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任池) 2024年10月18日下午2点,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在135报告厅开展空间视角下旅游研究前沿交流会。北京体育大学旅游学院蒋依依教授、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李渊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刘逸副教授分别带来了以“体育旅游领域中的社会感知研究探索”、“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研究范式与创新逻辑”、“旅游经济地理的理论探索”为主题的师生交流会。我院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共计5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张坤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蒋依依教授就“体育旅游领域中的社会感知研究探索”这一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她指出,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体育旅游研究得以借助全新的社会感知手段进行。报告从社会感知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体育旅游者和体育旅游场所的空间结构特征,并研究了人地交互视角下不同认知要素对体育旅游者情感的影响程度。同时,她还构建了大数据支持下建成环境对体育旅游空间行为及情绪的感知路径,为推动中国体育旅游从量变到质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李渊教授就“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研究范式与创新逻辑”这一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李渊教授从地理学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旅游研究的范式与创新逻辑。首先,李渊教授介绍了基于“文化空间—行为空间—设计空间”的多元研究方向,包括空间基因与价值阐释、时空行为与机理分析、气候变化与空间优化等方面。随后,他从空间感知角度介绍了遗产感知与计算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内容,并以鼓浪屿为例进行了具体阐释。最后,他还探讨了从足迹行为到认知行为的微观精细解读与模拟决策方法。
刘逸副教授以“旅游经济地理的理论探索”这一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他指出,在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活动的经济空间格局和行为逻辑发生剧烈的转变,由此需要重新审视人地时空关系的底层逻辑,梳理、发现新规律。然而当前研究尚未明晰旅游活动的基本地理逻辑,研究边界、框架均较为模糊,且过度依赖新经济地理中的演化理论。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模糊性和过度依赖新经济地理演化理论的问题,刘逸副教授从经典旅游系统论出发,基于全球化和互联网化情境对旅游经济地理进行了理论框架构建,并提出了体验空间粘性、行为非市场干预和价值忧伤曲线三个新变量,以深入理解旅游新型人地时空关系的特征和变动规律。
交流结束后,各位嘉宾与现场师生就报告中的模型构建、变量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最后,张坤副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分享了自己的感想与收获,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此次讲座增强了同学们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信心,与会者均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