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张铁荣:寄意寒星荃不察——鲁迅人生的悖论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16-07-27 15:33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韦承金 摄影报道)7月23日,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铁荣教授作客天津图书馆,以“寄意寒星荃不察——鲁迅人生的悖论”为题畅谈鲁迅的人生与文学。这是天津图书馆“海津讲坛”公益文化系列讲座的第379讲。

  “曾经听到很多人评价鲁迅说:他脾气不好,爱骂人,逮谁批谁,这种人很难接触。我就想:为何像鲁迅这样的大作家,心情却这么不顺畅?我们要研究一下。”张铁荣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话语,抛出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开场白。

  讲座中,张铁荣以两封信绝交信(一是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致鲁迅信札,另一是1936年8月发表的公开信《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谈起,条分缕析地探究鲁迅在这两个重要人生节点中的心路历程,借此管窥鲁迅的心为何与他周围的人总是会产生某种的不协调。

  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致鲁迅信札所引发的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学界的各种推断归类起来大抵上不外乎有“经济说”、“误会说”、“非礼说”等。张铁荣教授分析了以上几种推断的不甚妥当之处,并提出自己的“文化差异说”。他认为,这场家庭风波的产生源于中日文化在这个家庭中的相互悖论,由这个悖论而产生误解所致。也就是说,鲁迅与羽太信子在中日文化认知上发生了错位。鲁迅是以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看羽太信子:鲁迅筹措到了给周作人的医药费或者有其他非常重要的事,必须马上去告诉羽太信子,而当时的羽太信子有可能不巧正在洗澡,鲁迅就在这个时空中对她说了这个事情(按日本人的生活习惯,这绝没有什么不妥的。因为男女混浴是日本的民间习俗,在有要事相告时碰巧看见洗澡,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作为日本人的羽太信子,嫁给了中国人之后,不得不以中国人的习俗来要求自己,并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看鲁迅,于是矛盾便这样在悖论中产生了。

  张铁荣教授坚信,在此家庭风波中,鲁迅是坦荡的:“试想,如果鲁迅真的有问题的话,他怎么能让这封绝交信保存到今天呢?这是文字证据,一般人收到后早就把它销毁了。”张铁荣教授认为,鲁迅因为文化差异失去了他最有文学作为弟弟,他只能努力创作、自疗伤痛。在《野草》中,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像地火和岩浆,通过文学语言一股脑儿地奔突、宣泄得淋漓尽致。而后来收在《彷徨》里的小说《兄弟》、《伤逝》等,都有明暗隐约表达他兄弟情愫的成分,对此十分敏感的周作人当然会感觉得到,但等他真正明白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得太晚了。

  而在1936年5月2日致徐懋庸的信和1936年8月发表的公开信《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鲁迅表达了他对“左联”领导人宗派主义的愤怒。张铁荣教授分析道,本来“左联”的成立代表了主流意识和进步思潮,与革命共同着生命的鲁迅,是拥护这个团体,愿意为它的出现呐喊的,虽然其中有一些他所不喜欢的作家。但是后来“左联”发展到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团体有着强烈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一些青年领袖年轻气盛、摆着不知天高地厚的官架子,这使鲁迅陷入了“道尽援绝”之境。其次,在“左联”内部鲁迅与年轻干部的关注点完全不同,鲁迅出于好意对“左联”青年的创作提出建议却不被理解,鲁迅希望青年作家踏踏实实地搞创作,多做文学和翻译的实事,而在青年领袖们却忙着传达上级指示,不间断地开会。再次,鲁迅受到“左翼”作家化名的攻击批判。大权在握的周扬有事不找鲁迅,鲁迅本来就心有怨气、十分不满,此时连徐懋庸也觉得可以在鲁迅面前指手画脚,并且徐懋庸居然不顾鲁迅正在生病且在气头上,纠结小事来质问鲁迅,并且上纲上线帽子满天飞。这足以证明,以他为代表的青年作家是真的不尊重鲁迅,于是激怒鲁迅写出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张铁荣教授认为,鲁迅参加“左联”是为了扩大实力,培养青年作家,和他们一起向黑暗的旧势力和腐败的体制作斗争,他也确实扶植和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但同时他又是有个性的作家,从不迁就任何人,为了坚持正义和保持起码的尊严,他不惜和看不惯的任何人决裂。而那些青年作家(包括周扬、徐懋庸等人)本质都不算坏,创作毕竟是一个短期不出风头的艰苦工作,鲁迅是一个接近老年的作家,青年们的急功近利本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们阅历太浅、不知人间愁滋味。鲁迅常常就事论事、理解但不迁就他们,但他们并不理解鲁迅,这种悖论就是鲁迅的苦闷之所在。

  讲座过程中,张铁荣教授通过追寻历史现场的细节,分析矛盾双方历史人物各自的矛盾心理,关照当事人双方的各自想法,以客观公允的态度解析矛盾双方各自的正确一面,以“了解之同情”剖析鲁迅内心的苦闷及其与他人产生冲突的深层原因。

  “鲁迅的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正是他极端痛苦时的心灵表述——这首作于1903年的诗,先后被鲁迅重抄了五次。”张铁荣教授认为,从鲁迅一生来看,“荃不察”的阴影可能一直笼罩在鲁迅的心头,那种欲说还休的苦闷,也许没有多少人能理解。然而正是在与周围产生巨大反差的过程中,才有了鲁迅的文学创作。这是一种智者的寂寞,是一种伟大的孤独。

  张铁荣教授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师承李何林先生专修鲁迅研究,1988年至1994年赴日本讲学5年。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中华史料学会理事、天津市现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海津讲坛”公益文化讲座以“传承文明,情系百姓生活,共建和谐精神家园”为宗旨,曾邀请葛剑雄、叶嘉莹、梁晓声、刘心武、肖复兴等全国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都曾担任主讲嘉宾。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巍巍南开105】南开大学建校...
【巍巍南开105】南开大学·中...
交通银行天津分行党委书记一...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成立4...
南开大学医学院纪念首届招生...
【巍巍南开105】《人民日报》...
校友捐赠珍贵档案 助力学校事...
南开大学与国家卫健委医院管...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前...
我校获批40项国家社科基金年...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