾获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现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首席专家。
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和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联合主办,是“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一讲。“克立讲坛”是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系列学术活动,冠名旨在纪念该学科创始人方克立先生(1938-2020)。该讲坛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学术会议、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围绕当前学界聚焦的前沿热点问题,鼓励师生之间、不同领域研究者之间进行平等深入的探讨,意在突破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壁垒,搭建兼具互补性和合作性、专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则主要是以学术讲座的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大家展现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本次曹峰教授的讲座不仅在哲学史知识层面提供了新的见解,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充分体现了“克立讲坛”聚焦前沿、追求创新的学术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