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文学院博士论坛在范孙楼章阁厅召开。论坛由高迎进教授主持,2019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生韩奇娜、张佩瑶和2021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张清莹、王建罡四位同学担任主讲人。我院相关专业博士、硕士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韩奇娜的主讲题目为《文化记忆视角下村落共同体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以晋中地区上安村为个案》。她认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核心在于其共同体形态,这种形态所指向的群体成员内部的紧密联系与伴随而生的情感认同正是传统村落与城市的真正区别,也是“乡村性”的体现。在维系村落共同体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村民共同活动的场所最能体现传统村落共同体性质,因而本次分享以上安村为具体案例,以文化记忆理论作为视角,思考并探讨上安村“公共空间”在维系村落共同体的生活文化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所要阐明的核心问题是由物质性形式要素组成的公共空间是如何保存了上安村村民的风水理念,血缘宗法意识又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得以体现,并成为维系村落共同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张佩瑶的主讲题目为《自文艺复兴以来绘画艺术中展现的视觉空间观念的转变——以画框形式演变为线索》。她在发言中认为,画框作为阿尔贝蒂提出的“窗框”理论的物质与精神载体,其演变发展过程与自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的视觉空间观相吻合。传统镀金画框作为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提到的重要概念istoria构图形成的必要条件,不仅展现出西方观看方式的统一性,同时还表现出观看方式与审美范式是如何在在西方美术学院体制权力作用下形成统一的。而现代艺术对学院派逐渐腐朽的体制的反叛,恰恰推翻了稳定的画框的“窗框”功能,以新的视觉观看方法下的逐渐平面化的结构性构图绘画,取代以透视法为构图基本技法原则的再现性绘画,因此简化的结构性画框出现,进而取代传统镀金画框。
张清莹的主讲题目为《表征的延续:现代主义绘画与笛卡尔透视主义》。她在发言中分别梳理了“表征”“现代主义绘画”“几何透视法”和“笛卡尔透视主义”等核心概念,并指出现代主义绘画拥有传统绘画“继承者”与“不成熟反叛者”的双重身份,是笛卡尔透视主义的延续性表征。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对于艺术史的梳理离不开对于“视界政体”概念的充分把握。对现代主义绘画与笛卡尔透视主义两者关系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探讨“什么是现代主义绘画”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梳理当下视觉文化的发生问题。
王建罡的主讲题目为《视觉文化转向视域下可视化图谱的视觉修辞分析》。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大数据信息可视化技术背景下,文博展示领域的可视化图谱与视觉修辞的概念基础和相互关系,进而,为探索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信息海量、多为和非线性”特性对参观者知识构建方式可能产生的深层影响和文化意义。
高迎进教授针对主讲人发言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四位同学所付出的努力及收获。他认为,“空间”和“视觉”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视角,这不仅充分反映在针对当下文化对象的研究中,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传统领域中诸多问题的重新认识。四位博士生的发言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了“空间”和“视觉”与文化研究的深层联系,并充分反映了对一手样本研究的不可替代性。以乡村空间为对象,如果将与人的活动相关的空间视为机体而非物理对象,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村落生活的空间载体,与村落生活活动行为之间应是一种互塑关系。那么,传统村落空间的物质遗存中,应潜藏着村落生活文化的记忆。以视觉艺术为对象,空间与视觉的关系可引导我们挖掘构成“视界政体”的深层基础,进而从另一个视角洞察艺术语言构成和演变的底层逻辑。会后,同学们围绕主讲人发言中所提到的诸多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