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 课程评估:反馈还是监控?
一流本科教育课程评估的哲学审思
我国高校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学生课程评估(student evaluations of teaching)。因为操作方便、学生参与广泛,学生课程评估逐渐成为高校普遍实行的制度,成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在控制论范畴内,学生课程评估能够促进反馈,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之中和课堂之后对教学和学习的意见和建议,便于教师及时、或者下一学期对课程和教学予以改进。从教学反馈这一基本目标来看,学生课程评估是有益的。有研究发现,学生课程评估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和教学有效性,主要原因就在于反馈。目前,为了提前反馈,有些高校在学期中间也进行一次课程评估,使反馈迅速传达给教师。从真实教学过程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会通过观察课堂表情、提问等获得学生反馈,教学-反馈-教学改进和调整始终与教学相伴相随;教师也在课后作业、与学生聊天中获得反馈而反思和改进教学。从这个角度看,形式化的学生课程评估只是一种补充而已。
仅为反馈以改善教学,教师应当是学生课程评估的需求者和发动者,学校帮助教师进行评估。这一重要理论前提之前少有提到。因此,理论上讲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课程评估表的设计应有教师参与,评估表的具体内容、评估时间等应根据教师、根据课程而个性化。目前信息技术已可支持个性化课程评估;第二,如果教师对课程已驾轻就熟,或者自己已采取措施获得学生反馈而不提出评估课程,学校不应当进行评估;第三,从评估的反馈功能来看,学生对教师教学中各项因素的反馈有意义和价值,但总分数、排名等数据并没有特别价值。
目前,越来越多高校在教师职称晋升环节、在教学成果奖评审环节加入学生课程评估数据的硬性要求,例如规定学生课程评估总分数排名低于院系后30%两次,则不能参加当年职称晋升;如规定最近3年学生课程评估总分数低于院系前30%两次,则不能参加教学成果奖评审、名师评审等;如将学院全体教师课程评估成绩排名公布等。从反馈本质看,以上与学生课程评估相关的教学管理和人事政策难以经受追问,理论依据存疑。
如果高校实行以上政策,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学者哈巍、赵颖的研究发现,一所高校在放松对课程成绩优秀率限制后,学生课程评估成绩与课程成绩都发生膨胀,“对于实验组中那些确实发生了分数膨胀的课程,学生在评教分数上给予了更加慷慨的回报,课程考试分数每提高1分,学生评教分数显著提高2分”。实证表明,学生和老师之间围绕课程评估分数和考试分数产生了“合作”和“共谋”。【1】这意味着,如果大学在职称晋升中参考教师的课程评估总成绩,如果大学同时以教师课程评价的学术自主权为由而放松对课程优秀率的适度控制,那么,学生课程评估将使更多课程降低学术要求和学术水准,变成俗称的“水课”。“水课”越多,大学离一流本科教育越远。
学生课程评估的主要作用是反馈,但目前许多大学将其作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北京某政法大学教务处负责相关工作的科室就称为“教学质量监控科”。“监控”意味着学校并不信任教师,“监控”意味着教师仅是学校的“雇员”,“监控”意味着教师只是流水生产线上的操作工,“雇主”随时查看操作工是否按照动作规范完成任务。“监控”未经展开的隐喻远离一流本科教育的本真内涵。教师和教师形成的学术共同体是大学本身,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持存以及学术共同体对严格的学术要求的广泛共识,才能使课程评估不对“水课”形成产生如此明显的作用。
2“顾客”还是“存在之交流”?
一流本科教育课程评估的哲学审思
学生课程评估和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还有另外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消费主义:学生是教育服务的顾客/消费者,教师是教育服务的提供商。商家需要使顾客满意,教师也应使学生满意。消费主义对教育逻辑的“入侵”会导致教师顺应学生进行教学,降低课程难度,放宽学术要求,促使考试成绩膨胀,以上情况被多地区实证研究证实。教育中消费主义未经反思的哲学基础容易导致课程变成“水课”。大学“水课”越多,当然就离一流本科教育越远。
那么,在教育中,学生是不是消费者/顾客呢?
哲学家尝试把握教育本质。雅思贝尔斯认为,有三种教育方法。第一种是训练。训练的逻辑和训练动物相似,在训练中,训练者和被训练者心与心是隔离的。第二种教育方法是教育和纪律,其中包含有计划的教育环境,相对开放的师生、生生交往。在教育和纪律中,人与人精神契合。第三种教育方法是存在之交流,人将自己和他人的命运相联系,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是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2】在存在之交流境界中,教师的身份被完全放下,学生的身份也被完全放下,他们之间变为我和你的关系。以上三种教育方法存在着由训练向“存在之交流”的境界提升。
从教育最基础的“训练”层次讲,教师是训练者,学生是被训练者。训练需要让被训练者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标准,因而会引入淘汰制:在期限内未达标者会被淘汰或延期,比如在飞行训练中,如果让未达标飞行员进入下一阶段——也就是真实战斗机训练,对未达标飞行员是危险的,对战斗机和社会也很危险。从训练逻辑审视,学生难以对严格训练者满意,也不能让被训练者对训练者进行评估。在特种兵训练、飞行员等军事训练领域,引入课程评估只可局限于有限反馈功能。在本科教育中,工程师、医生、护士等职业目标明确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方法被广泛使用。在训练中,学生不是顾客/消费者。
“存在之交流”对于人类进步和进化极为重要,是教育中最理想境界,也成为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特征。存在之交流中,人将自己和他人的命运相联系,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在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中,教师和学生去掉了彼此的身份,学生放下了学生身份,更不可能是消费者;教师放下了教师身份,更不可能是商家。敞亮中只剩下我和你。在存在之交流这种本真的教育形态中,在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中,评估反馈越发显得原始、机械和粗陋,学生课程评估的意义将完全丧失。
3 被教师引入困境,学生如何能够满意?
一流本科教育课程评估的哲学审思
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对“一流”概念的分析表明,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并不是高质量,而是培养出创新人才,特别是能够引领未来的颠覆性创新者。
创新者需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源于新异事物和未知事物,因此教育需要把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使学生有机会面对新异和未知事物。此时,教师也不知道问题答案而无所可教。这种境地其实是一种困境。学生如果不在困境中,如果学生觉得一切早已有答案,学习只是把现成的答案“刻录”进头脑中的“记忆磁盘”,如果学生感觉“满意”和“安然”,以培养创新者为目的的教师就需刻意把学生引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困境,让学生陷入不可解的“坐立不安”。但是,处于“为伊消得人憔悴”困境中的学生,如何评估把自己引入困境的教师?如何能够对这样的教学表示满意?
反讽,作为培养创新者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将学生基本遵循的范式否定干净,使得学生无所依从,使得学生早已熟知的事物再次变得新异和未知。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反讽。【3】他到处走访雅典据说拥有智慧的人,发现并指出他们其实并无智慧。他解释道,他说服他人的活动招致了不少的敌意。“在场的人见我揭穿了他人的愚昧,便以为他人所不知我知之”,而苏格拉底诚实的回答是,他对此是一无所知。这时候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估,结果会如何呢?在《苏格拉底的申辨》中,他陈述了雅典社会对其教学的评估:
“由于这样的考察,雅典人啊,许多深仇劲敌指向我,对我散布了许多污蔑宣传,在场的人见我揭穿了他人的愚昧,便以为他人所不知我知之;其实,诸君啊,唯有神真有智慧”。
一些学生对苏格拉底教学的评估,对于苏格拉底是致命的。
因此,一流本科教育中独特的、以培养创新者为目标的教育,其本质与学生课程评估的哲学不相容。
4 渐进改进的方向?
一流本科教育课程评估的哲学审思
走向一流本科教育的学生课程评估,在以下方面需要渐进改进。
第一,学生课程评估,只应当基于控制论,主要目标是反馈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教师是发起评估的主体,而不是学校管理机关;学校管理机关是评估协助者,未来应逐步帮助教师形成课程个性化评估。
第二,学生课程评估,总成绩以及基于总成绩的排序无意义,其结果不应当和职称晋升相联系,不能和教学奖评审相联系。
第三,学生课程评估,评估对象主要应当是在一定教学年限内的新教师,例如教学经验在十年内的教师。超过十年任职的教师,或者说资深教师可以不参加课程评估,这样才能使一些教师不顾虑学生评估结果,在训练中严格地要求学生,与学生进入存在之交流的境界,或把学生引入困境。这是缓解学生课程评估负面效应的一个有效弥补措施。
第四,学生课程评估的逻辑不应当基于消费主义。逻辑基础变革会深入影响许多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