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培华:光明日报采访红色旅游

发布者:陈晔发布时间:2021-04-02浏览次数:1140

转载:《光明日报》2021年3月28日第5版

       走进革命纪念馆,重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探访红色遗址,寻找历史留下的印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国全党火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红色旅游也迎来新机遇,游客们纷纷踏上红色故土,在旅途中聆听党史,在行走中感受红色文化,在休闲游玩的同时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今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红色旅游在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如何加强创新、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在革命圣地感受红色文化熏陶

  登临嘉兴南湖红船,重温革命前辈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建党初心;走进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阅读一件件历史文物背后的革命故事;井冈山挑粮小道上,身穿红军服的小队扛着红旗沿着前辈足迹前行;遵义会址、赤水河边,无数人为长征路上的英雄事迹感动和激励……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历史足迹,留下丰富的红色文物遗迹,成为百年峥嵘岁月最好的纪念。

  春暖花开之际,很多人开启了一场属于自己的红色之旅。人们通过探访革命圣地,近距离学习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为了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开启了“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推选,各地踊跃推出多条红色旅游线路,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景区和旅游企业也推出了精彩纷呈的活动,为游客们提供更多优质的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

“红色旅游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生动课堂。”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表示,“结合建党百年主题,策划推出体现建党辉煌历程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党史教育精品线路以及红色旅游各类大赛活动,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党史学习的实践课堂,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使红色文化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

  如今,我国红色旅游产业在一系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介绍,从2004年到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资源不断扩充,越来越多的珍贵革命文物与游客见面,每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次也从1.4亿增长到14.1亿,许多红色景点成为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成为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打卡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中央财政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达60亿元,“十三五”时期红色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中保持11%以上份额。

  随着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如何在保护文物资源的同时合理发掘其文化产业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等倾向,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表示,从红色纪念走向产业发展,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统筹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留存好红色文物的原真性,同时提升红色景区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工程。

2.创新形式让红色旅游“火起来”

  以自然山水为背景的《太行山》《井冈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大型实景演出,用现代技术、山水实景和演员们的生动演绎再现了革命年代艰苦奋斗的历程;延安的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以动态的舞台空间讲述战火背后不为人知的温情……白天观景点,夜晚看演出,红色景区不断推出的旅游演艺项目让人们的旅途体验变得更加丰富。

  产品创新是红色旅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源泉。然而,当前一些红色旅游产品并未跟上市场需求的脚步,存在创新不足、内容单调、形式雷同等问题,传统的讲解和参观与生活有一定距离,让游客很难产生共情感和参与感。

  今天,红色旅游游客呈现年轻化趋势,亲子游以及青少年红色研学旅游的火热让更多“90后”“00后”游客加入到红色旅游队伍中。面对这些变化,红色旅游产品该如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故事,不断贴合文化旅游消费新趋势和大众旅游时代新要求?

  在创意设计和模式创新方面,不少地方推出定制化产品,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红色旅游项目,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形式。如山西的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游客可身临其境地体验地道战、地雷战的战斗场景;嘉兴推出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将“红船”等元素融入文具、明信片、丝巾等生活用品中,独特的设计和文艺气息深受游客喜爱;各地探索“互联网+红色旅游”新模式,景区通过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提高服务水平。

  科技手段的赋能让红色历史文化更生动具象地呈现在游客面前。上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名叫“小福兴”的机器人讲解员抬起手臂,转动身体,与参观者边互动边讲解革命历史,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关注。多地的纪念馆、VR/AR体验馆尝试将文物、文献、照片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息数据扫描,利用大数据、VR/AR、裸眼3D等新技术将战争场面、历史故事生动再现,让展览“活起来”“动起来”,充满现代科技感的形式带来更生动的沉浸体验。

  除了创新产品形式外,还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配置资源,从扩大规模、增加数量转为丰富内涵、优化服务、打造精品,塑造红色旅游的品牌形象。石培华指出,通过红色旅游与文化、科技、娱乐等产业融合,开发设计具有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和时尚性的旅游产品和活动,提升了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促使红色旅游由传统的“文物展览”向“文化旅游”转化,从单一红色旅游到综合旅游转化,促进游客从被动观光到主动参与体验,完成红色旅游从静到动、从观光到参与体验等转变,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3.业态融合让旅游资源串珠成链

行舟在沙家浜的芦苇荡之间,橹声咿呀,苇叶青青,游客们在一片恬静中感受江南水乡风情,尽显农家生活情趣;在民俗文化村的茶馆落座,欣赏一场精彩演出,聆听抗战时期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江苏沙家浜近年来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优势,成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

  当前,各地通过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业态资源融合、文化融合、业态融合、区域融合,形成了以红色为主题的多业态跨界叠加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各地充分发掘自身文化旅游资源,积累了不少典型经验——很多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在山清水秀之地,革命遗址遗迹与当地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红绿共融,成为“红色”与“绿色”业态融合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江西的井冈山、湖南的岳麓山、四川的夹金山、河南林州的红旗渠等,通过整合绿色生态资源实现全域发展,在作为红色景区的同时成为休闲旅游胜地。也有不少红色景点分布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使其拥有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如湘西地区将红色历史文化与土家族、白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结合,形成独有的人文地理风情。同时,很多红色景区作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与教育培训、研学游学等业态紧密结合,通过学习、教育、传播、培训、展览、实践等一体化建设,延长了红色旅游产业链。

  此外,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生态建设等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同时带动了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如西柏坡所在的河北省平山县,依托红色旅游发展农家乐、采摘园、旅游商店等,解决了8万多人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呈军指出,红色旅游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有助于整合区域经济和旅游经济,改善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带动其他行业建设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老区人民富裕起来,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综合带动作用。

       石培华指出,除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可鼓励创建全国红色旅游城市、红色旅游重点县、红色旅游名镇、红色旅游名村等新载体,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拓展立体性、复合型红色旅游市场,根据青少年教育、大学生修学、老年人文化怀旧以及与生态旅游、度假休闲、自驾车旅游、会展会议旅游、康体拓展特种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等需求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鲁元珍)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3/28/nw.D110000gmrb_20210328_1-05.htm

编辑:严小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