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1999年5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特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二、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国际通行的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英文缩写为MPA.
三、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
四、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较好地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综合掌握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以及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需要。
五、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有四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
六、招生考试采取全国授权单位联考的方式进行,统一命题,统一录取标准。
七、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具有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其知识结构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根据培养方向和管理领域不同,涉及其他相关学科。
八、学习方式以在职学习为主。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教学内容要学以致用。
九、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十一、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资料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南开MPA项目介绍
培养模式
遵循“ASK”模式:
Capacity能力 = Attitude态度 x (Skill技能 + Knowledge知识)
“态度”是指价值性的。即协调好“公共”(public)与“行政(管理主义)”(administration)的关系。MPA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态度”,注重对百年南开“敬业乐群,济世为公”精神的强化,注重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训练。
“技能”是指技术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手段阐释理论性(theoretical)与实用性(practical)之间的差异,揭示全球化视野(think globally)和本土化行动(act locally)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有机契合,强化对MPA学生技能方面的训练。
“知识”是指操作性的。在知识层面侧重“通才性”的传授,在操作层面注重“差异性”的运用。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感悟如何运用公共管理的知识、技巧和政策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好“要我学”和“我要学”的辩证关系。
项目特色
1. 创立南开特色MPA品牌课。将“周恩来政府管理思想和实践”纳入MPA必修课,与国外著名MPA项目公共伦理相关的课程相类似,旨在培养学生职业生涯中控制“适度行为”和实行“伦理决策”的责任意识
2. 整合南开优势学科,办好特色专业。设置了政府管理、公共政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管理、城市管理六个专业方向,重点建设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两个特色专业方向,注重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一级学科层面组织教学。
3. 增设“执政101”特色讲座。邀请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就公共管理领域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和困点问题,为MPA研究生每年举办至少10场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4. 坚持开放办学,服务社会需求。选聘了38名有着丰富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管理资深人士担任南开大学MPA实践导师;与地方政府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有步骤地与天津市委组织部、原天津市人事局、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天津市部分区县政府、外省市组织及人事部门(如唐山市、深圳市)建立了长期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公共管理培训市场。
5. 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第一,与香港、台湾地区知名高校(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地区的暨南国际大学、政治大学、中央大学)建立公共管理师生互访和合作机制,正在积极探讨与这些大学在师资交换、学生短期研修的合作模式。第二,主动与欧美一流院校寻求学术和培训合作(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第三,以项目为导向,推动联合研究--MPA中心近期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协商民调中心主任、国际传媒系主任兼政治学教授费什金(James Fishkin)、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席何包钢教授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以南开大学为基地,在国内开展公共决策中运用协商民调技术提高公众咨询和听证的科学性、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第四,有意识地加强与诸如日本一桥大学、早稻田大学、爱知大学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术交流,与韩国忠南大学建立了定期互访机制,与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芬兰等国公共管理领域的特色院系建立师资层面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机制。