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范昶 冯嘉鑫)2022年3月19日至20日,“文化新变与多维之思:2022年四校工作坊”在云端顺利召开。本次工作坊由南开大学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心、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关西大学东亚文化研究科共同主办,分为圆桌会议和专题研讨两个部分,旨在激励青年学人进行思想交锋,促进不同学术传统之间的交流借鉴。
圆桌会议于3月19日下午举行,分为“元宇宙与新现实的诞生”、“加速的社会与保守的青年”两个议题。来自5所高校的14名研究生从“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关系的哲学思辨”、“技术伦理的主体性反思”、“技术对社会与生活的改变”、“青年生活方式的选择”、“青年的历史使命与当下责任”、“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与当下社会的关系”等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180余位观众旁听并积极参与讨论,在交流中相互启发。
专题研讨于3月20日举行。首先由早稻田大学千野拓政教授、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致开幕辞,千野拓政教授强调,在“信息分段”的时代,文化研究介入现实的视角尤为珍贵,并呼吁同学们坚持用“学术的眼光”而非简单的经验把握事实的逻辑。周志强教授则强调了工作坊的意义:呈现思想打磨的过程并通过“他人之眼”塑造自我主体,形成一个贴近时代、有责任担当的青年思想联合体。
专题研讨共分为“文化动态与文本新读”、“科幻想象与全景现实”、“数字时代的声音与图像”、“游戏与生活的另一种真实”四个单元,17位硕博研究生发表研究成果,来自6所高校的8位青年学者,对每一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精彩评议。
同学们的研究对象涉及网络文学、科幻小说、游戏、NFT艺术品、流行音乐、脱口秀等文本,研究思路包含文本细读、读者互动、类型研究、症候阅读、寓言式批评等多维角度。其中,我院博士研究生周思妤、毛睿喆分别从精神分析、算法研究的角度对“放置类游戏”与“角色扮演类游戏”进行文化逻辑批评,将前者重构为青年主体性错位的寓言文本,并揭示了后者蕴含的反抗想象与服从实质的权力结构悖论。我院博士研究生耿盈章认为采用区块链技术的NFT艺术品呈现出“光晕”回归以及“复魅”的可能性,但也提醒大家注意这一艺术仍未逃脱“文化工业”的范畴,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商品拜物教。我院硕士研究生冯嘉鑫和范昶分别对科幻文学和流行音乐进行了深入思考,冯嘉鑫以《零度分离》为例,探讨了科幻文学中虚拟现实想象方式的改变与人类对现实的认知模式的颠覆性变化之间的同构性。范昶则对刘森音乐作品中的症候进行了剖析,发现了其宣称的“华北浪漫革命”的激昂与作品中无处不在的颓废沮丧情绪之间的张力。此外,上海大学马岱涵从“赛博朋克”这一文化文本中反思技术与人类的未来;早稻田大学冈崎至秀通过文本细读,探讨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文本内部的秩序和逻辑真实;关西大学宋逸凡以《鬼吹灯》系列为例,对网站平台互动模式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历史梳理和创造性总结:这些议题充分展现了现实性与前沿性,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闭幕式上,千野拓政教授对同学们的创新思考给予肯定,同时也提醒大家要始终牢记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面对研究对象首先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到问题并将其焦点化,最后才是问题的理论化。要尊重问题本身的逻辑,切不可用理论框定现实。在会议总结中,关西大学的池田智惠老师、上海大学的罗小茗老师、南开大学的陈琰娇老师分别回顾了自己在工作坊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收获,由此鼓励同学们既学习,也交流,收获求知路上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